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朱震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朱震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摘要】:朱震的易学,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象数易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学的理论,但同时又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二是广泛采辑并折中各家之学,融汉易象数学与宋代先天河洛学于一炉。尽管其易学思想的归旨是义理,但这依然是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朱震的易学,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象数易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学的理论,但同时又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二是广泛采辑并折中各家之学,融汉易象数学与宋代先天河洛学于一炉。具体内容如下:

一、 象数易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

朱震有感于魏晋以来王弼之流以老庄虚无思想注《易》、象数之学衰退的局面,决心力挽象数易学于危难之中,所以他不遗余力地着力阐发象数易学思想,而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自然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为此,他将象数之学视为易学发展之源,重点阐述象数易学的理论,以凸显其正统性。尽管其易学思想的归旨是义理,但这依然是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结合《周易》经传,朱震提出了易象为《周易》成书基础的理论

从根源讲,《周易》中的象数,源于对阴阳二气变化状况的模拟,但就《周易》本身构成而言,却是以“象”为基础。朱震认为,一部《周易》,就是由象所组成,离开了象则没有《周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出“《易》者,象也”(13) ,“《易》无非象也”(14)

首先,《易经》成书的基础就是卦爻象,易辞不过是后来的圣人为了说明卦爻象而作,从根源看,卦爻象先于易辞而存在,是《易》的基础。朱震解释《系辞》“圣人设卦观象”一节时说:

圣人设卦,本以观象,不言而见吉凶。自伏羲至于尧舜文王,近者同时,远者万有千岁,其道如出乎一人,观象而自得也。圣人忧患后世,惧观之者,其智有不足以知此,于是系之卦辞,又系之爻辞,以明告之,非得已也,为观象而未知者设也。(15)

伏羲画卦的时代,只有六十四个卦象而没有卦爻辞,伏羲氏只是教人如何观察卦象,推测吉凶,趋利以避害。到了文王周公之时,因为忧虑后人不能通过观察卦爻象而知吉凶,于是系以卦爻辞,解释卦爻象,所以卦爻辞之作是基于卦象而发。

其次,朱震认为《易传》各篇都是用来阐发易象的,他说:“《易》无非象也,《彖》也,《大象》也,《小象》也。其象各有所宜,不可以一概论。”(16) 他认为《彖传》《大象传》《小象传》分别从各个角度表现和说明易象,三者在取象上各有特点,分别适宜不同的情况和场合,不可一概而论,但它们又相互增益,“夫子之《大象》,别以八卦取义,错综而成之,有取两体者,有取互体者,有取变卦者,大概《彖》有未尽者,于《大象》申之”(17) 。《大象》的取象体例主要有两体说、互体说和变卦说等,这些体例是对《彖传》取象的补充说明。

最后,充分重视《说卦》中八卦所取的物象。朱震在《集传》中对《说卦》中八卦所取的物象详加注解和考证,从汉易到宋儒皆有引述,且文字与注解《系辞》的文字数不相上下,表明他十分重视以八卦所取的物象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朱震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逸象加以理论说明,他说:“六爻变化,其象岂能尽摹哉?此凡例也。智者触类而长矣。”(18) 此是说,《说卦》所举的八卦物象,仅是举一隅以作凡例,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对八卦物象资取的范围上看,《汉上易传》远远超过了《说卦》,其中有很多来自虞氏逸象。以乾卦为例,朱震取天、帝、圆、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马、老马、瘠马、驳马、木果,这些象与《说卦》之象基本吻合,至于朱震另外所取的大人、圣人、贤人、君子、宗、龙、衣、直,则与虞氏逸象同。

对于八卦逸象,朱震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认为这些逸象是《周易》本来就有的,并不是先儒随意附会所成。他说:

秦汉之际,易亡《说卦》,孝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说卦》、古文《老子》,至后汉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案《集解》坎为狐,《子夏传》曰:“坎称小狐。”孟喜曰:“坎,穴也,狐穴居。”王肃曰:“坎为水,为险,为隐伏,物之在险,穴居隐伏,往来水间者,狐也。”子夏时坎为狐,孟喜王肃止随传解释,不见全书,盖秦汉之际亡之矣。今考之六十四卦,其说若印圈钥,合非后儒所能增也,故校证其误而并释之,以俟后之知者。(19)

朱震此处所引《子夏传》以坎为狐,刘玉建教授曾进行过详细的考证(20) 。朱震这段话的原意,是逸象本来就为《周易》经文所固有,后人之所以在通行本《说卦》中见不到这些象,是因为《说卦》原文在秦汉之际亡佚,后人无法得以窥见全书之貌。但是,这些佚失了的易象对于理解《周易》六十四卦非常重要,它们乃《周易》一书所固有,并非后儒随意增设。

不仅如此,朱震还对易学史上不取八卦之象的王弼等人提出批评:“王弼曰:‘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不知凡健顺者皆乾坤之象,爻有变化,杂而成文,如不以健顺论乾坤之性,则《说卦》为赘矣。辅嗣自《系辞》而下,不释其义,盖于象数穷矣。”(21) 任何卦义都有其象,凡具有健顺之性的,皆有乾坤之象,故《说卦》以健顺解说乾坤两卦象,王弼的失误就在于废止象数易学,势必陷入困境。朱震的努力,就是使几乎禁绝的象数之学发扬光大,这对于北宋以后象数之学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朱震对《说卦》八卦取象的解释过于繁杂以致多有牵合之误。(www.chuimin.cn)

(二)考察《进易表》和《序》二篇,可以看出他将象数学视为易学正统和基础

朱震在《进易表》中,以象数易学发展为主线,对两汉象数易学传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京氏易传》所论卦气、纳甲、五行之类,实际上“出于《周易·系辞》和《说卦》”,他将《系辞》《说卦》看成京房易学的理论依据,肯定了京氏以象数方法解《易》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其后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各自名家,说虽不同,要之去象数之源犹未远也”(22) ,朱震对东汉易学犹有所肯定,认为其大体接续了象数易学的传统。进而,朱震对北魏以来弃象数不论的易学家进行了批评,“独魏王弼与钟会同学,尽去旧说,杂之以庄老之言,于是儒者专尚文辞,不复推原《大传》。天人之道,自是分裂而不合者,七百余年矣”(23) 。直至北宋,以陈抟为核心的图书派授受谱系的确立,带动了象数易学的复兴。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易学大师,刘牧、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或明其象,或论其数,或传其辞,或兼而明之,更唱迭和,相为表里”,长期以来倍受冷落的象数易学得以发扬。朱震对汉代以来易学发展的评论,完全是站在象数易学的立场,他的态度是很鲜明的:唯有象数易学才是易学正统。

朱震在《序》中还重点考察了象数易学的五种体例。《序》开篇便讲:“圣人观阴阳之变而立卦,效天下之动而生爻。变动之别,其传有五:曰动爻,曰卦变,曰互体,曰五行,曰纳甲。而卦变之中又有变焉。”(24) 这五种体例是朱震对前人以象数注《易》的概括和总结。事实上,这五种方法也对朱震以象数注《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贯穿朱震易学思想之始终。不仅如此,朱震还从《周易》经传中为这五种体例寻找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肯定了这五种象数体例在理论上的合理性。林忠军教授评论说,朱震在《序》中提出了象数易学五个学说,并从各个角度反复解说其内容,其目的无非是要说明这五个学说是《周易》理论的基石。(25) 此说甚是。

考察《序》最后一段,朱震讲:“凡此五者之变,自一二三四言之谓之数,自有形无形言之谓之象,自推考象数言之谓之占。圣人无不该也,无不遍也,随其变而言之,谓之辞。辞也者,所以明道也。故辞之所指,变也,象数也,占也,无不具焉。是故可以动,可以言,可以制器,可以卜筮,盖不如是,不足以明道之变动而尽夫时中也,故曰:‘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夫《易》广矣大矣,其远不可御矣,然不越乎阴阳二端,其究则一而已矣。一者,天地之根本也,万物之权舆也,阴阳动静之源也,故谓之太极。学至于此止矣。卦可遗也,爻可忘也,五者之变反于一也。是故圣人之辞因是而止矣。”(26) 朱震认为,这五种取象方法就是象数之学,它们作为本于阴阳的五种象,是《周易》系辞的根据,利用它们,可以观象制器、推原筮占、阐明易道,最终达到学至太极。他所言“卦可遗也,爻可忘也”与王弼“得意忘象”不同,他的意思是通过对象数易学这五种方法的研究,就可以达到学《易》的最高境界,即对太极的领悟。

(三)从朱震流传后世的三种易学著作看,他的易学重在阐发与象数易相关的思想

这三种易学著作分别是《汉上易传》十一卷、《卦图》三卷、《丛说》一卷。《汉上易传》是朱震易学思想的主体部分,在这部著作中,朱震从象数易学的角度出发解释《周易》经传。它与后两种著作的不同之处,是除了重点阐述象数易学理论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涉及义理易思想,如其多处引用程、张两家言论,以引《伊川易传》最多,但这并不影响朱震易学思想的主体仍然是象数易:其一,朱震着力最多处仍在象数易学,其用以阐发象数易学的文字远远多于义理部分;其二,即使阐发义理思想,朱震也是以象数为理论依据,义理的思想始终不离象数易。《卦图》是朱震对西汉以降至北宋年间的图书之学进行广泛的搜集整理,汇编而成的著作。收入的易图达四十四幅之多,这些图式,集中表达了象数学派的易学观。上卷所收易图共七篇,它们是流行于北宋时期的河洛之图、先后天图、太极图、李挺之卦变图等,对其中每一款图式,朱震都详细介绍其作者、渊源以及图式蕴含的象数易思想;中卷所收图式,是包括李溉卦气图、太玄准易图、乾坤交错成六十四卦图等在内的共十六幅图式,朱震结合天文、历法、音律等自然科学知识解释《周易》中的有关思想,尤其以阐述象数易学中的卦气理论为主;下卷共收二十一幅易图,朱震重点阐述了易学中的纳甲、卦气和易数理论。《丛说》一卷,属于杂论性质,用以解说《周易》经传文以及与易学研究相关的问题,也是以象数学派的观点为主。由此可见,朱震流传后世的三种易学著作都与象数易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一种易学著作的重点都在于宣扬象数易学的思想理论。

(四)象数易学的最终旨趣是阐明易理

朱震虽然将象数之学视为易学之基础而详加阐述,但他并不排斥义理学派以人文理解《易》的思路,主张以象数为基础的易学研究,最终的目的是阐明易理。他在《进易表》中声明其学“以《易传》为宗”,也就是承认以程颐的《伊川易传》为其易学之宗旨;他在《汉上易传》中阐发的心性修养论,主要受理学家的影响;他对《说卦》“精义入神以致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解释,表明他深受张载的影响,以穷神知化的天人合一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张其成教授曾撰文指出,宋代象数学派继承汉代象数学派的人文情怀,参合天人,避免天学与人学相割裂的弊端,或由太极以立人极,或由物理、自然之理而论心学、性命之学,从而建构了一个宇宙与人文同构同序的理论图式,表达了鲜明的人文价值理想。因此有必要从人道观的角度对象数学派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给象数学派一个全面而公正的评价。(27) 张教授此说极具启发,我们完全可以用此方法来研究朱震。以象数之学为基础和以义理之学为归宿,这在朱震易学思想中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

二、 广泛采辑并折中各家之学,融汉易象数学与宋代先天河洛学于一体

朱震试图站在象数学派的立场,对汉宋易学作出一次总结,故而其易学广泛吸取先儒之说,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思想,而是对这些思想加以折中融汇,借此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易学体系,这是朱震易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朱震在《汉上易传》中,对西汉以来的各家易学均有所吸收,正如《进易表》所言,他的易学是“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元魏,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补苴罅漏”,就是说他的易学纵贯汉宋,包括异同,对各家之学兼收并蓄。这一点反映在其传世的三部易学著作中,《汉上易传》又名《汉上易集传》,既然以“集传”二字命名,就表明了他的易学思想广集先儒之说;《卦图》主要收集两汉以来图书学派的成果,其中大部分图式为前人所作,少数易图可能是朱震亲作;《丛说》也大量收集两汉以来易学家说《易》的资料。就多方采辑先儒之说这一点,朱震的《汉上易传》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相似,但李氏《集解》所收仅限于唐代及唐代之前易学家的《易》注,朱震则不止于此,还收录了北宋以后包括图书学和理学在内的诸多易学家的思想。几乎可以这样说,凡是历史上稍有影响的易学家的易注,朱震皆有所采辑。从内容上看,汉上易所涉及的易学家,既有主象数的,也有主义理的。象数学内部,具体又采用了:(1)占验派,如孟喜、京房、焦延寿等,朱震对此派中的卦气、八宫、五行、世应、飞伏、爵位、象占、太乙、六壬、遁甲等均有吸收;(2)注经派,如郑玄、荀爽、虞翻、崔憬、李鼎祚等,朱震对其卦变、纳甲、五行、互体、升降、之正、太极等象数思想加以吸收;(3)图书派,如宋代李溉、陈抟、刘牧、邵雍、李挺之等人,朱震吸收了此派中的河洛之学、先天后天学、太极图、卦变等。义理学家的思想,朱震对王弼《周易注》中相关思想有所吸收,他引用最多的,要数理学家的《易》注,其中明引程颐《伊川易传》就达一百多条,所引张载的易学思想也甚多,仅次于程颐。

值得注意的是,朱震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上易学家的《易》注,而是将这些观点融汇到他本人的易学体系中。其易学的逻辑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太极为易学之最高范畴,将汉唐的元气论与北宋时期的体用论思想结合,不仅坚持以元气解释太极,而且将太极视为《周易》象数之源,万物之祖,将“学至于太极而止”视为学易的最高境界;以象数为易学研究之基础,以“变”为核心,统领古今易学家提出的各种象数体例;以卦图为解释易学的工具,融北宋图书学与汉代象数学于一体;以义理为易学之归宿,吸收传统儒家和北宋新儒学思想。正因为如此,朱震的《汉上易传》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学价值,更是一部用力颇深的易学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