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章,一段乐曲结束为成章,引申为有一定成就。后孔子又辗转至陈。鲁哀公三年,孔子年六十矣。时冉求与孔子同在陈,鲁遂使使召冉求。“吾党之小子”,指冉求等人,他们志向高远,道德学问才能,俱已可观,自然已可出仕,然办事则难免疏略。孔子终身未忘情于政治。可是,孔子仍有影响鲁国政治的力量,其门人在鲁为官者不一,他们常就政事向孔子请教,故事实上孔子归鲁后确实行“裁之”之事。......
2023-11-09
一、 生平
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之弟,学者尊称为伊川先生。伊川年十四时与明道一起受学于周敦颐(濂溪先生),濂溪教他们“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1) 。二程后来虽然终身都不甚推崇濂溪,但他们的学问思想和精神修养不得不说确实受到了濂溪的影响。伊川十八岁时就上书宋仁宗(2) ,劝其以王道为心并推行仁政,他还请求皇帝召对,欲当面自陈所学,但并未得到允许。后来伊川在太学游学,当时胡瑗为主教,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为题考诸生。伊川作文后,胡瑗惊异其才学出众,马上聘之为学官。吕希哲与之邻斋,首以师礼事伊川,成为伊川最早的弟子。伊川二十七岁时廷试报罢,便不再参加科举,后来其父程珦获得荫任子弟的机会,他也都谦逊地推让给族人。治平、熙宁年间,大臣屡次举荐,伊川都自以为才学不足而不愿为官。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共同举荐伊川,称:“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3) 但伊川依然力辞不仕。至元祐元年(1086),他屡辞不获,任崇政殿说书,负责给年幼的哲宗教学。他屡次上疏要求增加课程,减少休假,还要求太皇太后监督哲宗上课。伊川每次进讲,都要预先斋戒,心存至诚,以期能感动皇帝。而在讲授经典时,他也往往不拘泥于文字,能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并反复推明其中道理。伊川入侍之际,容貌表情十分端庄严肃,他自称以布衣进仕,不敢不自重。他以皇帝的老师自居,认为自己有辅导人主的重大使命,因此对许多本非自己职责所辖的事也进行议论,这自然受到许多人的嫉妒与排挤;加上哲宗也不喜欢这位严肃的老师,于是在元祐二年(1087),他被贬谪差管西京国子监。绍圣四年(1097),他因党论被牵连,追毁出身以来文字,放归田里。十一月,诏遣涪州编管。后徽宗即位,追复其官。但崇宁元年(1102)他又被隶于元祐党籍,遭到政治迫害。大观元年(1107),伊川逝世,年七十五岁。疾革时,门人说:“先生平日所学,正今日要用。”伊川用最后的力气回答:“道着用便不是。”(4) 门人还未出寝门,伊川就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伊川展现了安然自若、不以生死为意的豁达精神气象。
伊川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礼”,以至于有人问:“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伊川回答:“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佗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5) 人们认为伊川一举一动都追求符合义理,那么在生活中必然得处处小心,内心一定会感到勉强和劳苦。但伊川自己认为“烛理明,自然乐循理”(6) ,他其实自得于其间,因此自认为“日履安地”。
伊川与弟子之间更有“程门立雪”的佳话。他曾经闭目静坐,弟子游酢和杨时立侍在旁不敢离去。过了许久伊川睁开眼睛,才说天色已晚,让其回家。两人离开时门外雪已经一尺多深了。这不但表明了弟子们事师的恭敬,也表明了伊川平日的严厉。明道对伊川的性格很了解,早就已经说过:“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7)
伊川晚年从涪州坐船顺长江而下,中途水流湍急,风浪大作,一舟之人皆哭号不已,唯独伊川正襟危坐,丝毫不为所动。归来后,弟子发现他容貌颜色和精神气象都胜于往昔,便问他何以如此,伊川回答:“学之力也。”可见他晚年有着很高的精神境界。欧阳修曾经议论韩愈:“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慼慼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8) 韩愈虽然被视为开宋明理学之风气者,但是却缺少修养的工夫,被贬到潮州即嗟怨哀叹,正如朱子评价:“只是不曾向里面省察,不曾就身上细密做工夫。”(9) 因此终究只能是一个“文士”。相比之下,同样是遭受迁贬,伊川却凭借其笃实的修身功夫而体现出非凡的境界修养。这也许正是“道学家”与“文士”之不同所在。
伊川晚年在政治打压中去世,原本的故旧与门人都因害怕被牵连而不敢送葬,只有张绎、范域、孟厚和尹焞送葬。至夜,邵溥则穿着素衣骑白马赶来,也是畏惧被外人所知。一代大贤去世时竟如此萧条,实在令人唏嘘。
明道早卒,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伊川继承其兄钻研义理并讲学授徒,使得洛学得以广传。全祖望说:“大程子早卒,向微小程子,则洛学之统且中衰矣!”(10) 这明确地肯定了伊川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伊川的努力弘扬,不但洛学会中衰,整个宋明理学的历史都可能会改写。因此,伊川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 学问志向(www.chuimin.cn)
伊川思想成熟甚早,早年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就已经奠定了他后来心性论思想的基调。此文的另一特点则在于表明了其学问的现实关切,也即“修身成圣”的问题。他说:
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11)
对颜子的表彰在当时已经开始成为一种风气,伊川此文原本就是应当时太学主教胡瑗的命题而作的,而他早年的老师周濂溪也曾提出“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的思想,并教二程“寻孔颜乐处”,以至于“孔颜乐处”成为后世理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
伊川直接点明了颜子所学独高于孔门其他弟子之处就在于“学以至圣人之道”,并明确了“圣人之道”是可学而至的,还接着讨论了如何达道的具体工夫。可见,伊川早年就已经明确“学以至于圣人”才是儒学的根本特质,才具有最高的价值,由此他也确立了学圣人之道的目标,并开始探索成圣之道的根据与方法,他说:“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已者,皆自弃也。”(12) 他直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确立了“修身成圣”的最高目标,他的学术与实践正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伊川的弟子曾经概括说:“二程之学,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而己必欲学而至于圣人。”(13) 这就精辟地点出了伊川思想的根本指向。《宋史》也称伊川“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14) 。伊川之学,即是“学为圣人之学”。
在以“成圣”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体系中,如何成圣的问题便是最根本、最应关切的问题,这也是理学家讨论最多的问题。而“心性论”和“工夫论”探讨的便是成圣的依据与成圣的方法,我们只有明确了伊川思想的终极关切,才能在其问题意识之下来考察伊川思想是如何展开的。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成章,一段乐曲结束为成章,引申为有一定成就。后孔子又辗转至陈。鲁哀公三年,孔子年六十矣。时冉求与孔子同在陈,鲁遂使使召冉求。“吾党之小子”,指冉求等人,他们志向高远,道德学问才能,俱已可观,自然已可出仕,然办事则难免疏略。孔子终身未忘情于政治。可是,孔子仍有影响鲁国政治的力量,其门人在鲁为官者不一,他们常就政事向孔子请教,故事实上孔子归鲁后确实行“裁之”之事。......
2023-11-09
章学诚《和州志》的结构是以正史为范型的。章学诚的《艺文书》在和州有影响的作家的著作的范围内承袭了这一系统。《艺文书》由一篇序文开始,至今尚存的只有这篇序文和《六艺类》的一部分。《和州志》包含另一项重要的改革:在“传”中有一个关于早期和州志和史家的部分。这一卷的剩余部分提出了更为技术性的问题,其中的一些如“互著”等,已经在《和州志》中提及,但其中也有一些相当新颖且令人惊异的内容。......
2023-11-20
对于学校教育,不能只考虑扩大规模,其实很多学校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体制并不完善,这是不合理的。要达到这样的境地,学校和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教师的任务必须重新规划并且要明确。要使自己的教学更有价值,就必须进行并发展教学科学和教学哲学研究,就像医生研究医生的问题,政治家要研究政治家的问题一样,教师就要研究自己的教学问题。所以说,教育实践中的任何问题既是学科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2023-08-09
[31]他在《文集》中提出,周、汉时有汇集古代诸家著述各成一书的作家,纂辑文集的习惯就是由此演变而成的。古代诸子的著作与后世的文集,都在文章升降之交、道术衰没的类似阶段诞生:“夫治学分而诸子出,公私之交也[32]:言行殊而文集兴,诚伪之判也。”文集使“文”脱离“行”——即脱离赋予作者的文字以意义的历史事件的环境,包括传记的与学术的。在史学中,事实不因其意义而受珍视;在文章中,文章不因其内容与动机而受重视。......
2023-11-20
同时,也要避免忽视教学活动的实践活动属性的情况出现,甚至否认教师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主导作用,这也是非常有害的认识和做法,例如所谓的“教师从属论”“儿童中心”等认识,都是忽视教师实践主体的结果。......
2023-11-05
章学诚与这两个事件都有关联。在朱筠和他的小圈子到达太平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其他朋友;当地的地方长官是沈业富,在章学诚第三次应举失利后任副考的沈业富便对他以朋友相待。与章学诚相比,他沉默寡言、谨慎甚至有些迟钝,而章学诚则总是任由各种奇异的想法涌入他的心中。以《廿二史考异》闻名的钱大昕,比章学诚长十岁,此时是翰林院校阅。章很可能读过并且记得《旧唐书》中有关刘知几等史家的传记,这......
2023-11-20
陈亮,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陈亮的曾祖投身行伍,战死于靖康之难。而孙子陈亮的出生让他看到了希望。而陈亮则是坚定的主战派。陈亮在结婚之后的九年时间里,生计艰难,穷得连安葬母亲与祖父母的钱都没有。无奈之下陈亮再次落魄东归,决意闭门不出,专心读书著述。陈亮的事功思想是在与朱熹的通信往复辩难之中集中表述的。这是陈亮正式与朱熹讨论问题之始。陈亮的著作最初由其子陈沆于嘉定初年编成《龙川集》40卷,叶适作序。......
2023-11-20
文佑兄作古两年多了,我早想写一篇悼念文章,也应该写一篇悼念文章。母亲信佛,慈善严正,“文化大革命”最狂热的时候病故,享年八十余,是文佑兄和我,由医院太平间接出,送往东郊火葬场的。文佑兄生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夏日,长于我一年有半。也举一事为证,是三四年以前,我依旧规,于秋日到天津,事先约好,中午到文佑兄家吃饭。是“文化大革命”中大刮外调风的时候,天津来人找我,想让我说文佑兄曾加入国民党。......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