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上蔡性论的性、气结合小结

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上蔡性论的性、气结合小结

【摘要】:上蔡又以性为体,以本心为性之发用而可见者。其实,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也是以心明性,所以上蔡论性天为一的方式,可概言为即用见体。然而气禀虽异,本性则一,乃先天完具、至善无恶之性。综上所述,上蔡性论是以性、气结合为其大纲,这与前辈相同。

一、 性即天理

上蔡为学注重切问近思、身体力行,因此比较而言,他与门人等的问答多讨论工夫修养,论本体的不多。

上蔡顺着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论性与天(理)为一。他说:

(1)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为生也,经德不回非干禄也,言语必信非正行也”,天理当然而已矣。当然而为之,是为天之所为也。圣门学者大要以克己为本。克己复礼,无私心焉,则天矣。孟子曰:“仁,人心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原注:语原本作行,人心原本作心人,今据《孟子》改正)(3)

这里所谓“天之理”是强调理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上蔡所谓天理多用此义。(4) 仁者,客观、真实、当然之理,所以即天之理。上蔡所谓“仁”是指(形上)本心之“活”,(5) 所以“仁,人心也”之“心”是指本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其本心即能知其性,因此性也是形而上的,是“天之理”。“知其性则知天矣”,则至少说明性与天在本质上是一。显然,上蔡是顺孟子的体认线索而论性即天(理)的。

上蔡又以性为体,以本心为性之发用而可见者。作为性之用的本心是天理,是形而上,则性体当然也是天理。他论性体心用说:

(2)性,本体也。目视耳听手举足运见于作用者,心也。(6)

(3)问:“孟子云知天事天,如何别?”曰:“今人莫不知有君,能事其君者少。存心养性便是事天处。”曰:“心、性何别?”曰:“心是发用处,性是自性。”(7)

显然,这里所说的作为性之用的“心”是指良心或本心,而上蔡直接称本心为天理:(www.chuimin.cn)

(4)所谓天理者,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方乍见时其心怵惕,所谓天理也。要誉于乡党朋友,内交于孺子父母兄弟,恶其声而然,即人欲耳。(8)

既然怵惕之心或本心即天理,作为本心之体的性便也是天理。易言之,性天为一。

总之,上蔡是按着“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与以心明性的方式说明性天为一的。其实,尽心知性知天的线索也是以心明性,所以上蔡论性天为一的方式,可概言为即用见体。

二、 气质与性

顺着前辈的讲法,上蔡也以气质与性来论现实之人。《语录》载:

(5)“人有智愚之品,不同何也?”曰:“无气禀异耳。圣人不忿疾于顽者,悯其所遇气质偏驳,不足疾也。”“然则可变欤?”曰:“其性本一,何不可变之有?性,本体也。目视耳听手举足运见于作用者,心也。”(9)

案:“无气禀异耳”之“无”,疑当为“夫”字之误。现实之中,人与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智愚的程度便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与前辈学者看法相同,上蔡认为这种差异是因为人生而气禀有异。人生而气禀如何,或清或浊,或偏驳或中正,是偶遇的事情。因其偶遇,故“圣人不忿疾于顽者,悯其所遇之偏驳”。然而气禀虽异,本性则一,乃先天完具、至善无恶之性。也正因此之故,气禀必然可以施以后天之功而改变。

综上所述,上蔡性论是以性、气结合为其大纲,这与前辈相同。不过就现存的文献看,上蔡论性也有自己的特色。性与天道的贯通,可由“天命之谓性”的方式加以说明。而上蔡是用以心明性或即用见体的方式说明性天为一的。这与前辈相比,突出了(形上)本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