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北宋道学代表人物中,是周敦颐通过其《太极图说》率先建构了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太极”由于自身的“动”“静”而区划出“阴阳”,这是宇宙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从而使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周敦颐宇宙生成论在......
2023-11-20
邵雍所创立的先天象数易学探讨了传统易学未曾探讨过的许多问题,在易学史上独树一帜。其基本内容有三。
首先,宇宙本体及其运化规律。先天易学思想体系,建立在陈抟传下的《先天图》(又称《伏羲八卦图》)的基础上。这幅图显现了《易传·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图中的八卦次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以乾坤离坎为“四正卦”。其卦序与四正卦都与《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不同。《先天图》的特点为:(1)其生成次序自然而然。太极分一阴一阳而成两仪,两仪之上再生一阴一阳而成四象,四象之上,生一阴一阳而成八卦。(2)按此次序构成的八卦方位,正如《易传·说卦》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呈现阴阳对称互补格式。(3)图分左右两半,左四卦为阳,为天;右四卦为阴,为地。正如《易纬》所谓“天左旋,地右转”。(4)图中乾、坤、坎、离四卦定四方。邵雍谓:“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9) 乾为天,坤为地,乾上坤下,一南一北。离为日,东升;坎为月,西起。正是乾正南、坤正北、离正东、坎正西。(5)邵雍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10) 右半圈,乾巽之交,一阴始生,故名“月窟”;左半圈,坤(地)震(雷)之交,一阳始生,故名“天根”。天根月窟最为道教修炼所重视。以上诸特点,《后天八卦图》均不具备。
以《先天太极图》为基础,邵雍解释太极说:“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11) 又称“太极,道之极也”(12)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13)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14) 由此形成“太极”宇宙本体学说。
(一)先天八卦次序图
(二)先天太极图(简称先天图)
其次,邵雍称太极是“一阴一阳之间者”,即阴阳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本然状态,是阴阳未分的不动状态。《易传·系辞上》指出“阴阳不测之谓神”,邵雍认为“神”就是变化的意思,非指神仙。故他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15) 又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②邵雍说的“神”,是指宇宙本体——太极的变化。太极未分化时不动,一经发动则显现为神。“神生二”,指太极分化为阴阳二端,即两仪,故“二则神也”。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此将“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思想具体化。“神”成为宇宙本体自我分化的内在动因。
邵雍依此“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的原理,进一步阐发其先天象数学思想体系。他写道:“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16) 一动一静为太极神化之始,生天生地之几。天地之道,不外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的交感作用。阴与阳、刚与柔成为邵雍构建其思想体系的四大基石。邵雍的象数思想体系中,言必称四。“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派生四象乃“日、月、星、辰”;“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派生四象乃“水、火、土、石”。(17) 由日月星辰导生昼、夜、寒、暑,由水火土石导生走、飞、草、木,宇宙间的千变万化无不由阴阳刚柔所主导。由此天地四象,日月星辰、水火土石,成为奠定邵雍易学思想中宇宙衍化的八大支柱。八者无非一气,均“乘气而变化”。他说:“气一而已,主之者乾也。神亦一而已,乘气而变化,能出入于有无、生死之间,无方而不测者也。”(18)
邵雍先天易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将“数”看作决定事物本质的东西,并特别注重“四”这个数,认为它是解开众妙之门的钥匙,把“数”无限神秘化。这同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颇有相似之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目为第一原理,为生存的物质之因”。正如列宁批评的,“在它们那里,实体、物和世界的‘规定’,是‘枯燥的、没有过程(运动)的、非辩证的’”(19) 。不过,邵雍用“加一倍法”构造的象数图式同韩康伯的有生于无说、孔颖达的太极元气说是大异其趣的;他的理论同周敦颐改造陈抟的《无极图》而大讲“无极而太极”所阐发的一套象学也截然不同。邵雍在《先天图》中不只讲象学,更特意发挥数学。周邵二人共同开创了宋明时期的图书学派,为易学象数学开拓了新的历史时期。
邵雍着意阐发《易传》所讲天地之数(20) 、“成变化而行鬼神”的原理,张扬其“合一衍万”法则。其子邵伯温写道:“数者何也?道之运也,理之会也,阴阳之度也,万物之纪也。定于幽而验于明,藏于微而显于著,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也。”(21) 北宋中期易学家刘牧也说:“夫《易》者,阴阳气交之谓也……卦者,圣人设之,观于象也。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22)
神生之“数”,究竟如何成变化而行鬼神?邵雍提出“合一衍万”的法则。他写道:“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23) 学者蔡元定对此法则作了深入阐述,指出:天之四象日月星辰,衍生雨风露雷,及寒暑昼夜,进而影响物的性情形体;地之四象水火土石,衍生走飞草木,亦受雨风露雷之影响,各有其性情形体。邵雍用阴与阳、刚与柔,演化出从一(太极)到万(走飞草木等)的无穷变化,对易学而言,是一重要发展。朱熹称许道:“自有《易》以来,只有康节说一个物事如此齐整。”(24) 尽管邵雍对“加一倍法”(或“一分为二”法)的阐发有所贡献,但其思维方法是形式主义的,力图将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纳入主观设计的一套图式中。值得肯定的是,其“一分为二”法客观上符合事物变化的矛盾转化规律,尤其是他所创制的《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其排列次序,同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所创立的二进位制原理巧相吻合,故受到莱布尼茨的称赞。(www.chuimin.cn)
再次,元会运世的宇宙演化进程。邵雍按先天易学原理,对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探讨。他将自己创制的《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又称《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作为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总图式、总规律,依照它描绘了宇宙进化的具体程序,从而编制了一份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年谱。他为编制年谱自行设立了几条基本准则。
其一,年谱以数字运算为准;规定年谱遵守四级运算方法,四级即元、会、运、世;规定一元有12会,一会有30运,一运有12世,一世有30岁。不难看出,元会运世的数量规定,是按年月日辰的数量变化,一年12月,一月30日,一日12辰,一辰30分。按此计算一元之年数如下:一元=12会×30运×12世×30岁=129600岁。
其二,邵雍将12会按12地支顺序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认定天生于子会,地生于丑会,人生于寅会。
其三,采用汉代推行的十二消息卦的卦象,标定每会的阴阳消长之数。12会中阴阳消长的顺序是:子会为复卦(一阳五阴),丑会为临卦(二阳四阴),寅会为泰卦(三阳三阴),卯会为大壮卦(四阳二阴),辰会为夬卦(五阳一阴),巳会为乾卦(六阳无阴),午会为姤卦(一阴五阳),未会为遁卦(二阴四阳),申会为否卦(三阴三阳),酉会为观卦(四阴二阳),戌会为剥卦(五阴一阳),亥会为坤卦(六阴无阳)。
这说明第一子会与第二丑会,天地开辟,尚无人类,第三寅会,三阳三阴,天地交泰,人类乃生。往后相当长时期,尚未开化,无可表述。直到第六巳会,乾卦主事,纯阳无阴,一元的前半期至此阳气极盛,世界大为开化,涵涉中国历史上自三皇至唐尧的传说时代。又过很久,到第七午会,姤卦主事,一阴五阳,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从午会起,阳始消退,阴始生长,进入秦汉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到了第十一戌会剥卦(五阴一阳)之末,一阳剥尽,就达到纯阴无阳的坤卦境况,称作“闭物”时期,人类与生物均失去生存条件,世界近于消亡。然后再过10800年(一会之数),到第十二亥会坤卦(六阴无阳)之末年,天地亦归消亡,至此一元即告终结。邵雍编绘的世界演化历史进程,借用汉代十二消息卦阴阳消长的渐进规律,阐述世界历史长河中阴阳消长的过程。当阳初长、阴尚盛之时,天地开辟,未有人类,待泰卦主事(三会),阴阳对等调和,人物乃出现,以至有中国唐尧盛世,从第一会到第六会,阳日长、阴日消,世界居于上升发展阶段;第七午会到第十二亥会,阳日消,阴日长,世界日渐衰退,亥会之末,纯阴无阳,最后天地毁灭,一元告终,然后,新的一元开始。从其思维方法上看,邵雍坚持了世界历史不断变化的观点,变化的过程不是永远向上,先是日益上升,上升到极点,然后日益下降,降到极点,世界末日到来,天地毁灭。宇宙与人物一样,有生必有死,不会永恒存在。
邵雍编制宇宙历史衍化年谱,其初衷不止在说明宇宙衍化的规律,同时也以中国历史为例,探讨了人类历史治乱兴废的规律性。这一观点,在他编制“中间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年表中有更详细的论述。但他力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打通,找出二者衍化的共同规律,正如他自己所说,先天易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25) 。因此他编完世界历史年谱后十分得意,写《皇极经世一元吟》自我评价说:“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治乱与兴废,著见于方策。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26)
邵雍大胆地肯定天地有始必有终,他说:“或曰,天地亦有终始乎?曰:既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气,乃二物也。”(27) 他认为天地毁灭之后,新的一元又将开始,这一观点有可取处。冯友兰先生指出,佛教《俱舍论》讲世界成住坏空之说,“康节之世界年表,盖亦取佛学中所说之意”(28) 。
对于邵雍先天易学,当持科学分析态度,其僵化凝固的“象数”模式、“四块八段”、乘除增减没有生气,无助于对宇宙变化客观规律的探讨,这种形式主义思维方法应当扬弃。抛开其形式,仍能发现邵雍从易学辩证思维中汲取到阴阳有消长、万物有盛衰,旧过程消亡、新过程开端的可取思想,敢于大胆创新,为易学作出新贡献。不难发现,邵雍的宇宙生成论既不同于邹衍的大九州论,也不同于西方的上帝创世说。他第一次提出崭新的东方宇宙模型和独具特色的宇宙衍化层次论及渐进过程论,肯定宇宙衍化的原因不是盘古氏开天辟地,也不是上帝的主宰,其动因在于内部固有的一阴一阳。邵雍认为,宇宙万物的多样性,乃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交会互动衍化的结果,从而建立万物皆变的变易观,并用阴阳递变的象数显示宇宙衍化、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凡此对传统易学思维方法都有所丰富与发展。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因为,在北宋道学代表人物中,是周敦颐通过其《太极图说》率先建构了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太极”由于自身的“动”“静”而区划出“阴阳”,这是宇宙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从而使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周敦颐宇宙生成论在......
2023-11-20
吕祖谦的这一努力,体现在其“工夫论”中。在“工夫论”方面,吕祖谦却又赞同朱熹,非常看重修养的工夫,而以陆九渊仅强调“先立其大”和“发明本心”为过简。吕祖谦在“工夫论”上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认真梳理的。实在说来,吕祖谦关于“明心”的这些修养工夫都其源有自,而非其首创。吕祖谦继承并发扬了先秦儒家的这一修养工夫。吕祖谦认为,研读圣贤经书,获......
2023-11-20
象山在“本心”基础上建立了“心即理”的本体论,其工夫论也以“心”作为修养对象。他也并不否认人心之所发中有不即是理者,认为其不能作为价值判断、道德实践的根据,故需要“洗心”,将人心之所发中不即是理者涤除殆尽,这也即是其“发明本心”的修养工夫。......
2023-11-20
“仁”为五德之首。仁论在当时是重要的、讨论得较多的问题,这些讨论对其后的影响异常之深远。在程门之中,上蔡的仁论具有鲜明的特色,引发了后世的层层波澜。上章论为学之大体,此一节论求仁之方也。总之,上蔡论仁最终将其归于本心,认为“仁”是本心之德。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今人身体麻痹,不知痛痒,谓之不仁。前面引文中其实已有“以生训仁”,其中“以生论仁”实际上也就是“以觉论仁”。......
2023-11-20
义利之辨,系张栻理学所着力探讨的问题 ,关涉其整个学问的宗旨和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因张栻认为“义”即天理之公,“利”即人欲之私 ,所以其义理之辨的实质也就是理欲之辨。本节从理欲之义涵、理欲之关系、存理遏欲之工夫及其目的四个方面来展示张栻的理欲思想。而其中性之表现合顺其自然者为天理,悖逆其自然者则为人欲。因而便有“人欲”之称,乃相对大公至正的天理而言。......
2023-11-20
基于此种观念,叶适对《大学》的“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其中对“诚意”有论述,但未明确述及它与前后两条目之间的关系,而“格物”与“致知”两条目的思想内涵则竟付阙如。这就需要一个“解蔽”的过程,而这个“解蔽”的过程就是解除理学之蔽的过程,从而回到“格物致知”,实现“内外交相成”。首先,叶适要求回到“格物致知”。......
2023-11-20
以上三点可见之于其太极论、性气论和道器论。(一)太极乃所以生生者“太极”在张栻的理学中,既是指宇宙万有之根源,也是指天地万物存在及运化的根据,兼具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意义。而一旦论及太极,则性体之能动作用即可得以昭显。湖湘学派讨论天道与性命的关系问题,既秉持了这一共法,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质,这就体现在他们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将天道与性命直下通而为一,主张天道即性或性即天道。......
2023-11-20
后人把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忠、吕大均合称为“蓝田三吕”,“蓝田三吕”是张载关学中的著名弟子,张载去世后,他们又问学于二程,在二程门下,吕大临与谢良佐、杨时、游酢并称为“四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上,因吕大临似乎并非理学大家,加之其寿不永,英年早逝,故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其不足道也。因此,吕大临实际上肩负着兼传张程、关洛二学的使命,其思想在宋明理学史上有着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