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个体性和多元化价值总是依主体的不同而表现出每一主体的特殊性、个体性。价值的个体性或独特性,根源于主体存在结构和生存条件的特殊规定性。在这里,弄清主体的层次、范围,是理解价值的个体性或独特性的关键。......
2023-11-28
杨时作为二程的高徒,一生严守师说,以弘扬洛学、纠正天下之偏为己任。南渡之后,杨时成为洛学大宗,以致三传而有朱熹之集理学大成,其传道之功不可不谓至伟。杨时的理学思想谨承二程,原创性则稍嫌不足。
在本体论上,杨时既吸收二程的“天理”本体,又兼采张载气化论。在杨时看来,理与道同义,是宇宙万物的本根,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价值的最终源泉。道并不离开现象而处于彼岸世界,道就在现象界中,天地万物无一不是道的发用流行。道即仁义,是人伦道德的形上本体根据。人与万物一样都禀受气而生,气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实体,其聚散运动产生有形世界的生灭变化。但气只是产生万物的材料,理是更高于气的本体,理与气相即不离,理落入气中,予气以具体的规定性因而产生各各不同的万物。所谓“理一分殊”,杨时主要从伦理层面加以阐释,仁即理一,义即分殊,举仁而义在其中。理一为体,分殊为用,体用不二。而其所蕴含的重视分殊的倾向被二传弟子李侗加以阐扬,发展出“理会分殊”的工夫。
本体下落至人而有心性论,天理本体是人与万物的性之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命、道三者初无异,只是从不同层面出发的命名。性是吾人生而即有的,因而可谓之为“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亦是气质之性,气禀厚薄清浊的不同导致物种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君子不以之为本性,人之为人的根据在于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是天理本体所赋予在吾身者。以天地之性为本性,则吾人之性之良善获得了先天的保障。现实中的恶是由于气禀之偏,常人蔽于气质而不见良善之本心本性,故需要变化气质,以回复天地之性,此有赖于工夫的实现。从本善之性的内容来看,可谓吾人之本心本性实即“万物与我为一”之仁之体,既然天理本体是人与万物的根源,可知于本性上,人与万物都是一性,自我与他人、他物在价值上并无不同,都体现着天地之生生大德。因而整个宇宙就是一温情洋溢的有机的大生命,自我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如同手足,痛痒相关、休戚与共。故人应当推己及人,以博大宽厚包容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但言推就有本末之别,义本然地具足于仁之内,所以区别于墨氏之兼爱。万物一体之仁天然地包含着分殊之义。
为了将吾人之本性实现出来,必须有工夫论之考察。杨时以天理在我为性,性即命即道,以万物一体之仁为本心,开展出即本体即工夫的道南指诀,“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153) 。体验未发的工夫直接从本体下手,而不待私心起念再一一对治,这种工夫直截了当,不须多做手脚。并且体验者自身对先天良善本心本性的虔敬使得此一工夫简便平易又行之有效。体验未发工夫类似于程颢“识仁”工夫,而杨时虽肯定“静”对于体认本体有用,却并不以静废动,全要学者静坐。“静坐”在杨时只是一种修养手段,关节点在于体认本体,让“万物与我为一”之本心本性自然呈露无蔽,从而其流行发用就可以若合符节,无任何差爽。格物致知与诚意是杨时为学者提出的方便工夫,体验未发工夫难免高远,恐学者一时难以契会,格物致知和诚意则更易于着手。杨时结合《大学》《中庸》,以格物致知为进学入德之门户,而一本于诚意。致知从而明善,如此方有用力处。然而杨时虽不否认外向的求知有益于进学,但道德修养的要旨乃在内向的工夫,以反身格物阐发格物可见杨时之不同于程颐。反身格物或反身而诚都是教学者于自身着手,其与体验未发的工夫并无二致,亦是直接简易工夫。杨时专以体验为事的工夫实际上高扬了吾人之道德主体性,通过内向体验本心本性,吾人便可达于至道,参赞天地之化育,成就圣人的高绝境界。体验未发工夫并无特定时空条件限制,既然圣人之道存于人伦日用之间,故吾人只需随处体认践履,事事循天理即可。
整体上看来,杨时于程颢处继承较多,其思想理趣与程颢更为接近。他沿袭着周程而下,以发明义理的方式解经,将先秦儒家的范畴赋予现实道德伦理的意涵,是对先秦原始儒家创造性的回归。这也正是出于批判汉学、反释老的需要。杨时正处于北宋党争严峻的时代,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他主要从学术思想角度,将国家积贫积弱的现象归罪于王安石新学,批之不遗余力,最终将新学从正统地位推了下来。杨时批判王安石主要着手处在于义利之辨,在他看来,王氏新学名为王道,实际上是霸业;明说为义,实质上是利字当头。“王氏心术之敝,观其所为,虽名为义,其实为利。”(154) 王氏新学实质是挟管商之道而称孔孟,这对于谨克孔孟正学的杨时而言是绝不能姑息的。王学流弊不在杨墨之下,蔽人耳目,坏人心志,“王金陵力学而不知道,妄以私智曲说眩瞽学者耳目”(155) 。杨时不仅在兼国子监后即上疏请罢王学,被罢免后仍著《三经义辩》等书,彻底批判王学。杨时对王氏新学的批判为发扬洛学以致程朱理学终成为正统官学肃清了道路。虽然有不少人(如朱熹、黄宗羲、全祖望等)指责杨时滑入佛道,但其思想立根于儒学无疑。有时亦有援佛老入儒、以佛老证儒之语,但他反对释老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一些话头常是有所指而发,因而考察其受释老影响时应别加注意。
(1) 杨时被召一事,一直受质疑,认为杨时附庸奸相蔡京,《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提要》:“时受蔡京之荐,虽朱子不能无疑。”
(2) 胡安国语,胡文定曰:“吾于谢、游、杨三公,义兼师友,实尊信之。若论其传授,却自有来历:据龟山所见在《中庸》,自明道先生所授;吾所闻在《春秋》,自伊川先生所发。”见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龟山学案》,《宋元学案》第2册,第956页。
(3)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传闻杂记》,《二程集》上册,第424页。
(4) “天理”本体虽然是二程共同的理论归旨,但二人对“天理”各有规定,限于篇幅不作详论,可参考潘富恩、徐余庆:《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第207—20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5)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录》,《二程集》上册,第32、34页。
(6) 潘富恩、徐余庆:《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第210页。
(7)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录》,《二程集》上册,第30页。
(8)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游定夫所录》,《二程集》上册,第73页。
(9)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 杨时:《书五·答胡康侯其一》,《龟山集》卷二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99页。
(1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77页。
(12) “盈天地间皆物”只肯定物的实在性而不涉及本根问题。
(13) 杨时:《经筵讲义·惟天惠民节》,《龟山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37页。
(14) 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15) 杨时:《答问·答胡德辉问》,《龟山集》卷一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53页。
(16)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师训》,《二程集》上册,第132页。
(17)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32页。
(18) 杨时:《语录四·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1页。
(19) 杨时:《经解·形色天性》,《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6页。
(20) 杨时:《语录四·毗陵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5页。
(21)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刘元承手编》,《二程集》上册,第193页。
(22) 杨时:《书三·答李杭》,《龟山集》卷一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83页。
(23)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一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97页。
(24) ③杨时:《书二·答吴仲敢》,《龟山集》卷一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75页。
(25) 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26) 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27) 杨时:《书二·答吴仲敢》,《龟山集》卷一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75页。
(28) 杨时:《答问·答胡德辉问》,《龟山集》卷一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53页。
(29) 杨时:《经解·予天民之先觉者也》,《龟山集》卷一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3页。
(30)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3页。
(31)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8—9页。
(32) 同上书,第9页。
(33) 张岱年:《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第20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34)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入关语录》,《二程集》上册,第163页。
(35)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664页。
(36) 杨时:《记·踵息庵记》,《龟山集》卷二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32页。
(37) 杨时:《记·归鸿阁记》,《龟山集》卷二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38页。
(38) 参见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第6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9) 杨时:《经解·其为气也至大至刚》,《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2页。
(40) 《孟子集注·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31页。
(41) 杨时:《书五·答胡康侯其一》,《龟山集》卷二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00页。
(42) 唐明邦:《周易评注》(修订版),第7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43) 杨时:《经解·其为气也至大至刚》,《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2页。
(44) 杨时:《语录四·南都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2页。
(45)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见唐明邦:《周易评注》(修订版),第253页。
(46) 杨时:《语录四·南都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2页。
(47) 杨时:《语录四·南都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3页。
(48) 参见本章第一节。
(49) 参见梁巧燕:《杨龟山思想研究》,第58页,台湾政治大学1994年硕士论文。“龟山之所谓‘易’,一方面是指该周流不息,变动不居之全体宇宙。同时,‘易’又具有主宰性、支配性,为一精神实体,此即为‘易体’。”
(50)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2页。
(51) 杨时:《书一·答伊川先生》,《龟山集》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67页。
(52) 同上书,第266页。
(53)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答杨时论西铭书》,《二程集》上册,第609页。
(54) 张载著,王夫之注:《乾称上》,《张子正蒙注》,第22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5) 杨时:《书一·答伊川先生》,《龟山集》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67页。
(56) 杨时:《答问·答胡德辉问》,《龟山集》卷一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55页。
(57) 杨时:《书五·答胡康侯其一》,《龟山集》卷二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00页。
(58) 杨时:《语录二·京师所闻》,《龟山集》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14页。
(59) 杨时:《书一·答伊川先生》,《龟山集》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67页。
(60)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豫章学案》,《宋元学案》第2册,第1291页。
(61) 李侗“理会分殊”的工夫可参看侯洁之:《道南学脉观中工夫研究》,第120—127页,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
(62) 《孟子集注·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26页。
(63) 杨时:《书一·其四》,《龟山集》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69页。
(64)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33页。
(65) 同上书,第219页。
(66)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第32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7) 杨时:《经解·不遇鲁侯天也》,《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2页。
(68) 杨时:《经解·天下之言性》,《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5页。
(69) 王叔岷:《庄子校诠》上册,第13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70)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29页。
(71)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30页。
(72) 同上书,第231页。
(73)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二九,第576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册。
(74) 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75) 杨时:《答问·答胡德辉问》,《龟山集》卷一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50页。
(76) 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第79页。(www.chuimin.cn)
(77) 卫湜:《中庸第三十一》,《礼记集说》卷一二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册,第120页。
(78)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7页。
(79) 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3页。
(80) 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3页。
(81)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30页。
(82) ②杨时:《语录四·萧山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7页。
(83) 杨时:《经解·天下之言性》,《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5页。
(84)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二程集》上册,第10—11页。对这段话的详细分析可以参考张学智:《心学论集》,第54—6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5) 杨时:《序·杨仲远字序》,《龟山集》卷二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50页。
(86) 杨时:《语录二·京师所闻》,《龟山集》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09页。
(87)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录》,《二程集》上册,第16页。
(88) 程明道也对《西铭》推崇备至:“《订顽》(即《西铭》)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见于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录》,《二程集》上册,第15页。
(89) 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1页。
(90) 彭国翔在《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一书中对张载《西铭》作出了独到的解释,可供参考。参见彭国翔:《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第31—4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1) 杨时:《语录二·京师所闻》,《龟山集》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19页。
(92) 朱熹:《孟子集注·尽心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50页。“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93)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上蔡学案》,《宋元学案》第2册,第917—918页。
(94) 有关谢良佐的以觉论仁及其与程颢“识仁”的关系可参看郭晓东:《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第148—15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5)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录》,《二程集》上册,第15页。
(96)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一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90页。
(97) 杨时:《语录四·萧山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7页。
(98) 杨时:《经筵讲义·吾日三省吾身》,《龟山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38页。
(99)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一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02页。
(100) 尽管孔子有“生而知之”之说,然而宋儒普遍认为圣人必经学习修养而成就。如伊川“生而知之固不待学,然圣人必须学”。见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二程集》上册,第253页。
(101) 有关道南学派的界定,史上有不同说法。本节暂不就此多作论议,而采取较通行之说,由杨时始,传播洛学于东南,传罗从彦、李侗,朱熹后集大成,开创闽学。杨时道南之传亦可视为由洛学至闽学的过渡。
(102)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豫章学案》,《宋元学案》第2册,第1277页。
(103) 杨时:《书六·答学者其一》,《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0页。
(104)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33页。
(105) 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8页。
(106)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答杨时论西铭书》,《二程集》上册,第609页。
(107)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刘元承手编》,《二程集》上册,第200页。
(108) 杨时:《经解·不失赤子之心》,《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4页。
(109) 杨时:《书五·答胡康侯其八》,《龟山集》卷二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06页。
(110) 杨时:《经解·若合符节》,《龟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74页。
(111)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一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91页。
(112) 杨时:《序·书义序》,《龟山集》卷二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46页。
(113) 杨时:《书五·答胡康侯其一》,《龟山集》卷二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99页。
(114) 杨时:《书六·答学者其一》,《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0页。
(115)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33页。
(116) 王先谦:《荀子集解·解蔽篇》,第3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7)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8卷,第601页。
(118) 参见郭齐勇主编:《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第23—26页。
(119) 杨廉:《伊洛渊源录新增》,转引自贾顺先:《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1册,第929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120) 杨时:《书二·寄翁好德其一》,《龟山集》卷一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77页。
(121)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26页。
(122)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录》,《二程集》上册,第16—17页。
(123) 杨时:《杂著·劝学》,《龟山集》卷二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64页。
(124) 陈来言:“所谓体验未发……都是要求体验者超越一切思维和情感,最大程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使个体的意识活动转而成为一种直觉状态,在这种高度沉静的修养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心,去感受无思无情无欲无念的纯粹心灵状态。成功的体验者常常会突发地获得一种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浑然感受,或者纯粹意识的光明呈现。因而,道南宗旨在本质上看是直觉主义的,并包含着神秘主义。”见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附录,第405页。
(125)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豫章学案》,《宋元学案》第2册,第1270页。
(126)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豫章学案》,《宋元学案》第2册,第1285—1286页。
(127) ③同上书,第1277页。
(128) 杨时:《书六·答吕居仁其三》,《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4页。
(129) 杨时:《书五·答胡康侯其一》,《龟山集》卷二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99页。
(130) 杨时:《书六·答胡处梅》,《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5页。
(131) 杨时:《书三·答李杭》,《龟山集》卷一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83页。
(132) 朱熹:《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第350页。
(133) 杨时:《问答·答胡德辉问》,《龟山集》卷一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52页。
(134) 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31页。
(135) 参见郭齐勇主编:《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第26—28页。
(136) 杨时:《书六·答吕秀才》,《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3页。
(137) 杨时:《语录·荆州所闻》,《龟山集》卷一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90页。
(138) 同上书,第196页。
(139) 杨时:《书一·与杨仲远其四》,《龟山集》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69页。
(140) 杨时:《书四·与刘器之》,《龟山集》卷一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91页。
(141) 杨时:《语录三·余杭所闻》,《龟山集》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26页。
(142) 杨时:《书六·答吕秀才》,《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3页。
(143) 杨时:《书六·答学者其一》,《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1页。
(144) 杨时:《题跋·题萧欲仁〈大学篇〉后》,《龟山集》卷二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55页。
(145) 杨时:《书三·答李杭》,《龟山集》卷一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83页。
(146) 杨时:《书六·答栋质夫》,《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6页。
(147) 杨时:《语录四·萧山所闻》,《龟山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49页。
(148) ④杨时:《语录二·京师所闻》,《龟山集》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13页。
(149) 见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龟山学案》,《宋元学案》第2册,第951页。
(150) 事见年谱,张夏补编:《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大观元年丁亥,五十五岁,三月十九日到余杭县任”条,转引自于浩辑:《宋明理学家年谱》第2册,第154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51) 吕本中:《行状略》,转引自朱熹:《伊洛渊源录》,《朱子全书》第12册,第1061页。
(152) 杨时:《杨龟山集·序》,正谊堂全书本,第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3) 杨时:《书六·答学者其一》,《龟山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10页。
(154) 杨时:《语录二·京师所闻》,《龟山集》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13页。
(155) 杨时:《书二·与吴国华别纸》,《龟山集》卷一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272页。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价值的个体性和多元化价值总是依主体的不同而表现出每一主体的特殊性、个体性。价值的个体性或独特性,根源于主体存在结构和生存条件的特殊规定性。在这里,弄清主体的层次、范围,是理解价值的个体性或独特性的关键。......
2023-11-28
所以我将这节课定位于名著《西游记》导读课,让学生以此为窗口,走进名著《西游记》。课一开始我用读书的名言引入,引到课文《读书要有选择》一课上,由读书要选经典引到四大名著,由四大名著引到《西游记》,由《西游记》引到《三打白骨精》。课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而且做了大量的改编,把一些生动的细节都删掉了。所以读课文时,我将原著中的精彩片段适时补充进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2023-10-30
无形的压力高中学生到了毕业班时,不知学生本人急不急,家长确实急到不知什么程度。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心理都是希望小孩能在广州附近就读大学即可,很少鼓励小孩北上的,什么“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见面难”等等,造成小孩惧怕出远门。忙碌的家长高考开考期间,笔者接触到的家长,更令人百感交织。在高考期间,我们发现类似的家长比比皆是。......
2023-12-05
“自家体贴出来”表明他对“天理”有真切的理会,实有所得。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因为在他看来,“心”乃“天道之在我者”,人之“心”即天道、天理,并明确宣称:“只心便是天”。 大程认为,无论是“以心包诚”还是“以诚包心”都是以天与心分立为前提,从而使得彼此疏离分隔,故是二本。“言体天地之化,已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
2023-11-20
早就听说奥克兰房价比基督城贵很多,市中心的房子尤其贵且小,上网查了很多房子,都不合适,不是八月份才能入住,就是价格太高,要么就是离女儿学校比较远,最后目标锁定了几处房子,一一去看过。——不过,这样一个微型小房子,价格却和我在基督城租的一个两室一厅房子一样高,但我们似乎还算是捡到了一个便宜。......
2023-12-02
美国各州已经开始尝试进行类似的监禁替代处遇改革,例如俄克拉荷马州的女子康复替代项目就非常典型。在俄克拉荷马州,女性受刑人的监禁率特别高,2011年至2016年间,女性受刑人监禁率共上涨了30%,大部分在监狱中的女性受刑人只是触犯了低级的毒品或者财产犯罪,例如诈骗或者不良信用。虽然在其他州,这些行为也可能会遭到逮捕,但是并不会像俄克拉荷马州那样会被判5年至20年监禁。......
2023-07-29
相比于西方的美学语言,高主锡的生态美学语言更具有实用性和包容性,能够指导东西方具体的生态设计实践。在论文《寻求整合的美学》中,高主锡把先前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转化为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景观方法,并正式把景观作为综合的生态美学语言的来源。他希望在建构一种适用东西方语境的生态美学之外,重新设计符合东亚文化语境的生态美学语言。这些生态美学语言都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色[14]。......
2023-11-17
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服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所以,真正的睿智是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2023-0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