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理派与象数派在汉代长安经学的易学研习及传授中,有两种方法,两个学派,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义理与象数:1.义理学所谓义理,指的是研究易学经传,并阐释其明天道、人事及教化之本义。......
2023-11-28
朱震的易学思想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周易》是以象数之学为源流和出发点的,但是他同时又认为,以象数为基石的易学,其目的是阐明易道,这是他易学思想中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反映在他的易学著作中,朱震注解经文时,常常在论象之余阐明义理,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其主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学家尤其是张载气化派思想的影响。
一、 “得意忘象”的言意之辨
魏晋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辨方法,这就是“言”“意”“象”之辨。对于这三个概念,朱震作了简单却精辟的界定,他说:“乾健也,坤顺也,健顺者,意也,谓之乾坤者,名也,乾奇坤偶者,象也。”(59) 象指卦爻奇偶之象,名或言指卦爻辞,意指卦爻象和卦爻辞蕴含的意义和义理。易学史上最初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阐发此问题的易学家当属王弼。他从取义说出发,以义理为第一性的东西,象和名作为显义的工具,居于次要的地位,为卦义服务。朱震并没有从象数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玄学派和程氏易学的言意观,而是对其思想多有吸收。他解释《系辞》“子曰书不尽言”一段时说:
言之难,论者不能尽形之于书,意之难,传者不能尽见之于言。然圣人之意终不可见于天下后世乎?夫有意斯有名,有名斯有象。意至赜也,圣人于无形之中建立有象,因象而得名,因名而得意,则言之所不能尽见者尽矣。(60)
朱震的这段话有两个含义:其一,从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起源看,它们都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或卦义的,因此,先有圣人之意而后才有卦名和卦爻象,此即“有意斯有名,有名斯有象”。圣人依此心意设立卦名,有卦名之后再设立与此相应的卦象,此即“圣人于无形之中建立有象”,朱震认为,这是伏羲画卦时的情形。其二,就《周易》一书的具体成书过程言,文王因伏羲之象而定之以六十四卦卦名,此即“因象而得名”,之后文王又系之以卦辞,周公作爻辞,到孔子时又作《彖》《象》《文言》《系辞》《说卦》等篇,这样,六十四卦之名皆有其意,如《乾》为健,《坤》为顺,健顺就是意,此即“因名而得意”。
朱震结合《周易》一书形成及演变的历史,探讨象言的由来和意象言的关系,确实是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不过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当为王弼。王弼以取义说为根本,提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而朱震亦认为圣人之意先于卦爻象和卦爻辞而存在,这显然是受了王弼思想的影响。
朱震的“言”“意”“象”之辨,是围绕“尽意”而展开的。对于如何“尽意”,朱震吸收玄学易的观点,认为仅凭借卦爻辞,不能尽圣人之意,此即“言之难,论者不能尽形之于书,意之难,传者不能尽见之于言”。简言之,就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朱震认为,尽意必须通过观象,所谓“言不能尽意,须观象乃默然而自喻”(61) 。又说:“象成而著者,形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变通也;形而下者谓之器,执方也。然则变通者,易之道;执方者,易之器。是故语道而至于不可象则名言亡矣。”(62) 认为不能脱离卦爻象探讨易道,舍象则名言亦随之消亡。朱震注《咸》卦时指出:“尽感之义者,其唯去其所志,虚中无我,万物自归乎?故圣人立象,尽意又系之辞以明之也。”(63) 朱震虽然主张通过观象来尽意,但他是以玄学的方式解释如何观象而尽意的。其所谓的观象,就是去除成见,虚中无我,与万物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朱震的“言”“意”“象”之辨是以“得意”为中心的,若“得意”,则“象”可忘,他曾说:“易至于存乎德行则得意忘象,我与圣人一也。”(64) “得意”也就是提高道德修养,它是学《易》的最高境界,唯“得意者”才能与圣人合而为一。
可以看出,在言意象关系上,朱震受玄学和理学以穷理尽意为目的的影响较大。这种思维与他的易学思想兼宗象数和义理,并且以象数为基础解释易理相关联。但是,他在这里过分强调了得意的重要性,以至于提出“得意忘象”,又与他力挽象数之学于凋敝的初衷相违背。可见他在探讨意象关系时,吸收了玄学和理学的观点,希望在卦爻象辞之上寻找更根本的东西,从而得出“易至于存乎德行则得意忘象”的结论,这也说明了他将理学家的德行培养视为其象数易学的最终归宿。
二、 人性善论与传统儒家的修养论
围绕德行培养的问题,朱震探讨了他的人性观和修养论。朱震人性论的基本思路沿着孟子所开创的人性善论发展,同时又因为受胡瑗、周敦颐、张载、二程等的影响,而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www.chuimin.cn)
首先,从性的起源上看,朱震提出性禀天道流行之气而成,所谓“性源同而分异,命禀异而归同”(65) 。万物之性皆为天道之气流行所致,故“源同”;然物物各有其性,所谓“万物散殊,各正性命”。命则因刚柔之气有所偏滞,所以具体事物之命不同,然从它们皆归于天,无所作为来看则同。他说“性者,万物之一源”(66) ,即是从性出于气,统一于气而言。此说源于张载,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67) 张子所谓的“一源”,是指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都出于气,统一于气,与朱震并不完全相同。
其次,朱震认为人性之现实意义上的善,并不是天给定的,而是从人对天的生育长养、成己成物的功能的仰慕与认同中引出的,所谓“知一阴一阳之道则继之而不已者,善也”。他解释《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说:
知一阴一阳之道则继之而不已者,善也。君子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斖斖焉,孜孜焉,不敢须臾舍也。夫性无有不善,不善非天地之性。刚柔之气或得之偏乃有不善,有不善然后善之名立,善不善相形而后命之也,善反其初者,不善尽去,则善名亦亡,故舍曰善而成之者性也。性,自成也,岂人为哉?性即天地也,所谓诚也。(68)
因此,人性是自成自为的,它继天之善,以至诚为性,从这个角度说,人性是道德主体的认知心、体认心、感悟心,不是强力所致和人为的结果。朱震此解源自张载。张载释《系辞》此句谓:“一阴一阳是道也,能继继体此而不已者,善也。善,犹言能继此者也;其成就之者,则必俟见性,是之谓圣。”(69) 人应该承继宇宙本源、阴阳天地生生不已的功能而助万物之化育,此即“能继继体此而不已者,善也”,人各以善之积累而成就自己的“性”,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中的人性是修得的,朱震所说的“性,自成也,岂人为哉”,即是指性乃承继天道之善而修得。
最后,当朱震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恶的一面时,不是简单照搬孟荀的欲利之辩,而是采用理学“刚柔之气”的观念,提出“刚柔之气或得之偏乃有不善”。朱震虽然接受了二程和张子“刚柔之气”的说法,并将它与天地之性对立,但他并没有像二程和张子那样将此刚柔之气规定为人性的另一面,即气质之性。也就是说,张子和二程所主张的是“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两重人性论。如张子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70) 人性包括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和源于刚柔之气的气质之性两方面。“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71) 气质之性是人形成以后禀阴阳之气而有的,它与先于人身的天地之性都是人生来具有的两重人性。二程一方面主张:“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72) 另一方面又提出:“‘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73) 这就把性界定为:一源于天理的天地之性;二源于气秉的气质之性,两方面并行不悖,“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74) 。在谈论人性的问题时,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都要谈到,并且二者不可分。在二程和张子那里,天生的性(天性)和本然的性(本性)是有区别的。天性包括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方面,而人之本性就是“无不善”的善性,他们谈论较多的是“天性”而非“本性”,这一点在张子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反观朱震的人性论,由于他并没有将此刚柔之气视为天性,故他在人性论上主要还是持性善的一元论,并且专言本然之性。他说:
善者,天地之性而人得之,性之本也。不善非性也,习也。不远而复者,修为之功也,故曰不善未尝弗知,知之未尝复行。知之者,觉也,自性也。或曰鲋椒之恶岂习乎?曰知修为之功则复其本矣。由其习之不已,迷而不复矣。人之生有气之质,有性之本,刚柔不齐者,气也,性之本则一而已矣。(75)
这里朱震明确提出“不善非性”,那么凡言性者,就应该是善性。善性、天地之性、人的本性,在朱震看来具有同一性。朱震虽然提出“人之生有气之质”,但是并未将此生来具有的气质归结为人性,而仅将它归结为“刚柔不齐”之“气”。在朱震看来,人人皆有本于乾元之气而产生的“善端”,他说:“乾坤之道,观乎天地万物之变化,其道较然著见矣。然反观吾身,乾坤安在哉?盖善端初起者,乾也,身行之而作成其事者,坤也。人皆有善端不亦易知乎?行其所知不亦简能乎?……然不过健顺而已,而健顺者在乎反求诸身而已,岂不至易至简哉?知此则天尊地卑,八卦相荡在乎其中矣。古之传此者,唯曾子、子思、孟子则然。”(76) 由此可见,朱震人性论的源头,是在思孟学派,思孟主张人人皆有善端,只要反求诸己,扩而充之,就能以诚通天,所谓“尽性知命以至于天”。
与善相对的不善是不能称之为性的,但它确实存在,朱震认为,这是后天积习所致。通过克己和修为,不善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改变的并不是人性,人性是天生“自成自为”且至善的,即所谓“性,自成也,岂人为哉?”故这里说的“修为之功”,并不是改变人性,而是自我的内在觉醒、通过内省之功寻找失去的本性。
从人性论出发探讨修养论,这是朱震易学合乎逻辑的进程。其修养论,基本上恪守传统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大学》《中庸》的思想,同时又吸收了理学家二程、张载的言论。归纳起来,就是正中存诚、守正无欲、谦恭缜密、修己自重。然与二程不同的是,朱震的修养论主要是以象数之学为基础进行阐发的。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三)义理派与象数派在汉代长安经学的易学研习及传授中,有两种方法,两个学派,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义理与象数:1.义理学所谓义理,指的是研究易学经传,并阐释其明天道、人事及教化之本义。......
2023-11-28
朱震的易学,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象数易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学的理论,但同时又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二是广泛采辑并折中各家之学,融汉易象数学与宋代先天河洛学于一炉。尽管其易学思想的归旨是义理,但这依然是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3-11-20
名师档案朱震国,现任职于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出版有《让您的朗读更动听》《上海名师课堂——朱震国卷》《散文阅读技巧》《教师口语教程》等书。《江南的冬景》一文未见于上海所编用的教材中,故此次课前提早两天下发文章让学生预读自习,此外未布置任何要求或相关作业,以尽量呈现学生日常学习的原始情状。这就有了《江南的冬景》一课的来历。......
2023-07-21
元代的道学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的特点。这一做法反映了朱熹之后道学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理学在本体与工夫上力图综合心学的努力。元代道学不仅是朱熹理学的一枝独秀,心学一脉亦有所传承。《宋元学案·静明宝峰学案》叙赵偕和陈苑的生平及其言论精粹。总的来说,元代朱陆之学各有传承。此二极端,皆不能代表元代道学发展的趋势。不过,从元代道学发展的总趋势看,“和会朱陆”尽管难说成功,但毕竟开启了此种方向与可能性。......
2023-11-20
变易及其法则,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核心。朱震将虞翻等人的旁通说视为卦变,说明他把《周易》中一切涉及爻变的情况均视为卦变。其四,朱震认为,《彖传》所言刚柔上下往来,讲的也是卦变。“动爻”,是指爻象的变化,简称爻变。其六,朱震视《说卦》乾坤相索生六子为卦变。坎离震兑谓之四正,四正之卦,分主四时,十有二卦各主其月。......
2023-11-20
图书学之所以能在宋代产生并迅速流行,首先是与道教的兴盛分不开。简言之,就是通过卦图以尽《易传》未尽之意,由图以尽意。朱震是历史上第一位推思北宋图书之学传授谱系的易学家。然而,后世许多易学家却妄加揣测,认为朱震在这段叙述中,把包括《河图》《洛书》《太极图》在内的图书学统统归于陈抟所传。然而,朱震在《进易表》中,虽没有说《太极图》传自陈抟,但明言此图由穆修传至周敦颐。......
2023-11-20
而朱震的易学思想视太极为最高本体,太极乃象数之源,万物之祖。而朱震直言“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作为两仪同时存在于太极之中,太极就是阴阳的统一。太极就是天地万象之根本,阴阳动静之源泉,懂得了这一点,就达到了易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太极就是朱震象数之学的最高范畴。此外,朱震还从易数和象数体例的角度讨论太极之一的性质和功能,这些解释,均在于说明太极乃《周易》象数之源。......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