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安石的《老子》注解并阐述了宇宙生成论思想

王安石的《老子》注解并阐述了宇宙生成论思想

【摘要】:王安石通过注解《老子》,撰写《洪范传》,阐述了他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探讨的并非纯粹的宇宙生成论,同时也是一种存在论。他之所以强调以无名、有名来分别界定这两个阶段,意在表明无与有亦只是名,这实际上表明《老子》第一章中无论以无、有断句还是以无名、有名断句,经义都是融贯的。显然,按照王安石的注释进行推测,这一阶段正是道的本体状态,是宇宙之本始,亦即“一”。

王安石通过注解《老子》,撰写《洪范传》,阐述了他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探讨的并非纯粹的宇宙生成论,同时也是一种存在论。下面分别从本末论、元气论、五行论角度加以分析。

一、 有无本末论

老子认为,道为天地万物之本源,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天地万物,但老子并未确指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这就给注释者很大的诠释空间。王安石注《老子》第一章曰:

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母,母者生之谓也。《杂说》:无名者,太始也,故为天地之父;有名者,太极也,故为万物之母。天地,万物之合,万物,天地之离。于父言天地,则万物可知矣;于母言万物,则天地亦可知矣。(5)

王安石借用了汉代宇宙生成论中常用的概念和模型,如《易纬·乾凿度》中的思想(6) ,并进行了改造,重新设置了“太初—太始—太极”的宇宙生成阶段。学界通常认为王安石较早地将《老子》第一章中的有、无独立断句,并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加以阐释,殊不知,王安石明显地兼顾了“无”“有”与“无名”“有名”两种理解。他首先辨析了“有”“无”,认为“无”是形而上者,超越感官经验。但“无”作为一个名,其实指代的是形而上的没有物的分化、名还未形成的阶段,因而“无”之所指亦即无名者,对应太始阶段,是天地之始。“有”是形而下者,有具体形态可被感知。从太始生天地,“名”产生了,如“天”“地”之名,“物”亦开始形成,因而“有”这个形下的阶段就是指有名者,对应太极阶段。由此可知,王安石将“有”与“无”看作是宇宙生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生成次序来说,是先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他之所以强调以无名、有名来分别界定这两个阶段,意在表明无与有亦只是名,这实际上表明《老子》第一章中无论以无、有断句还是以无名、有名断句,经义都是融贯的。有了天地形态的出现,则万物已经孕育其中。天地与万物是一体的存在,是分化过程中合与离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描述。那么“太初”到“太始”的阶段对应着什么呢?显然,按照王安石的注释进行推测,这一阶段正是道的本体状态,是宇宙之本始,亦即“一”。

道,一也,而为说有二;所谓二者何也?有无是也。无则道之本,而所谓妙者也;有则道之末,所谓徼者也。故道本出于冲虚杳渺之际,而其末也散于形名度数之间。是二者其为道一也。(7)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8)

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谓的“二”是从道的本末角度分析出的“有”与“无”。“无”作为道之本,冲虚杳渺,超越感官经验,不假乎人力,天地万物自然而生,故曰妙。“有”作为道之末,体现为天地万物的现实存在状态,尤其体现在各种形名度数之中,是人力的创造与制作,具体事物之生死边界能被察知,故曰徼。由“无”到“有”即老子所谓的“朴散则为器”,“朴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9) 。但本末均源于道,故无与有一体相连。关于有与无的关系,他进一步解释:

有无不能以并存,此所以蔽而不能自全也。夫无者名天地之始,而有者名万物之母,此为名则异,而未尝不相为用也。盖有无者,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故非有则无以见无,而无无则无以出有。(10)

王安石认为有与无不能并存,这是从形上与形下之别的角度而言,如果将有与无完全放在同一层次考量,则混淆了形上与形下之别。但从“名”的角度来看,“有”与“无”之名虽异,却相以为用,两者不可或缺。“无”是对“有”进行形上推论的结果,故为“有”之本。我们正是通过“有”才能去追溯其形上之本,因而“有”是体察“无”的基础,故曰“非有则无以见无”。而“有”之所以成为“有”,其根据乃在于“无”,“有”不过是形上之“无”的作用与显现,故曰“无无则无以出有”。王安石认为古之圣人分别从本末角度来体察道:

有无之变,更出迭入,而未离乎道,此则圣人之所谓神者矣。《易》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之谓也。盖昔之圣人常以其无思无为以观其妙,常以感而遂通天下故以观其徼。徼妙并得,而无所偏取也,则非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哉?然则圣人之道,亦可见矣。观其妙所以穷神,观其徼所以知化,穷神知化,则天地之道有复加乎?(11)

王安石借用《易传》中的思想来诠释老子的“两观”。“无思无为”乃是圣人超越视听言动等经验感知作用,以一种纯粹的形上之思去体知,故能观天地万物本源于道,以无为本,是谓穷神。“感而遂通”则是借助具体的感觉器官,通过感觉经验察看天下万物之生灭变化,此便是有之用,是谓知化。

王安石批评学者们通常将有无对立或分割的错误做法,他说:“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言有无之体用皆出于道。世之学者,常以无为精,有为粗,不知二者皆出于道,故云‘同谓之玄’。”(12) 不管是有还是无,都本源于道,或曰有与无作为名,其所指乃是道的不同存在状态而已,圣人能体察道的一体融贯,故能最终不拘于有与无之名,而穷神知化。但值得指出的是,王安石以“太初—太始—太极”构造了宇宙生成模式,其宇宙生成论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痕迹,而他同时又从形上、形下的角度阐述“有”“无”的观念,以对应宇宙生成的阶段。这样“有”与“无”就不再是简单的宇宙生成论概念,而是存在论的概念,由此可知,王安石的宇宙论同时又糅合了存在论(13)

二、 元气论(www.chuimin.cn)

王安石引入元气的观念,从体用角度分析了道生天地万物的思想。

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盖冲气为元气所生。(14)

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15)

王安石借用汉代人的元气论来解析老子之道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他认为道之本体状态为元气,而元气虽然不动,但已包含了一阴一阳两种性质不同的气,阴阳之中就蕴含着冲气,冲气流行于天地之间,此便是道之作用所在。因此王安石所说的“冲气为元气所生”与“冲气生于道”并不矛盾。但他同时指出道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存在:“道非物也,然谓之道则有物矣,恍惚是也。”(16) 既然给这个“物”命名为“道”,则表明“物”确实由此而生。他进而将“道”诠释为“天”,“天与道合而为一”(17) 。这里的“天”非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带有人格意志之天,亦非狭义的物理之天,而是指一种纯自然的存在,即天地万物未分化的混沌状态,本质上是道的元气存在状态。

三、 五行论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生成演化的重要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王安石撰写了一篇《洪范传》,集中阐述了五行生成天地万物的思想。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18)

道者,万物莫不由之者也。命者,万物莫不听之者也。(19)

王安石认为五行是天地万物得以形成的物质性元素,直接散布于天地万物之间。这里的“天”亦即“道”,万物源于道。这里的“命”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命,而是指万物根源于道的生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注解《老子》看出来,他说:“命者,自无始以来未尝生、未尝死者也。”(20) 五行是天地万物的构成要素,是万物生命的构成,这种生命自太始生天地以来,循环反复无穷,无所谓生与死,而这正是道运行的恒常规律。如果仅仅将“五行”置于道与万物之间来探讨,显然还只是一种构成论思想,然而王安石进一步阐述道:

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21)

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

何谓五行?王安石对五行之“行”的解释颇有新意,即“行”是“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他认为五行变化不居,没有穷尽,这就为解释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提供了依据,并且也超越了简单的五行构成论。他进一步解释:“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这里的“两”“耦”强调了事物在对立运动中发展,在王安石看来,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运动不息的过程,而五行在万物形成过程中,正是通过复杂的运动变化,才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