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人。周敦颐原名敦实,后因避宋英宗旧讳更名敦颐。朱熹曾在周敦颐好友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和周敦颐妻兄浦宗孟《周敦颐墓碣铭》的基础上写成《周敦颐事状》,肯定周敦颐“襟怀飘洒,雅有高趣,尤乐佳山水,遇适意处,或徜徉终日”(2) 。这样的襟怀与情趣,使周敦颐深爱庐山,并在晚年定居庐山。度正《周敦颐年谱》所记周敦颐定居庐山的原因更为具体:“先生常寓浔阳,爱庐山之胜,贫不能归,遂卜居其下。因溪流以寓故乡之名,筑室其上,名曰濂溪书堂,示不忘父母之邦之意。”(3) 濂溪本为周敦颐故乡河流名。周敦颐在庐山所名濂溪,发源于庐山莲花峰下。朱熹对此溪有具体记述:“庐山之麓,有溪焉,发源于莲花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缨而乐之,因寓以濂溪之号,而筑书堂于其上。”(4) 周敦颐故乡有河流名濂溪,他晚年又将自己住地的小溪命名为濂溪,建濂溪学堂,这是后世学者称周敦颐为濂溪先生,并将周敦颐学说称为濂学的缘由。
周敦颐的祖辈世居道州营道,但周家并非身世显赫的家族。周敦颐的曾祖父、祖父皆不曾入仕,直到周敦颐的父亲这一辈人才开始通过科举道路踏入仕途。周敦颐父亲名辅成,曾为贺州桂岭县令。从周敦颐父亲为官的情况来看,周敦颐实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僚家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周敦颐少儿时代对下层社会生活应有所接触与了解。周敦颐母亲郑氏的家庭境况优于周家。其父过世较早,周敦颐十五岁时随母亲离开道州营道,入京师随舅父郑向生活。郑向为龙图阁直学士。周敦颐少时“养于舅家”,又使得少儿时代的周敦颐有过上层官僚家庭生活的经历。郑向对周敦颐后来的生活道路影响很大,周敦颐二十岁时即步入仕途,实得力于郑向的器重与举荐。
周敦颐步入仕途之后,曾先后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湖南郴县令、桂阳令、洪州南昌县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周敦颐所任职务虽多为地方下层官吏,但他“自其穷时,慨然欲有所施,以见于世。故仕而必行其志,为政必有能名”(5) ,其政绩多为人们所称道。潘兴嗣在《周敦颐墓志铭》中也曾说周敦颐“博学力行,遇事刚果,有古人风,众口交称之”(6) 。周敦颐为官为人们所称道者首为其遇事果决,办事干练。《宋史·周敦颐传》中说周敦颐为洪州分宁主簿,有狱案久断不决,周敦颐到任后,迅速处理此案,使得邑人惊叹其胜过经验丰富的官吏。周敦颐为洪州分宁主簿时年仅二十四岁,以这样的年龄迅速处理久拖不决的狱案,确实表现了他出色的刑事工作能力。其后,周敦颐调任多方地方官吏,始终自觉保持这种果决的工作作风。浦宗孟《周敦颐墓碣铭》中说:周敦颐“知洪之南昌。南昌人见君来,咸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也。’君益思以奇自名,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富家大姓,黠胥恶少,惴惴怀恐,不独以得罪于君为忧,而又以污善政为耻也。江之南九十余邑,如君比者无一二”(7) 。浦宗孟为周敦颐妻兄,对周敦颐为官行事的风格应有实际的了解。其“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之说,当是对周敦颐办事果决、干练风格的真实反映。周敦颐这种行事风格不仅惩治了地方的邪恶势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风气。
周敦颐为官正直,力求公正执法,这也是其受人称道的重要原因。周敦颐为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有“南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欲深治之”。周敦颐据理力争,因力争不胜,结果“投其司理参军告身以去”,并愤怒表示:“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8) 作为地方官吏,周敦颐反对草菅人命,为公正执法,宁可不仕,也要抗争,确实难能可贵。据史籍记载,这次争论,以转运使王逵最终感悟,“南安囚”得不死结束。周敦颐为官勤勉也深为人们所称道。据浦宗孟《周敦颐墓碣铭》中记述,周敦颐提点广南东路刑狱,“不惮出入之勤,瘴毒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处,皆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为己任”(9) 。这种“以洗冤泽物为己任”的原则与追求,当是周敦颐为官既能使同事感佩,也能获民众感念的重要原因。由于志在“洗冤泽物”,不求名利地位,周敦颐生活十分清廉。挚友潘兴嗣曾言及周敦颐的生活:“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在南昌时,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10) 多年为官,家中“钱不满百”,衣物仅装满一个破旧的小箱,让人难以置信,但这确是潘兴嗣亲见的周敦颐家的生活情形。周敦颐为官勤勉正直、清正廉洁,不同史籍中多有记述。《宋史·周敦颐传》曾综合黄庭坚《濂溪诗》序言中的语言,肯定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11) 。这些语言虽难免溢美,但绝非全无事实依据。周敦颐为官重视事功,生活中“以名节自励”,重“仲尼、颜子之所乐”。这样的人生观念,正是其承袭弘扬儒家传统的重要表征。周敦颐多年奔波于仕途之中,学术上仍能成就卓著,为北宋道学的兴起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与他承袭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是有内在联系的。(www.chuimin.cn)
周敦颐存世的学术著述,主要是《太极图说》与《通书》。文学作品另有《爱莲说》《拙赋》等。有关周敦颐著述的记述较早见于潘兴嗣的《周敦颐墓志铭》。潘志中曾说周敦颐“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藏于家”(12) 。按潘志所记周敦颐著作,除《太极图》外尚有《易说》与《易通》。但存世的周子著作主要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与潘志所记有别。朱熹论及周敦颐的著作,曾认为《易说》“久已不传于世”(13) ,但朱熹怀疑《通书》即是《易通》。在当代学术界,侯外庐一派学者曾详考周敦颐的著作,认为存世的《太极图说》实为潘志所记《太极图》《易说》。这派学者将自己的这种观点表述为:“周敦颐的著作,应依潘志,首《太极图·易说》。所谓《太极图》并说一篇,即是《太极图·易说》,说即《易说》。非《太极图》并说之外,别有所谓《易说》。既无《易说》,则朱熹所谓‘易说,久矣不传于世’者,非真是‘久矣不传于世’,而是实未尝有此《易说》,故无怪其于世无传。《太极图说》盖即以《易》说图,文中‘太极’‘阴阳’‘动静’云云,都根据《易传》。文末又引《易》以作结曰:‘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证据昭著,不可移易。”(14) 关于《通书》,这派学者则认定存世的《通书》,实即潘志所记《易通》,他们的结论是:“《易通》即是世所传《通书》,朱熹谓‘《易通》疑即《通书》’,疑得是。潘志明说《易通》,未说《通书》,《通书》乃后人去易字加书字后的名称,朱熹谓不知始于何时,则在南宋时已无从考定。(据祁宽跋文,出于程门,说见下。)今应恢复原名,称为《易通》。至于傅耆所见的《姤说》《同人说》,是周敦颐所作的个别的卦说,并非系统《易说》中的两卦之说。”(15) 在这派学者看来,在周敦颐的著作中,《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两书是互有联系的。朱熹认定《通书》的内容也是对《太极图》所含意蕴的阐发,其纲领实际上也在《太极图》中,这种观点值得参考。侯外庐一派学者对于周敦颐学术著作的这种考订辨析,有理有据,恢复了周敦颐著述名称的本来面貌,应当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周敦颐学术著述的定论。
20世纪80年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理学丛书,周敦颐的著作以《周敦颐集》刊行。其中卷一收录《太极图》《太极图说》;卷二收录《通书》;卷三收录杂著类著述,包括《爱莲说》《拙赋》等;另收录有多种与周敦颐学术思想相关的历史文献。《周敦颐集》中所收周敦颐学术著作,仍沿用传世的周著书名,但其内容并不妨碍我们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真实了解。因此,本文涉及周敦颐著作,为引用方便,亦用传世的周敦颐著作中所使用的书名。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吕祖谦出生于宋代的书香门第、世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号称“中原文献之传”。吕祖谦的思想除了深受家学的浸润濡染,还受到师友的相与和勉励之影响。吕祖谦宽容平和,同时与朱熹、陆九渊、陈亮等思想立场非常不同的学者从容交游,并深受朋友的推重。吕祖谦与朱熹先后游学于胡宪之门,由意气相投,故而能求同存异,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这些说法概括了吕祖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023-11-20
命或天命是胡宏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其本体论三大原则之一,因而与心、性并列为三。而《中庸》“天命之谓性”则更清楚地规定了性与命的关系,认为性源于命,命已具有本体论地位。张载表达得更明确,他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命不息之诚即是天道:“诚,天道也。”天命既然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活动过程,也是其根据,无怪乎胡宏要将天命无息作为其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3-11-20
《复性书》4300字,是李翱二十九岁时所撰写。凡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明理学者,都无法绕开李翱,不可不提其《复性书》。李翱之所以能凭年轻时这篇篇幅不长的文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李翱的《复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儒学“新范式”的作用与意义。 比照并进一步引申库恩的这种“范式”理论,李翱的《复性书》堪称开创唐宋时期儒学“新范式”的典范。......
2023-11-20
象山在“本心”基础上建立了“心即理”的本体论,其工夫论也以“心”作为修养对象。他也并不否认人心之所发中有不即是理者,认为其不能作为价值判断、道德实践的根据,故需要“洗心”,将人心之所发中不即是理者涤除殆尽,这也即是其“发明本心”的修养工夫。......
2023-11-20
胡寅自少即闻过庭之训,广泛诵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学的熏陶,尤其是年轻时通过胡安国而得以研习二程理学和春秋学,这对他的学问致思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胡寅辟异端的根本立场及其为学与为治的基本主张也散见于他的文集——《斐然集》之中。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始终一贯而又十分灵活地运用了儒家的中道观念。......
2023-11-20
杨时自幼聪慧颖异,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不汲汲于功名,一心向学,二十九岁在京师闻程颢之名,遂往颍昌拜见,执师弟子礼。及其南归,程颢目送,有“吾道南矣”之叹,因而后世称杨时在闽中所创学派为“道南学”。程颢死后,杨时又以师礼见程颐于洛,时年四十,有程门立雪之典故,其尊师重道,为学者称叹。后学者建书院为杨时立祠致祭。政和二年,杨时知萧山,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杨时喜其才学,遂告以心传之秘。......
2023-11-20
饶鲁与吴澄,是元代在南方传播道学的两位著名代表。同时,尽管饶鲁一生均在南宋,但由于其学说的影响在其生前所及仅限于民间、地方,反倒是其再传弟子吴澄在元代大大发扬了他的学说。因此,本节把饶鲁的思想当作元代道学的一部分,予以介绍和讨论。饶鲁虽于《宋史》无传,但其在地方志中却地位甚高:明、清两代均入余干、万年的乡贤祠,1512年李梦阳等恢复东山书院时从祀理学祠。......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