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道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道学,是宋、明之间的过渡环节。元代南方的道学乃是由朱熹的再传弟子接续传播。江右饶鲁,其生活的年代虽属南宋,但由于其一生“不事科举,一意经学”,仅在南宋理宗庚申“补迪功郎、饶州教授” ,未有显赫声名;但其“和会朱陆”的思想在元代由于再传弟子吴澄而获得身后令名,所以,我们仍然将其纳入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来。......
2023-11-20
《皇极经世》是一部“通古今之变”的经邦济世著作,虽然所讲是历史,然亦透露邵雍的社会政治思想要领。邵雍创立了一套评议中国历史的皇帝王伯(通霸)史观,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演变、政治兴衰,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尚无先例。这套历史观较之邹衍的“五德终始论”和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都更为精细。
邵雍认为中国历史中,自唐尧开始,下至五代这中间三千年,社会政治的变化存在皇、帝、王、伯四种政治模式,代表四个发展阶段。他用道、德、功、力四字,突出每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或政治倾向。
皇以上古传说的三皇为典范。三皇即伏羲、女娲、神农。三皇之世的特征是“以道化民”,行“无为”之治。“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29) 上以道化民,故人民乐于无为、无事、无欲。
帝以上古五帝为典范。五帝即黄帝、颛、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世,“以德教民”,行“禅让”之政。他说:“让也者,先人后已之谓也……能知其天下之大,非己之天下者,其唯五帝乎?……所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30) 上能垂拱而治天下,则下民以礼让为俗,人无贪鄙之心。
王以夏商周三代之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为典范。其特征是“以功劝民”,故尚政。“政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③王以事功劝民,民以正直从事,兴利除害,杀伐不生,盗贼不起,共享升平。
伯以春秋时代“五霸”为典型。五霸即齐桓、晋文、楚庄、宋襄、秦穆。其特点在“以力率民”,崇尚智力。他说尚智力者必尚争,“夫争也者,争乎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31) 。五伯尚力,拥兵自强,尔虞我诈,尊王攘夷,争城夺国,无有宁日,民受其害。(www.chuimin.cn)
邵雍认为皇帝王伯之政在后世并非单纯存在,往往道德功力并用。故皇道之下,必有帝道、王道、伯道并存。郡雍指出历史上必存在多种模式,提出皇之皇、皇之帝、皇之王、皇之伯……王之皇、王之帝、王之王、王之伯,共十六种模式。
邵雍以无为、礼让、公正、智力作为四种政治模式的核心内容,并不尽然。“无为”,只是一种理想,远古时期虽无阶级划分,仍有氏族之间的残酷斗争;“礼让”,亦乃美化之言,黄帝伐蚩尤,舜逐三苗,斗争亦激烈;奴隶制社会,对奴隶施行野蛮统治,有何“公正”?相较之下,“智力”未必尽是坏事。按邵雍的历史观,社会愈向后发展,道德风气则日益退化,这样总结历史,不能不带有很大片面性。
尽管如此,邵雍的皇帝王伯史观也含有某些合理因素。首先,研究社会历史当注重人心的向背,上行下效,不可忽视。他强调“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以德教民者,亦以德归之”,“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以力率民者,民亦以为归之”。其次,他用十六种政治模式评断历史形势,褒贬政治兴衰,臧否历史人物,写了许多咏史诗,引导人们“通古今之变”,对人们评史论政有启迪之功。无可讳言,五千年中国历史,的确充满着无为与有为、礼让与争夺、暴力与文德、尚义与争利等政治路线、社会风气的冲突,邵雍的社会政治倾向是鲜明的。这一历史观为宋明理学中天理人欲之辩、王道霸道之辩、义利之辩开了先河。
邵雍意识到影响历史发展的,必有某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即推动历史进步的正面力量(阳)与阻碍历史前进的反面力量(阴),他统称为一阴一阳。这无疑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系统,比用神秘的天命决定历史、圣人的天才决定历史,或神秘的运气决定历史,有更为可取的成分。邵雍设定一种标准来检验历史盛衰,这一标准是主观的,不可取,但诱导了人们跳出天命史观、天才史观、运气史观的窠臼,去做新的探索。尽管其结论并不正确,仍是开拓了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邵雍还用他那先天象数图式,为从唐尧到五代三千年的中国社会编制了一份洋洋大观的中国历史年表,这一年表打破王朝史体系,一律以三百六十年为一个单元划分。现在看来,邵雍费了极大工夫,但这份年表对于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这是他过分迷信“神生数”的先天易学而堕入的思想误区。邵雍未能发现历史发展规律,但不可苛求古人之理论思想,这正表明历代哲人都难以摆脱历史局限性的制约。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元代道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道学,是宋、明之间的过渡环节。元代南方的道学乃是由朱熹的再传弟子接续传播。江右饶鲁,其生活的年代虽属南宋,但由于其一生“不事科举,一意经学”,仅在南宋理宗庚申“补迪功郎、饶州教授” ,未有显赫声名;但其“和会朱陆”的思想在元代由于再传弟子吴澄而获得身后令名,所以,我们仍然将其纳入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来。......
2023-11-20
ontology作为“存在论”的原初形态,在此发生了逻辑与历史的分化。柏拉图(前期)的ontolooy集中体现在其“理型”说上。[4]表示being,巴门尼德主要用的是estin,柏拉图主要用的是on,亚里士多德在表述“存在”这个意义上时,用的也是on。......
2024-01-10
张载认为,人的“气质之性”与气禀关联。张载利用儒家的“中正”观念,肯定“大中”即是“天地之道”,同时也强调“中正”是一个重要的人道原则。在张载看来,作为人道原则的“中正”兼含“中”与“正”两个方面的意涵。但是,张载所理解的“中正”,也是人的“天地之性”的具体体现。张载认为,人能够保持“中正”这一美德,并在生活中以“中正”这一原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是其能够“大居正”的基础与前提。......
2023-11-20
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胡安国的为学旨趣在于“明体以致用” ,即以经世致用作为根本目标,以正心明道作为前提条件。对于如何正心明道,胡安国力主穷理致知与持养扩充的下学工夫。落实到胡氏自身的为学经历上来说,这一工夫则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春秋》经的诠释以阐明和标举儒家的根本大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青年时修习洛学与春秋学的从学经历。......
2023-11-20
象山就“本心”发用处或具体呈现处来指示“本心”,这与孟子以“怵惕恻隐之心”来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一个路头。上述是就寻常人所能见到的道德意识的自觉的一面谈“本心”,过此以往,“本心”尚有“密微之地”的一面或境界,而这才是“本心”的本来面目。此时的“本心”无内外之分,即体即用。......
2023-11-20
《复性书》4300字,是李翱二十九岁时所撰写。凡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明理学者,都无法绕开李翱,不可不提其《复性书》。李翱之所以能凭年轻时这篇篇幅不长的文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李翱的《复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儒学“新范式”的作用与意义。 比照并进一步引申库恩的这种“范式”理论,李翱的《复性书》堪称开创唐宋时期儒学“新范式”的典范。......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