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的哲学语境中,把哲学理解为“思想的前提批判”,直接的出发点是探索和辨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进而从理论性质上阐述对哲学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前提批判”,既规定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又决定了哲学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的特殊的社会意义。这表明,哲学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思想内容的推敲与修正,而是“反思”思想中所隐含的各种“前提”。......
2023-11-17
张载哲学在北宋道学中自成一系,其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都值得专门探讨。张载哲学的理论贡献首先表现在他以“气”为万有之源,对佛教与道家本体论的批判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张载建构“气化”论,尤为重视以“太虚”论“气”。“太虚”实为道家学派的用语。《庄子·知北游》中即有“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的说法。清代学者王植在其《正蒙初议·臆说十有七条》中曾认为:“张氏言‘太虚’,不若周子言‘太极’之妙,故程、朱皆有所不满。”(104) 但王植肯定,张载“必以太虚立言”实有其故。依王植的理解,张载言“太虚”,是因其早年“访诸释老”,孰知佛、道二家的“虚无之旨”,回归儒学之后,“仍从熟处思量,以见吾道之精与虚无之谬”②。这种理解不无合理性。但张载言“太虚”的根本原因,当是其建构“气化”论与批判佛、道哲学的双重需要。因为,张载对佛、道哲学本体观念的否定,除了利用儒家经典的“太和”“太极”观念规定“气”范畴之外,主要是在论释“气”“虚”意涵,辨析“气”“虚”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
在张载看来,要否定道家哲学的虚、无观念,首先即须肯定“气”作为事物存在的本原,有形无形皆为其存在的状态。就“气”以有形的状态存在而言,可谓之“有”,就“气”以无形的状态存在而言则可谓之“无”,或谓之“虚”。“虚”实为“气”重要的属性之一。但是,道家却不懂得“有”“无”皆为表征“气”存在状态的范畴,离开“气”或由“气化”而成的事物的存在变化思考“有”“无”问题,结果割裂“物”与“虚”或说“有”与“无”之间的联系,主张“有生于无”,使“无”变成了一种离开事物的独立存在,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本体观念。实际上,“无”只是表明事物不以有形的状态存有,而非表明事物不存在,世界上并没有离开事物存在变化的绝对的“虚”“无”。应当肯定,张载对道家哲学的这种批评,相较于北宋道学早期代表人物对道家的批判,是最具理论深度的。同时,对道家哲学的这种批评,也使得张载在理论上更强调“形性相待”“物虚相资”“有无混一”,反对将“形”与“性”、“物”与“虚”、“有”与“无”绝对对立,明确地否定“虚”能生“气”:“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105) 在张载看来,不坚持“物虚相资”“有无混一”,不仅难以从理论的层面否定“虚能生气”说,没有与道家“有生于无”的观念划清界线,实际上也背离了事物的常则与本性。
“物虚相资”“有无混一”的观念也是张载批判佛教哲学的理论武器。佛教哲学讲缘起性空,其本体观念同道家的虚无观念有相通之处。但是,佛教哲学不是简单地把事物存在的本原归于空无,而是认为“万象为太虚中所见(现)之物”,并“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将客观事物存在的根源归于人们主观的“见病”。张载认为,佛教的这种观念也不能认同。因为,“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现)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②。在张载看来,佛教哲学的错误同样在于割裂“形”与“性”、“物”与“虚”之间的联系,把本体与现象、事物与事物的属性对立起来。与道家不同的是佛教意识到了本体的抽象性,强调本体为没有自性的虚空。但是,佛教哲学同样不理解“太虚即气”,不知道依据事物生成演化的自然过程和法则去了解事物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真实联系,这是佛教哲学主张“以心为法”,不能正确理解事物本原的真正原因。张载在批判佛教时曾说:“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途。”③张载这种论述,实为进一步强调如果不理解“一阴一阳”的变化是存在于天、地、人三大领域的普遍法则,不通过“气”的聚散变化来辨析理解“有”与“无”、“幽”与“明”的关系,儒学也无法确立正确的本体观念,而只能与佛、道哲学“混然一途”。
同时,张载认为,由于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不了解“一阴一阳”的变化是“范围天地”的法则,所以佛道哲学对于人的生死的理解也是违背事理的。佛教主张人生即“苦”,把人生之“苦”的原因归于“有生”,主张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死后,寄托于超越生死的“寂灭”。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宣扬修炼成仙,企求“长生久视”。在张载看来,佛教“厌生”,道教惧死,两者都未能正确地理解人的生死变化。他说:“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见),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惑者指游魂为变为轮回,未之思也。”(106) 依张载的理解,人为物中一物,其生死也是“气”运行变化的表现。与人的生死关联,鬼神实为“归”“伸”,是“气化”的形式。就“气化”的过程而言,“气”之聚散无穷;就“气化”的形式而言,则有始有终,有往有返。佛教厌生,实是追求“往而不反”。只“往”不“反”,“动”会“有穷”,这违背“气”运行不息的本性。道教追求长生,表面与佛教观念相“反”。但追求长生,实为“徇生执有”,追求“物而不化”,同样违背事物运行不息的本性。因此,在张载看来,佛道哲学在生死问题上观念虽有其别,但就思想根源而言则有其同:这就是二者都不了解人的生死变化必受“气化”法则的制约。用张载的语言表述即是:“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107) 张载对于佛道二家生死观念的这种批判,同样达到了很高的理论层次。
批判佛道之学是北宋道学早期代表人物共同的理论追求。但是,从理论的层面对佛道哲学作出过系统批判的哲学家实为张载。张载之所以能够对佛道哲学作出系统的理论批评,又是因为得益于他的“气化”论。因此,不论是张载以“气化”论析事物的本源,还是对佛道哲学进行理论的批判,都为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载哲学的理论贡献还体现在他有关知识问题的理论与有关伦理道德的理论。关于知识问题,张载不仅对心知在人探究事物理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将自己的理解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的“大心体物”说。这种“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理论,既标志着北宋早期道学中有关知识问题的理论已达到很高的认识层次,同时也沿袭并拓展了儒家哲学的一种重要传统。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心知探究事物的真实,揭示事物的深层本质。这种传统用现代语言表述,实际上是一种理性主义。儒家的理性主义传统主要是通过对学思关系的辨析逐步建立起来的。孔子曾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论语·为政》)。有学者释孔子所说之“思”为“自我反省”,也有学者将孔子所说之“思”理解为“思考”。应当说后一种理解更为全面。因为,反省也是一种思考。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虽然不能说即是强调人们的认识需由感性升华为理性,但其对“思”的理解表明他对理性在认识中作用的肯定。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在知识问题上的观念有所不同,但各派学者对于孔子的“学”“思”观念都有所继承与拓展。强调思考、重视心知的价值始终是儒家哲学中被长期沿袭的传统之一。沿袭这种传统的儒家学者,重视道德的价值,肯定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人们认识活动具有导引与规制的作用。另外,这派学者也强调知识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作用。《周易·系辞传》中“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种论断,即是将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内在本性、知晓事物的运行变化作为人之修为的重要标志。《礼记·大学》中在将“止于至善”理解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同时,强调“知止而后有定”,认为知晓人生中“修身”的重要性即是“知本”,即是“知之至”;一个人在生活中,只有“知本”,才能够达成“止于至善”的理想追求与人生目标。
儒家哲学强调知识,重视理性的传统,在张载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儒门后学,张载同样关注人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对“至善”或说“德盛仁熟”的论释与追求在张载的理论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至知”问题或说“穷神知化”问题也是张载哲学重要的关注点。在张载看来,“穷神知化”当是“德盛仁熟”的前提与标志,“德盛仁熟”则有助于人们“穷神知化”。但是,两者当分属于不同的理论领域,不宜互相替代,混为一谈。因此,张载在具体论及两者的关系时,一方面强调“存虚明,久至德,顺变化,达时中,仁之至,义之尽也。知微知彰,不舍而继其善,然后可以成人性矣”(108) ,同时又肯定“《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②。这两种论述,前者肯定的是“知微知彰”对于成人之性的作用,后者肯定的则是“德盛仁熟”有助于“穷神知化”。人要能够“穷神知化”,除了依凭“心知”或说“智力”,还需辅以优秀的道德品质。
依照现代人们对于德性与知识关系的理解,道德品质虽非认识能力,但优秀的道德品质实有助于人们确定认识事物的方向,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思想的动力。张载有关“穷神知化”与“德盛仁熟”关系的论述,实际上已涵括这样的思想成分。因此,张载有关“穷神知化”与“德盛仁熟”关系的思想观念,从知识理论的角度来看,也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张载对“穷神知化”与“德盛仁熟”关系的理解,既表明了他对道德价值的肯定,也表明了他对知识价值的肯定。张载虽然肯定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于“穷神知化”的重要作用,但并不主张人的道德品质可以等同于人的认识能力或替代人的认识能力。在张载看来,人们要穷究事物的神妙,理解事物的变化,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心”。人在认识活动中,只要能够“大其心”,即可以“体天下之物”,达到穷究事物的本质与变化的认识目的,并促进伦理德性的养成。因此,可以说,张载称道“德盛仁熟”,表明他继承了儒家学派重视人伦道德的传统,认为人“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肯定“穷神知化”的可能与价值,则表明他继承并拓展了儒家学派的理性主义传统。
在道德哲学的范围,张载追求“至当”与“中正”,主张“民胞物与”,其思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层次,对道学在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总之,张载哲学是一个包含多种理论成分的思想系统,也是一个体现多种价值与传统的思想系统。不论他的气化论还是他的道德哲学与知识理论,都是我们民族重要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地去发掘、研究与继承。
(1)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1页。
(2) 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24册,第4003页。
(3) 《宋史·张载传》,转引自《张载集》,第386页。
(4)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2页。
(5) 同上书,第384页。
(6) 《宋史·张载传》,转引自《张载集》,第386页。
(7)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4页。
(8)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2页。
(9) 《宋史·张载传》,转引自《张载集》,第386页。
(10) ⑤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4页。
(11)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665页。
(12)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776页。
(13)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3页。
(14) 张载:《近思录拾遗》,《张载集》,第376页。
(15)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3页。
(16) 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17册,第3111页。
(17)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3页。
(18)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777页。
(19)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3—384页。
(20)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663—664页。
(21)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转引自《张载集》,第385页。
(22)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663页。
(23) 张岱年:《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转引自《张载集》,第17页。
(24)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662页。
(25)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3页。
(26)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10页。
(27) 同上书,第7页。
(28) 张岱年:《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转引自《张载集》,第3页。
(29) ②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7页。
(30) 张载:《语录中》,《张载集》,第325页。
(31)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8页。
(32) 同上书,第8—9页。
(33)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4页。
(34)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7页。
(35)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36) 张载:《横渠易说》,《张载集》,第233—234页。
(37) 张载:《正蒙·大易篇》,《张载集》,第48页。
(38)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9页。
(39) 张载:《横渠易说》,《张载集》,第185页。
(40) ②张载:《正蒙·神化篇》,《张载集》,第16页。
(41)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10页。
(42) 张载:《正蒙·参两篇》,《张载集》,第10页。
(43) 张载:《正蒙·神化篇》,《张载集》,第15页。
(44)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5—66页。
(45)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7页。
(46)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4页。
(47)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9页。
(48) 同上书,第10页。
(49) 张载:《语录上》,《张载集》,第313页。
(50) 张载:《语录下》,《张载集》,第329页。(www.chuimin.cn)
(51) 张载:《正蒙·大心篇》,《张载集》,第25页。
(52) 张载:《语录上》,《张载集》,第312页。
(53) ③张载:《语录上》,《张载集》,第313页。
(54) 张载:《正蒙·大心篇》,《张载集》,第25页。
(55) 张载:《语录下》,《张载集》,第333页。
(56) 张载:《正蒙·大心篇》,《张载集》,第24页。
(57) 参见《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下册,第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8) 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第4卷,第42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59)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0卷,第133—134页。
(6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7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1) 张载:《语录上》,《张载集》,第312页。
(62) 张载:《正蒙·有德篇》,《张载集》,第44页。
(63) 张载:《横渠易说》,《张载集》,第219页。
(65)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张载集》,第280页。
(66) 张载:《语录下》,《张载集》,第333页。
(67)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张载集》,第279页。
(68)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69) 张载:《经学理窟·义理》,《张载集》,第272页。
(70) 张载:《语录中》,《张载集》,第325页。
(71) 张载:《经学理窟·义理》,《张载集》,第273页。
(72) 同上书,第275页。
(73) 同上书,第274页。
(74) 同上书,第276页。
(75) 同上书,第275页。
(76) 张载:《语录中》,《张载集》,第325页。
(77) 张载:《语录中》,《张载集》,第321页。
(78) 张载:《正蒙·大易篇》,《张载集》,第48—49页。
(79)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2页。
(80) 张载:《语录上》,《张载集》,第313页。
(81) 张载:《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第266页。
(82) ②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3页。
(83) 同上书,第22页。
(84) 同上书,第21页。
(85)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张载集》,第280页。
(86) 张载:《正蒙·中正篇》,《张载集》,第26页。
(87) 同上书,第27页。
(88) 喻博文:《正蒙注译》,第106页,注(3),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90) 张载:《正蒙·中正篇》,《张载集》,第26—27页。
(91) 同上书,第27页。
(92) 同上书,第28页。
(93) 张载:《正蒙·中正篇》,《张载集》,第28页。
(94) ③张载:《语录下》,《张载集》,第328页。
(95) ⑤张载:《正蒙·中正篇》,《张载集》,第28页。
(96) 张载:《正蒙·至当篇》,《张载集》,第32页。
(97)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2页。
(98) 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773页。
(99) 《二程集》上册,第16—17页。
(100) 同上书,第17页。
(101) ⑥黄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横渠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第775页。
(102) 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1页。
(103)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转引自《张载集》,第408页。
(104) ②转引自喻博文:《正蒙注译》,第347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105) ②③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8页。
(106) 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4页。
(107) 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7页。
(108) ②张载:《正蒙·神化篇》,《张载集》,第17页。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在当代中国的哲学语境中,把哲学理解为“思想的前提批判”,直接的出发点是探索和辨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进而从理论性质上阐述对哲学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前提批判”,既规定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又决定了哲学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的特殊的社会意义。这表明,哲学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思想内容的推敲与修正,而是“反思”思想中所隐含的各种“前提”。......
2023-11-17
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和以二程兄弟为代表的洛学,后来被统称为“道学”。其中《正蒙》一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写《正蒙》的目的,是用儒家的学说批判佛、道两家的思想,并且建立起一个以气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张载所谓“道”是由气的运行、变化而得名的,在张载的哲学里,道常常被用来表述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
2023-11-20
而在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中,黑格尔在展开绝对精神概念的进程,又规定了自然精神、主观精神、客观精神、自由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主干概念。在规定和改造主干概念的进程中,黑格尔还根据概念运动的需要,规定和改造了若干辅助概念。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充分体现了他受黑格尔以概念运动为核心和主干的方法论启示,并在对资本制度矛盾系统的论证中,完善和发展了概念运动的核心与主干。......
2023-11-17
全祖望的案语围绕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透露了更多的历史信息。但朱熹、张栻对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也非定论,后世学人中仍有质疑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学者。两位学术前辈对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各有其据,自成一家。因为,就冯友兰与邓广铭有关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结论而言,仍存在继续辨析的空间。考论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对道学与理学应有所区别。......
2023-11-20
吕大临师事张载的时间当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至十年,因这一段时间张载辞官归居横渠故里,讲学关中,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均、吕大忠问学于张载,遂成为关学中的中坚人物。吕大临上述这种要求人们自觉为学以变化气质的主张,可以说是典型的张载式的论说,其语言、其词气皆何其相似!这说明吕大临在为学问题上的问题意识、解决方式及主张基本上是承自张载关学之传统,甚至连语汇和思考方式都没有摆脱张载的影响。......
2023-11-20
大体上说,康德哲学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思想,其二是有关理念本体学问。二者的内在关系是,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理论前导,康德谈科学知识的基本目的在于重新建设本体论,力求通过关于人类科学知识的讨论对怎样建立起科学的形而上学做出提示与解答。康德认为,人类天性是倾向于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整个文化的最后完成”。康德预言形而上学将“按迄今完全不知道的蓝图”获得新生。......
2023-11-17
再如,“好坏”问题可以说是“价值”问题的最典型、最通俗的形式。这是一般情况下所用“价值”一词的基本含义。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个理论抽象。德国哲学家洛采根据康德的划分提出,要把价值和评价放到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他的学生文德尔班等人为了实现这一想法,试图构造一种“价值哲学”。......
2023-11-28
为此,康德考察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康德的理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通过考察,康德指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制的,只能局限于现象世界,而对物自体的本体世界却无能为力。康德认为,尽管无限整体不能被认识,但却是可以信仰的。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便是这一线索的延续,具体而详尽地阐述了道德行为理论及其本体学说。......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