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或“理”是二程整个学说的核心与基础,他们的天理观是与他们对心性问题的探讨紧密相连的。这亦表明此具绝对性、普遍性、恒常性的天理实际上是通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体现的。这应该就是二程如此重视天理,宣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原因。当然,对二程而言,人之超越又内在的仁义或仁义礼智信之性尽管具先验性、普遍性和恒常性,但其又并不只是高高孤悬着的“天理”,更是能发用流行、能见之于用的“天理”。......
2025-09-30
一、 性即天理
上蔡为学注重切问近思、身体力行,因此比较而言,他与门人等的问答多讨论工夫修养,论本体的不多。
上蔡顺着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论性与天(理)为一。他说:
(1)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为生也,经德不回非干禄也,言语必信非正行也”,天理当然而已矣。当然而为之,是为天之所为也。圣门学者大要以克己为本。克己复礼,无私心焉,则天矣。孟子曰:“仁,人心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原注:语原本作行,人心原本作心人,今据《孟子》改正)(3)
这里所谓“天之理”是强调理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上蔡所谓天理多用此义。(4) 仁者,客观、真实、当然之理,所以即天之理。上蔡所谓“仁”是指(形上)本心之“活”,(5) 所以“仁,人心也”之“心”是指本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其本心即能知其性,因此性也是形而上的,是“天之理”。“知其性则知天矣”,则至少说明性与天在本质上是一。显然,上蔡是顺孟子的体认线索而论性即天(理)的。
上蔡又以性为体,以本心为性之发用而可见者。作为性之用的本心是天理,是形而上,则性体当然也是天理。他论性体心用说:
(2)性,本体也。目视耳听手举足运见于作用者,心也。(6)
(3)问:“孟子云知天事天,如何别?”曰:“今人莫不知有君,能事其君者少。存心养性便是事天处。”曰:“心、性何别?”曰:“心是发用处,性是自性。”(7)
显然,这里所说的作为性之用的“心”是指良心或本心,而上蔡直接称本心为天理:(https://www.chuimin.cn)
(4)所谓天理者,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方乍见时其心怵惕,所谓天理也。要誉于乡党朋友,内交于孺子父母兄弟,恶其声而然,即人欲耳。(8)
既然怵惕之心或本心即天理,作为本心之体的性便也是天理。易言之,性天为一。
总之,上蔡是按着“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与以心明性的方式说明性天为一的。其实,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也是以心明性,所以上蔡论性天为一的方式,可概言为即用见体。
二、 气质与性
顺着前辈的讲法,上蔡也以气质与性来论现实之人。《语录》载:
(5)“人有智愚之品,不同何也?”曰:“无气禀异耳。圣人不忿疾于顽者,悯其所遇气质偏驳,不足疾也。”“然则可变欤?”曰:“其性本一,何不可变之有?性,本体也。目视耳听手举足运见于作用者,心也。”(9)
案:“无气禀异耳”之“无”,疑当为“夫”字之误。现实之中,人与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智愚的程度便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与前辈学者看法相同,上蔡认为这种差异是因为人生而气禀有异。人生而气禀如何,或清或浊,或偏驳或中正,是偶遇的事情。因其偶遇,故“圣人不忿疾于顽者,悯其所遇之偏驳”。然而气禀虽异,本性则一,乃先天完具、至善无恶之性。也正因此之故,气禀必然可以施以后天之功而改变。
综上所述,上蔡性论是以性、气结合为其大纲,这与前辈相同。不过就现存的文献看,上蔡论性也有自己的特色。性与天道的贯通,可由“天命之谓性”的方式加以说明。而上蔡是用以心明性或即用见体的方式说明性天为一的。这与前辈相比,突出了(形上)本心观念。
相关文章
“天理”或“理”是二程整个学说的核心与基础,他们的天理观是与他们对心性问题的探讨紧密相连的。这亦表明此具绝对性、普遍性、恒常性的天理实际上是通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体现的。这应该就是二程如此重视天理,宣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原因。当然,对二程而言,人之超越又内在的仁义或仁义礼智信之性尽管具先验性、普遍性和恒常性,但其又并不只是高高孤悬着的“天理”,更是能发用流行、能见之于用的“天理”。......
2025-09-30
“太虚”一词除了表示“气”无形的存在状态,也可以表示广袤的太空或说“虚空”,这两种含义是统一的。在张载哲学中,“凡象皆气”与“太虚即气”或“虚空即气”,都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方面最基本的命题。张载认定有形有象的万物本原于“气”,无形的“太虚”亦是“气”存有的形态。在张载看来,“气”之“至静之动”,正因其......
2025-09-30
因为,在北宋道学代表人物中,是周敦颐通过其《太极图说》率先建构了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太极”由于自身的“动”“静”而区划出“阴阳”,这是宇宙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从而使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周敦颐宇宙生成论在......
2025-09-30
《复性书》4300字,是李翱二十九岁时所撰写。凡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明理学者,都无法绕开李翱,不可不提其《复性书》。李翱之所以能凭年轻时这篇篇幅不长的文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李翱的《复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儒学“新范式”的作用与意义。 比照并进一步引申库恩的这种“范式”理论,李翱的《复性书》堪称开创唐宋时期儒学“新范式”的典范。......
2025-09-30
而李觏的人生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学术追求,使得李觏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坚持学术著述,形成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此外,李觏还著有其他多种文稿,直到晚年仍不辍著述,且以未能完成《三礼论》而感到遗憾。从李觏的著述情况来看,他主要的学术著作大体上完成于四十岁之前,而这一时期又是李觏人生中最不得志、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
2025-09-30
李觏治《易》,对宋代象数学派代表人物刘牧的易学有所批评,赞赏王弼解《易》的思想方法。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成书于《易论》之后。但从李觏两部易学著作的基本内容来看,在哲学史的视域之内,应当先考察其在《删定易图序论》中论述的《易》学思想。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是对刘牧易学思想的批评。因此,李觏论《易》,取《易传》所说,并不否定《河图》《洛书》。......
2025-09-30
张载的人生志向与学术成就,同他的家庭环境与人生经历不无联系。这种记述,表明张载在京师讲《易》时,已经具有相当广泛的学术影响。归乡途中,张载因病结束了自己五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但是,张载在学术研究方面却卓然成家。张载能够获取“率多超卓”的学术成就,与他宏大的学术志向与文化担当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张载与程颢、程颐切磋学术,即互有启发。但“志道精思”确为张载学术上自成一家的主要缘由。......
2025-09-30
在知识理论方面,张载通过对“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考察,反对“止于闻见之狭”,主张“大心体物”,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在张载看来,“见闻之知”不仅架起了沟通主体与外物的桥梁,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可以“穷理”“尽性”。张载肯定“见闻之知”的作用,也意识到了“见闻之知”的局限。因此,张载反对人的认识活动“止于闻见之狭”,提倡“大心体物”,以求全面地了解宇宙人生。......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