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论正是偏重于从客观面立意的道物论落在人之主体自身方面而言。胡寅坚持源流一贯、表里一如、名实相符的观点,从而力主心迹一体不二之论,强调心迹的内在统一性、不可分割性。这就充分表明心迹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因此,胡寅所主张的是以心(仁心)为本的心迹不二论,这是正确合理的取向。因为表露于外的“迹”即是隐藏在内的“心”的显现,内与外、心与迹是一致不二的。......
2023-11-20
一、 性即天理
上蔡为学注重切问近思、身体力行,因此比较而言,他与门人等的问答多讨论工夫修养,论本体的不多。
上蔡顺着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论性与天(理)为一。他说:
(1)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为生也,经德不回非干禄也,言语必信非正行也”,天理当然而已矣。当然而为之,是为天之所为也。圣门学者大要以克己为本。克己复礼,无私心焉,则天矣。孟子曰:“仁,人心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原注:语原本作行,人心原本作心人,今据《孟子》改正)(3)
这里所谓“天之理”是强调理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上蔡所谓天理多用此义。(4) 仁者,客观、真实、当然之理,所以即天之理。上蔡所谓“仁”是指(形上)本心之“活”,(5) 所以“仁,人心也”之“心”是指本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其本心即能知其性,因此性也是形而上的,是“天之理”。“知其性则知天矣”,则至少说明性与天在本质上是一。显然,上蔡是顺孟子的体认线索而论性即天(理)的。
上蔡又以性为体,以本心为性之发用而可见者。作为性之用的本心是天理,是形而上,则性体当然也是天理。他论性体心用说:
(2)性,本体也。目视耳听手举足运见于作用者,心也。(6)
(3)问:“孟子云知天事天,如何别?”曰:“今人莫不知有君,能事其君者少。存心养性便是事天处。”曰:“心、性何别?”曰:“心是发用处,性是自性。”(7)
显然,这里所说的作为性之用的“心”是指良心或本心,而上蔡直接称本心为天理:(www.chuimin.cn)
(4)所谓天理者,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方乍见时其心怵惕,所谓天理也。要誉于乡党朋友,内交于孺子父母兄弟,恶其声而然,即人欲耳。(8)
既然怵惕之心或本心即天理,作为本心之体的性便也是天理。易言之,性天为一。
总之,上蔡是按着“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与以心明性的方式说明性天为一的。其实,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也是以心明性,所以上蔡论性天为一的方式,可概言为即用见体。
二、 气质与性
顺着前辈的讲法,上蔡也以气质与性来论现实之人。《语录》载:
(5)“人有智愚之品,不同何也?”曰:“无气禀异耳。圣人不忿疾于顽者,悯其所遇气质偏驳,不足疾也。”“然则可变欤?”曰:“其性本一,何不可变之有?性,本体也。目视耳听手举足运见于作用者,心也。”(9)
案:“无气禀异耳”之“无”,疑当为“夫”字之误。现实之中,人与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智愚的程度便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与前辈学者看法相同,上蔡认为这种差异是因为人生而气禀有异。人生而气禀如何,或清或浊,或偏驳或中正,是偶遇的事情。因其偶遇,故“圣人不忿疾于顽者,悯其所遇之偏驳”。然而气禀虽异,本性则一,乃先天完具、至善无恶之性。也正因此之故,气禀必然可以施以后天之功而改变。
综上所述,上蔡性论是以性、气结合为其大纲,这与前辈相同。不过就现存的文献看,上蔡论性也有自己的特色。性与天道的贯通,可由“天命之谓性”的方式加以说明。而上蔡是用以心明性或即用见体的方式说明性天为一的。这与前辈相比,突出了(形上)本心观念。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心迹论正是偏重于从客观面立意的道物论落在人之主体自身方面而言。胡寅坚持源流一贯、表里一如、名实相符的观点,从而力主心迹一体不二之论,强调心迹的内在统一性、不可分割性。这就充分表明心迹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因此,胡寅所主张的是以心(仁心)为本的心迹不二论,这是正确合理的取向。因为表露于外的“迹”即是隐藏在内的“心”的显现,内与外、心与迹是一致不二的。......
2023-11-20
胡宏的本体论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并且试图对存在论与人性论加以区分。已上各条均足以说明,胡宏已将“性”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可以恰当将其本体论称为性本体论。......
2023-11-20
象山在“本心”基础上建立了“心即理”的本体论,其工夫论也以“心”作为修养对象。他也并不否认人心之所发中有不即是理者,认为其不能作为价值判断、道德实践的根据,故需要“洗心”,将人心之所发中不即是理者涤除殆尽,这也即是其“发明本心”的修养工夫。......
2023-11-20
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理在气中,理气一体浑成,理与气是构成此世界的两大根据。这三则语录基本代表了朱子晚年对理气先后关系问题探索的最后结论。在这几则语录中朱子所谓的“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也说明了这一点,由此看来,朱子是主张理气无先后可言的。......
2023-11-20
命或天命是胡宏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其本体论三大原则之一,因而与心、性并列为三。而《中庸》“天命之谓性”则更清楚地规定了性与命的关系,认为性源于命,命已具有本体论地位。张载表达得更明确,他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命不息之诚即是天道:“诚,天道也。”天命既然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活动过程,也是其根据,无怪乎胡宏要将天命无息作为其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3-11-20
以上三点可见之于其太极论、性气论和道器论。(一)太极乃所以生生者“太极”在张栻的理学中,既是指宇宙万有之根源,也是指天地万物存在及运化的根据,兼具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意义。而一旦论及太极,则性体之能动作用即可得以昭显。湖湘学派讨论天道与性命的关系问题,既秉持了这一共法,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质,这就体现在他们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将天道与性命直下通而为一,主张天道即性或性即天道。......
2023-11-20
“天理”或“理”是二程整个学说的核心与基础,他们的天理观是与他们对心性问题的探讨紧密相连的。这亦表明此具绝对性、普遍性、恒常性的天理实际上是通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体现的。这应该就是二程如此重视天理,宣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原因。当然,对二程而言,人之超越又内在的仁义或仁义礼智信之性尽管具先验性、普遍性和恒常性,但其又并不只是高高孤悬着的“天理”,更是能发用流行、能见之于用的“天理”。......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