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震的易学思想视太极为最高本体,太极乃象数之源,万物之祖。而朱震直言“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作为两仪同时存在于太极之中,太极就是阴阳的统一。太极就是天地万象之根本,阴阳动静之源泉,懂得了这一点,就达到了易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太极就是朱震象数之学的最高范畴。此外,朱震还从易数和象数体例的角度讨论太极之一的性质和功能,这些解释,均在于说明太极乃《周易》象数之源。......
2023-11-20
变易及其法则,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核心。太极“动而生阴阳”后,由此展开了阴阳气化流行的过程。圣人模仿阴阳二气的升降变化而立卦生爻,所以《周易》卦爻的主要性质和特点就是变。从象数学的体例看,其易学思想又表现出以“变”为主体内容,以卦变为基础,统率易学相关条例的特点。
一、 对卦变的多种解读
朱震易学思想中体系最为庞杂、最牵强附会,然最能体现其作为象数派易学家的部分,就是他对于“卦变”作出的多种解读。其所谓的卦变,既包括上至春秋时期的变卦思想,《说卦》中的乾坤生六子,又包括西汉以降的乾坤生十二辟卦、十二辟卦生其他卦,以及宋儒李挺之的卦变图等。可以这样说,凡是由一卦变成或者生出另一卦及相关方面的思想,皆可称为卦变。
其一,他以变卦说为卦变说。变卦说,起源于古人的占筮活动,是指一卦中的一爻变或者数爻变而引起的卦体的变化,不变的卦体称为本卦(或遇卦、贞卦),产生变化的卦体称为变卦(或之卦、悔卦)。朱震所说“凡所谓之某卦者皆变而之他卦也”,“此左氏所记卜筮之言,曰之某卦之说也”,就是指这种筮法中的变卦体例。
其二,他将京房八卦相生变成六十四卦视为卦变。京房卦变说主要是指他所创立的八宫六十四卦新卦序,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完整的卦变说。对于京房的八宫卦变说,朱震注解《系辞》时作了如下发挥:“形散为气,明而幽也;气聚成形,幽而明也……以八卦观之,一变者,卦之始也,谓之一世,六变者,卦之终也,谓之游魂,七变而反者,卦体复也,谓之归魂。始者,生也,终者,死也,反则死而复生。”(38) 他以京房八宫说解释生死并最终归结为阴阳之气的聚散往复,较为忠实地反映了八宫说所蕴涵的阴阳消长理论。
其三,他将虞翻等人的旁通说视为卦变。旁通作为一种象数体例,指两个卦体的阴阳爻象完全相反,由此而形成阴阳爻彼此相应而交通,明代来知德又称之为“错卦”。朱震将虞翻等人的旁通说视为卦变,说明他把《周易》中一切涉及爻变的情况均视为卦变。
其四,朱震认为,《彖传》所言刚柔上下往来,讲的也是卦变。严格意义上的卦变,见于《彖传》。《彖传》言卦变,依据卦中爻象的上下、往来、行进、内外等的变化关系,推明一卦之所以异于另一卦,是因为其爻与位有变易。《彖传》讲到的卦变,归纳起来,共有二十三例。其基本的特征是本卦与卦变不同爻性的爻数对等,爻的上下、往来、行进、内外等的变迁只能在卦体内不同爻性的两个爻位之间进行。《彖传》把卦变当作其内在结构的主体部分。《彖传》中的卦变,经汉儒荀爽、虞翻等进一步发挥,到宋代李挺之集大成,形成体系完备的“六十四卦相生图”。
其五,朱震将虞翻、陆绩等人的动爻说视为卦变。“动爻”,是指爻象的变化,简称爻变。朱震于《序》中指出,圣人“效天下之动而生爻”,又言“道有变易,有流动,爻则效之,故曰爻”(39) ,意思是《周易》中爻象的生成,是圣人模拟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结果,爻象生成后,亦势必反映天地万物的种种变化,此即“爻象之变化,象天地,故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40) 。因为爻具有变化的属性,故称其为“动爻”。
在象数之学的多种取象体例中,朱震对动爻说是十分关注的。他在《序》中谈到了五种象数体例,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动爻。他之所以关注动爻,是因为动爻是其卦变说的理论依据,在内容上,它与《彖传》的卦变、之正、世应、旁通、变卦等取象体例相通。其动爻说,围绕注经和占筮两个方面展开,包括爻象相易、爻象失位(或得位)动变正(或不正)、揲蓍求卦过程中的九六之变等。
其六,朱震视《说卦》乾坤相索生六子为卦变。按《说卦》的本义,是讲经卦的卦变,朱震则以六画的别卦解释此类卦变。他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先儒谓阴阳之气旋转摩荡,《乾》以二五摩《坤》成《震》《坎》《艮》,《坤》以二五摩《乾》成《巽》《离》《兑》,故刚柔相摩,则《乾》《坤》成《坎》《离》,所谓卦变也。八卦相荡,则《坎》《离》卦中互有《震》《艮》《巽》《兑》之象,所谓互体也。”(41) 朱震认为,《乾》二五同时摩《坤》二五,如此可得一个六画的《坎》卦,同样,《坤》二五同时摩《乾》二五,可得一个六画的《离》卦。《乾》《坤》相交生出六画之《坎》《离》,此谓卦变。其后,虞翻又采用互体说,认为《坎》《离》中又含有其余四子:《坎》卦互体得《震》《艮》,《离》卦互体得《巽》《兑》。(www.chuimin.cn)
其七,朱震卦变说的内容,还包括李挺之的变卦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李挺之的易学已经失传,后人所能见到的最早关于李挺之卦变思想的资料,便是朱震《汉上易传》。关于李氏卦变图的渊源,朱震说:“右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图一篇,通变卦反对图为九篇。康节之子伯温传之于河阳陈四丈,陈传之于挺之。”(42) 因此,此图当由李挺之所创经陈四丈而传于邵氏父子。朱震不仅在《易图》中列有李挺之卦变图,而且在《集传》及《丛说》中多次运用此图注解《周易》,可见他对李氏卦变图非常重视。李氏卦变图的思想源于虞翻,朱震推崇两汉象数之学,对易学大师虞翻的观点多有继承,对其卦变说更是推崇备至。
其八,朱震还以卦气为卦变。朱震将卦变与西汉以来的卦气思想结合,以卦气为卦变,进而又以卦气说作为其阐述卦变思想的内在依据。他在《序》中说:
乾生三男,坤生三女。乾交乎坤,自姤至剥,坤交乎乾,自复至夬,十有二卦谓之辟卦。坎离震兑谓之四正,四正之卦,分主四时,十有二卦各主其月。乾贞于子而左行,坤贞于未而右行,左右交错,六十卦周天而复。阴阳之升降,四时之消息,天地之盈虚,万物之盛衰,咸系焉。其在《易》之复曰“七日来复”,《象》曰“至日”,在《革》曰“先王以治历明时”。在《说卦》曰:“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此见于卦变者也。(43)
这段话实质上就是以卦气为卦变。卦气和卦变,本来分别是易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卦气说的特点是将《周易》卦爻与历法融为一体,揭示《周易》中阴阳消长的变化与节气转换的一致性,所以它非常重视阴阳二气在四季更替中的运动变化。卦变说则以卦爻象本身的变化为基础,它所强调的是阴阳二爻的变动所引起的整个卦体的改变。卦气说盛行于西汉,其作用主要在于以卦气为根据,建立起推天道明人事的象数筮占体例。卦变说虽本之于《彖传》,但直至东汉才得以完备。惠栋《易汉学》指出:“卦变之说本于《彖传》,荀慈明、虞仲翔、姚元直及蜀才、卢氏、侯果等注详矣,而仲翔之说尤备。”卦变说的作用主要在于注释《周易》经传。
朱震以卦气说为根据解释卦变,重要的原因是为其卦变说寻找理论根据。朱震的易学思想以太极之气为最高范畴,并主张有气而后有象,这就决定了他必然以阴阳二气解释《周易》中相关的体例,而卦气说就在于揭示《周易》六十四卦与阴阳二气消长变化及节气转化的一致性,以卦气为根据解释卦变,与他以气化的思想解释《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是相通的,这正反映了朱震以“变”为主体内容的卦变观。
二、 卦变以爻象的变易为基础
朱震的卦变说,体系庞杂,貌似混乱,其实是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其中的,这就是强调爻象之“变”。时贤研究朱震的卦变思想,都忽视了这一点。朱震提出:
《易》之为书,明天地之用,其用不过乎六爻,不可远也,远此而求之,则违道远矣。其道也屡迁,有变有动,不居其所,升降往来,循环流转于六位之中,位谓之虚者,虚其位以待变动也……或自上而降,或自下而升,上下无常也。刚来则柔往,柔来则刚往,刚柔相易也。无常则不可为典,相易则不可为要,流行散徙,唯变所适,然亦不过乎六爻,不过者,以不可远也。其出入云者,以一卦内外言之,两体也,出则自内之外,往也,入者自外之内,来也,以是度外内之际而观消息盈虚之变……盖不可远者,《易》之体也,而有用焉。为道也屡迁者,《易》之用也,而有体焉。能知卦象合一,体用同源者乎?斯可以言《易》之书矣。(44)
这段话是对《系辞》“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一句的诠释,集中反映了朱震的易象观。所谓“道”,这里意指易象的变化之道;“用”,是指爻象的升降变易;“体”,是指卦象之体质。朱震将《周易》视为一本关于易象变化之道的书籍,而易象的变化法则,必须借助爻象在卦体内的升降变易方可表现出来。由于爻象处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故其位置为“虚”。因其为“虚”,所以又具有灵活多变的象征意义,“或自上而降,或自下而升,上下无常也。刚来则柔往,柔来则刚往,刚柔相易也”,此即爻象之“用”。《周易》的变化之道,正是通过这六位爻象的变化而得以体现。爻象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离开卦象这一个整体,所谓“然亦不过乎六爻”,是指《易》中的卦象原始于初爻,要终于上爻,上下共六位以成其体质,这是不变的易之“体”。然此卦体又是通过六位爻象的变易而呈现出来的,所以卦象与爻象,通过这种体和用的变动与调适,达到“卦象合一,体用同源”。朱震的目的,在于说明易道变化无穷,其中的每一卦作为整体,其内部在爻与爻之间都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他总结说:“信斯言也,则《易》之为书,无非变也。”(45) 卦爻象的这种变化,以象数体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以爻变为基础而发生的卦变。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而朱震的易学思想视太极为最高本体,太极乃象数之源,万物之祖。而朱震直言“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作为两仪同时存在于太极之中,太极就是阴阳的统一。太极就是天地万象之根本,阴阳动静之源泉,懂得了这一点,就达到了易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太极就是朱震象数之学的最高范畴。此外,朱震还从易数和象数体例的角度讨论太极之一的性质和功能,这些解释,均在于说明太极乃《周易》象数之源。......
2023-11-20
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朱陆异同在朱子和象山生前已成为当时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吕祖谦为了和会朱陆而召集了一场鹅湖之会。如朱子此时亦主张要“致察于良心之发见”。......
2023-11-20
朱震的易学,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象数易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学的理论,但同时又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二是广泛采辑并折中各家之学,融汉易象数学与宋代先天河洛学于一炉。尽管其易学思想的归旨是义理,但这依然是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3-11-20
李觏治《易》,对宋代象数学派代表人物刘牧的易学有所批评,赞赏王弼解《易》的思想方法。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成书于《易论》之后。但从李觏两部易学著作的基本内容来看,在哲学史的视域之内,应当先考察其在《删定易图序论》中论述的《易》学思想。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是对刘牧易学思想的批评。因此,李觏论《易》,取《易传》所说,并不否定《河图》《洛书》。......
2023-11-20
在宇宙论的基础上,王安石对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亦进行了分辨,阐述了他的天人观。天道对于人道有一种规制作用,可以为人事活动所效法,以天道说人道,是王安石天人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具体人事活动中的各种变化造作则是人为的作用,人为对天地万物的存在产生积极作用,人道应效法天道,而不是放弃人道,听任天道。远而尊者,天道也;迩而亲者,人道也。不同的时节,人类活动与天道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不同。......
2023-11-20
义利之辨,系张栻理学所着力探讨的问题 ,关涉其整个学问的宗旨和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因张栻认为“义”即天理之公,“利”即人欲之私 ,所以其义理之辨的实质也就是理欲之辨。本节从理欲之义涵、理欲之关系、存理遏欲之工夫及其目的四个方面来展示张栻的理欲思想。而其中性之表现合顺其自然者为天理,悖逆其自然者则为人欲。因而便有“人欲”之称,乃相对大公至正的天理而言。......
2023-11-20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对此,陈亮有如下批评: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不过,陈亮在特别强调具体事物之存在的同时,又有把道的存在虚置之嫌。......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