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哲学通史:汉易和北宋的象数总结

中国哲学通史:汉易和北宋的象数总结

【摘要】:朱震试图对汉易和北宋的象数之学作一次总结,所以该书汇集了两汉以来诸家学说,其中未收入《周易集解》中的资料更显得弥足珍贵。

朱震一生致力于易学研究,“游宦西洛,获观遗书”,“问疑请益,遍访师门”,“起政和丙申,终绍兴甲寅”,历经十八年之久,终于完成了传世名著《汉上易传》。其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大量汉宋易学家的《易》注,对易学的发展进行一次总结,重新确立象数易学的地位。魏晋以来,由于义理易学的盛行,两汉易学陷入低谷,虽经李鼎祚等人整理辑佚,积累了一定的象数易学资料,但仍然缺乏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宋初道家易师承传授,象数易以新的形式——图书易再度兴盛,然而北宋以二程为代表的义理之学却极力排斥象数解《易》。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程门后学的朱震,探究易学发展之源流,揭示王弼易学之弊,折中前人研究成果,阐明易学之大义,将象数易学确定为易学之正统,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一,恢复并丰富了两汉象数易学的内容。为了重新确立两汉易学的正统地位,朱震在《序》中重点阐述了象数易学的五种体例,并从各个角度反复加以解说,目的就是对遗留下来的象数易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作一次全面的总结,以便为象数易学提供一套理论体系

其二,开启了易学研究的新方向,使《周易》象数学焕发了生机。朱震以象数之学为易学之源,这对于恢复《周易》一书的本来面貌是有积极帮助的。易学自魏晋以来,主要是义理一统天下的局面,北宋易学家虽然也主张不废弃象数,然而易学中的义理易是主导、主流,象数学只居辅助和屈从的地位。若从《周易》一书的本来面貌上看,《周易》本为卜筮而作。因此,义理之学虽然丰富了易学理论和思想内涵,却脱离了《周易》筮占的基本功能。宋儒朱震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提出恢复象数易学的传统,使象数易从辅助、屈从的地位上升到大易之源、易学基石的地位,正如陈振孙所言:“其学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尚文辞为非是,故其于象数加详焉。”(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十三)又如《四库提要》所言:“其说以象数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老庄虚无之失。”朱震的纠正,对于及时调整易学发展的大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朱熹易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朱震的推动,宋元明清图书之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三,以太极之气解释世界的本原,从而推动了气学派理论的发展。宋明哲学的气本论,由张载发其端,其后经过朱震、薛瑄、蔡清、罗钦顺、方以智、王夫之等人的阐发而趋向完善。朱震的贡献就在于受理学体用论的启发解读太极之气,他以太极之“一”为体,散开四十九数为用,提出太极之“一”未散之时,蕴含着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散开后,两仪、四象、八卦、万物又分有太极之“一”,其潜在的义涵,就是将太极视为《周易》象数之源和万物产生的本原。

其四,朱震以象数为易学之基础,以义理为易学之旨趣,将象数与义理统一,表达了宋代象数易学家的人文关怀。近人研究朱震,多强调其易学中的象数,而忽略了其象数是以义理为归宿和旨趣的,其实,这正是朱震对两汉象数易学家的超越之处。从学理上考察,汉末象数学派的易学家们,虽然执着于“象数”,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象数”在《周易》中的固有意义,也就是说,囿于象数而不能超越之。朱震将象数视为易学之源,反对脱离象数专言义理的王弼等人,这是因为,《周易》作为一门学问,是以象数为基础和前提而产生的。然《周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是因为其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周易》中的象数和义理,是不可分割的。朱震在《进易表》中声明,其学“以《易传》为宗”,并在著作中表达了其作为宋代象数易学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追求。正如王应麟所评价的,“然义理象数一以贯之乃为尽善,故李鼎祚独宗康成之学,朱子发兼取程邵之说”(77) ,肯定了朱震兼取象数与义理的方法。

其五,从史料学的角度看,《汉上易传》保留了一些珍贵的易学资料。朱震试图对汉易和北宋的象数之学作一次总结,所以该书汇集了两汉以来诸家学说,其中未收入《周易集解》中的资料更显得弥足珍贵。如“此(指卦变)虞氏、蔡景君、伏曼容、蜀才所谓自某卦来之说也”,“此虞翻、蔡景君、伏曼容旁通之说也”(78)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汉易中卦变与旁通发展的线索十分珍贵。该书还保留了宋人的许多图式,如李溉的《卦气图》、李挺之的《卦变图》、邵雍的先后天图、周敦颐的《太极图》等,并作了介绍和评论。总言之,朱震对于象数学派观点的整理和介绍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清代汉学家研究汉易和图书学派的演变有很大的影响。

朱震能够取得上述这些成就,客观上与他晚年始仕,此前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象数易学的研究有关,主观上则取决于他个人的勤奋和努力。然而,他毕竟是象数易学发展史上较早的整理者和总结者,故而其易学也存在不足之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总体来看,他对于象数学派的整理只是初步的,尚缺乏明确的条理性和系统的阐述,故而在论述的过程中有繁杂之弊。其二,在整合和折中各派象数易学思想时,提出的一些观点牵强附会,甚至相互矛盾。如将变卦、旁通、反对与卦变等同;将《易纬》的爻辰说与郑玄爻辰说等同;将京房八宫阴阳卦视为《易纬》爻辰中的阴阳卦;以五行生成数解释虞氏纳甲中“乾甲乙坤相得合木”。这些失误遭到了后世易学家的诘难。其三,从南宋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看,朱震大力倡导的象数之学,与理学家以义理注《易》相比,偏离现实,故很难广为流传。全祖望说:“上蔡之门,汉上朱文定公最著。三《易》象数之说,未尝见于上蔡之口,而汉上独详之。尹和靖、胡文定、范元长以洛学见用于中兴,汉上实连茹而出,顾世之传其学者稍寡焉。”(79) 朱震死后,同仕于朝廷的友人在祭文中描写了他的一生:

……惟公老于田亩,困于州县,白首穷经,意则不倦。视彼世人,奚贵奚贱?不义而得,吾亦不愿。一昨召来,遇知明主,金马玉堂,四涉寒暑。以经决事,随事有补,位高职卑,亦莫公侮。不传之要,自得之妙,惟公知之,固世所笑。彼笑何伤,公亦自强,愈老愈壮,虽死不亡。(《汉上先生履历》)

其中“以经决事”,说明他恪守儒家经典,“固世所笑”,说明他的思想不合时务,为世人所讥笑。但是,朱震一生“白首穷经,意则不倦”,在经学特别是易学研究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 《宋史·朱震传》卷四三五,第12907页。

(2) 熊克:《中兴小纪》卷一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3册,第979页。

(3) 朱震:《鼎》,《汉上易传》卷五,第170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 纳兰成德:《汉上〈易传〉并〈易图〉丛说》序,康奉、李宏、张志主编:《纳兰成德集》下册,第61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2006。

(5) 朱震:《师》,《汉上易传》卷一,第29页。

(6) 朱震:《噬嗑》,《汉上易传》卷三,第76页。

(7) 程颐:《周易程氏易传》卷二,《二程集》下册,第802页。

(8) 朱震:《进易表》,《汉上易传》前言,第2页。

(9) 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第264页。

(10) 全祖望:《汉上学案·序录》,《宋元学案》第2册,第1252页。

(11) 朱震:《进易表》,《汉上易传》前言,第1—2页。

(1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第1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 朱震:《乾》,《汉上易传》卷一,第2页。

(14) 朱震:《复》,《汉上易传》卷三,第84页。

(15)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20—221页。

(16) 朱震:《复》,《汉上易传》卷三,第84页。

(17) 朱震:《乾》,《汉上易传》卷一,第2页。

(18) 朱震:《说卦传》,《汉上易传》卷九,第260页。

(19) 朱震:《说卦传》,《汉上易传》卷九,第261页。

(20) 参见刘玉建《〈子夏易传〉逸象》,《两汉象数易学研究》,第58—61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1)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396页。

(22) 朱震:《进易表》,《汉上易传》前言,第1页。

(23) ②朱震:《进易表》,《汉上易传》前言,第1页。

(24) 朱震:《序》,《汉上易传》前言,第1页。

(25) 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第275页,济南,齐鲁书社,1998。

(26) 朱震:《序》,《汉上易传》前言,第2页。

(27) 张其成:《汉代象数学家的人文情怀》,《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

(28)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28页。

(29)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34页。

(30) 朱震:《说卦传》,《汉上易传》卷九,第253页。

(31) 朱震:《序》,《汉上易传》前言,第2页。

(32)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404页。

(33) ③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七,第370页。

(34)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404页。

(35) 程颐:《周易程氏易传》卷一五,《二程集》上册,第153页。(www.chuimin.cn)

(36)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卷二,第35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7) 朱震:《说卦传》,《汉上易传》卷九,第254页。

(38)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22页。

(39) 朱震:《系辞下传》,《汉上易传》卷八,第250页。

(40)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26页。

(41)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399页。

(42) 朱震:《卦图》,《汉上易传》,第314页。

(43) 朱震:《序》,《汉上易传》前言,第1页。

(44) 朱震:《系辞传下》,《汉上易传》卷八,第248页。

(45)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394页。

(46) 朱震:《卦图》,《汉上易传》,第292页。

(47) 朱震:《进易表》,《汉上易传》前言,第1页。

(48) 李覯:《删定易图论序》,《李覯集》,第52页。

(49) 朱熹:《易学启蒙》,《朱子全书》第1册,第211页。

(50) 朱熹:《太极通书后序》,《周敦颐集》,第45页。

(51) 陆九渊:《与朱元晦》,《陆九渊集》,第24页。

(52) 朱震:《卦图》,《汉上易传》,第300页。

(53) 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周敦颐集》,第91页。

(54) 可参考李申:《周氏太极图源流考》,《易图考》,第3—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5) 朱熹:《再定太极通书后序》,《周敦颐集》,第48页。

(56) 刘因:《记太极图说后》,《静修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第537—538页。

(57) 同上书,第538页。

(58) 转引自李申《易图考》,第29页。

(59)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35—236页。

(60)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35页。

(61)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398页。

(62)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36页。

(63) 朱震:《咸》,《汉上易传》卷四,第109页。

(64)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36页。

(65) 朱震:《乾》,《汉上易传》卷一,第2页。

(66)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23页。

(67) 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1页。

(68) 朱震:《系辞上传》,《汉上易传》卷七,第223—224页。

(69) 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张载集》,第187页。

(70)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9页。

(71) 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6页。

(72)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二程集》上册,第204页。

(73)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二程集》上册,第10页。

(74)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六,《二程集》上册,第81页。

(75) 朱震:《系辞下传》,《汉上易传》卷八,第244页。

(76)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396—397页。

(77) 王应麟:《易》,《困学纪闻》卷一,第14页。

(78) 朱震:《丛说》,《汉上易传》,第395页。

(79) 全祖望:《汉上学案·序录》,《宋元学案》第2册,第1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