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易及其法则,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核心。朱震将虞翻等人的旁通说视为卦变,说明他把《周易》中一切涉及爻变的情况均视为卦变。其四,朱震认为,《彖传》所言刚柔上下往来,讲的也是卦变。“动爻”,是指爻象的变化,简称爻变。其六,朱震视《说卦》乾坤相索生六子为卦变。坎离震兑谓之四正,四正之卦,分主四时,十有二卦各主其月。......
2023-11-20
朱震太极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借助理学常用范畴“体”“用”,以阐述其象数易学思想,从而使其太极观不仅具有了象数之学的含义,而且具有了象数之源的功能和作用。
他在《汉上易传》中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说:
一者,体也,太极不动之数。四十有九者,用也,两仪四象分太极之数。总之则一,散之则四十有九,非四十有九之外复有一而其一不用也。方其一也,两仪四象未始不具。及其散也,太极未始或亡,体用不相离也。四十有九者,七也,是故爻用六,蓍用七,卦用八,玄用九,十即五也,十盈数,不可衍也。分之左右而为二,以象两者,分阴阳刚柔也。挂一于小指以象三者,一太极两仪也。揲之四以象四时者,阴阳寒暑即四象也。(28)
朱震将太极之一与四十九对举,以解释大衍之数与四十九之关系。此“一”为太极不动之数,因其不动,故又为《易》之体。四十九参与揲蓍过程,因其变化而有两仪四象,故为太极之用。两仪四象与太极之数的关系是,“两仪四象分太极之数”。值得注意的是,朱震使用了“分”字,太极乃“一”,按理说是不能被分的,因此,这里的“一”字不能简单地视为数学上的单一的“一”,而是哲学上“合一”的“一”,也就是说,此太极之一乃四十九数合而为一,故“总之则一,散之则四十有九”,“非四十有九之外复有一而其一不用也”,此“一”即是四十九,四十九也即是“一”。此太极之一,当其未散之时,两仪四象已蕴含其中,此即体中有用,当其散开时,两仪四象又分此太极之数,太极并不因此而消亡,此即用中有体,故体用始终不相离。朱震此说蕴含的意义,就是将太极之一视为《周易》象数演变的根源。
他解释《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时又指出:
极,中也。太极,中之至欤?《易》有太极,四十有九合而为一乎!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在人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阴阳,匹也,故谓之仪。太极动而生阴阳,阳极动而生阴,阴极复动而生阳。始动静者,少也,极动静者,老也,故生四象。乾,老阳也,震坎艮,少阳也,坤,老阴也,巽离兑,少阴也,故四象生八卦。卦有爻,爻有位,刚柔相交有当否,故八卦定吉凶。有吉凶则有利害,人谋用矣,故生大业。(29)
朱震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在于说明太极之于《周易》象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其总的思想,就是将太极视为四十九数“合而为一”。此太极之一,内含四象八卦之象数,但尚未散开,处于未动之时。“太极动而生阴阳,阳极动而生阴,阴极复动而生阳”一句,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似同而异。周氏《太极图说》以“无极”为最高哲学范畴,无极至静无感,为万物之源,其生成万物必须借助太极一静一动的作用。以无极为“静无”,太极就是“动有”。而朱震的易学思想视太极为最高本体,太极乃象数之源,万物之祖。其自身含有两仪、四象、八卦,两仪、四象、八卦就是太极自身的展开。另外,《太极图说》在描述太极生阴阳的具体过程时,主张太极先动,动则生阳,动极则归于静,静则生阴,似有将太极中的动静阴阳分开的意味和倾向。而朱震直言“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作为两仪同时存在于太极之中,太极就是阴阳的统一。在阴阳动静中,又有“始动静者”和“终动静者”的差别,“始动静者”,就是少阳和少阴,“终动静者”,就是老阳和老阴,它们从两仪中分有,此即“两仪生四象”。八卦分四象,乾为老阳,震坎艮为少阳,坤为老阴,巽离兑为少阴,故“四象生八卦”。
从以上分析可知,朱震将两仪、四象、八卦看成是太极自身逻辑的展开,如此所理解的太极,就是《周易》象数之根源。此外,朱震还从易数的角度,说明太极之一是易数产生的根据。他说:
一者何?气之始也。参天者,一太极两仪也。两地者,分阴阳刚柔也。参天两地,五也,五小衍也。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具而河图洛书大衍之数实倚其中,一与五为六,二与五为七,三与五为八,四与五为九,九与一为十。五十者,河图数也,五十有五者,洛书数也。五十有五即五十数,五十即大衍四十有九数。(30)
朱震认为,大衍之数、参两之数、天地之数、河洛之数以至策数,五者相互包含,相互摄取,本质上是一致的。参两之数,本于太极之一,此一小衍为五,由此产生五行生成之数,其和为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其中蕴含河图、洛书、大衍之数。朱震此论,其实就是将太极之一看成参两之数、大衍之数、河洛之数、天地之数产生的根据,而此四数也就是太极之一自身的展开,以此说明《周易》中的数,根源于太极之一。
最后,朱震在《序》中对上述思想进行了总结,他说:
夫《易》广矣,大矣,其远不可御矣,然不越乎阴阳二端,其究则一而已矣。一者,天地之根本也,万物之权舆也,阴阳动静之源也,故谓之太极。学至于此止矣,卦可遗也,爻可忘也,五者之变反于一也。是故圣人之辞因是而止矣。(31)
“权舆”,始初也,古人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此处言“权舆”,谓万物造化初始之义。所谓“五者之变”,是指象数易学中动爻、卦变、互体、五行、纳甲这五种体例之变化,朱震视这五种变化是《周易》象数学最重要的体例。在他看来,这五种变化,皆源于太极之一。太极就是天地万象之根本,阴阳动静之源泉,懂得了这一点,就达到了易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太极就是朱震象数之学的最高范畴。(www.chuimin.cn)
以上主要是从象数易学的角度解释太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朱震以体用范畴解释不用之一与四十九数的关系,由此得出太极乃四十九数之和的结论,太极自身含有两仪、四象、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即太极自身逻辑的展开。此外,朱震还从易数和象数体例的角度讨论太极之一的性质和功能,这些解释,均在于说明太极乃《周易》象数之源。
由于朱震视太极为易学最高范畴,当他以太极解释世界的生成时,必然导出太极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他在《丛说》中讲:
太极者,阴阳之本也。两仪者,阴阳之分也。四象者,金、木、水、火、土也。八卦者,阴阳五行布于四时而生万物也。故不知八卦则不知五行,不知五行则不知阴阳,不知阴阳则不知太极,人孰知太极之不相离乎,不知太极则不可语《易》矣。(32)
就世界的生成而言,太极是万物的根源,因为它是阴阳二气得以产生的本根。“太极动而生阴阳”,所谓两仪,就是指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分化为五行,此即四象。朱震以五行为四象,本于孔疏、胡瑗和李觏。孔疏曰:“‘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四象也。”(33) 胡瑗《周易口义·系辞上》亦云:“四象者,即木金水火是也。”阴阳五行之气分布于四季而生万物,此即八卦。按孔疏的解释,“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又巽同震木,乾同兑金,加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③,朱震亦取此义。学者由此逆推可知,五行即在八卦之中,故“不知八卦则不知五行”,阴阳即在五行之中,故“不知五行则不知阴阳”,太极即在阴阳之中,故“不知阴阳则不知太极”。按此说法,万物的生成皆本于阴阳五行之气,而太极即是阴阳之本,故太极是易学的最高范畴,万物之祖,但又不脱离万物而存在,它就在阴阳、五行、八卦或万物之中。
朱震在《丛说》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他说:
至隐之中,万象具焉。见而有形是为万物,人见其无形也,以为未始有物焉,而不知所谓物者,实根于此。今有形之初,本于胞胎,胞胎之初,源于一气(而),一气而动,氤氲相感,可谓至隐矣。故圣人画卦以示之,“一”画之微,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无所不备,谓之四象则五行在其中矣。(34)
“至隐之中,万象具焉”一句,源于程颐“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35) 。程氏所言,是指理无形兆,但万象皆具备于其中。而朱震则以“至隐”为气,万象皆在此气之中,由于它尚未分化,故曰“一气”。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二气氤氲相感,其中虽蕴含万象,但尚未形成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故称为“至隐”。圣人依此而画卦,所画之“一”,虽然细微,但从太极到八卦皆在其中。朱震此说,其实就是将太极解释为尚未分化的一气,此气中即含有两仪、四象、八卦乃至万物。朱伯崑评价说:“此种观点,同其易学理论,即太极不动之一散而为四十有九,成为两仪、四象、八卦是一致的。”(36)
朱震解释《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时,进一步指出:
《易》有太极,太虚也。阴阳者,太虚聚而有气也,柔刚者,气聚而有体也。仁义根于太虚,见于气体而动于知觉者也。自万物一源观之谓之性,自禀赋观之谓之命,自通天地人观之谓之理,三者一也。(37)
以太极为太虚,这是受到张载的影响。阴阳是太虚凝聚而成的气,刚柔是气聚所成的体,仁义之类的知觉也根于太虚,性、命、理三者名殊而实同,也都根源于太虚。
朱震视太极为易学之最高范畴,象数之源,在以太极解释世界万物的生成时,他继承了汉易和孔疏中的元气说,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参照北宋道学家之思想和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诠释、改造,这是其太极观的主要特色。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变易及其法则,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核心。朱震将虞翻等人的旁通说视为卦变,说明他把《周易》中一切涉及爻变的情况均视为卦变。其四,朱震认为,《彖传》所言刚柔上下往来,讲的也是卦变。“动爻”,是指爻象的变化,简称爻变。其六,朱震视《说卦》乾坤相索生六子为卦变。坎离震兑谓之四正,四正之卦,分主四时,十有二卦各主其月。......
2023-11-20
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朱震的易学,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象数易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学的理论,但同时又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二是广泛采辑并折中各家之学,融汉易象数学与宋代先天河洛学于一炉。尽管其易学思想的归旨是义理,但这依然是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3-11-20
李觏治《易》,对宋代象数学派代表人物刘牧的易学有所批评,赞赏王弼解《易》的思想方法。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成书于《易论》之后。但从李觏两部易学著作的基本内容来看,在哲学史的视域之内,应当先考察其在《删定易图序论》中论述的《易》学思想。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是对刘牧易学思想的批评。因此,李觏论《易》,取《易传》所说,并不否定《河图》《洛书》。......
2023-11-20
朱陆异同在朱子和象山生前已成为当时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吕祖谦为了和会朱陆而召集了一场鹅湖之会。如朱子此时亦主张要“致察于良心之发见”。......
2023-11-20
后人把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忠、吕大均合称为“蓝田三吕”,“蓝田三吕”是张载关学中的著名弟子,张载去世后,他们又问学于二程,在二程门下,吕大临与谢良佐、杨时、游酢并称为“四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上,因吕大临似乎并非理学大家,加之其寿不永,英年早逝,故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其不足道也。因此,吕大临实际上肩负着兼传张程、关洛二学的使命,其思想在宋明理学史上有着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2023-11-20
两宋之际,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以及道学日渐衰微的严峻现实,胡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 。就为学方面而言,胡安国承续孔孟道统,私淑二程洛学,开创湖湘学派,为宋室南渡以来昌明洛学的大功臣。所以对胡安国来说,为学与为治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前者在于立本明体以为后者提供根本原则和指导方向,而后者则在于经世致用以使前者得以付诸实施。......
2023-11-20
吕祖谦的这一努力,体现在其“工夫论”中。在“工夫论”方面,吕祖谦却又赞同朱熹,非常看重修养的工夫,而以陆九渊仅强调“先立其大”和“发明本心”为过简。吕祖谦在“工夫论”上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认真梳理的。实在说来,吕祖谦关于“明心”的这些修养工夫都其源有自,而非其首创。吕祖谦继承并发扬了先秦儒家的这一修养工夫。吕祖谦认为,研读圣贤经书,获......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