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生活在北宋前期,当时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由于推广从国外引入的水稻新品种,产量提高,粮食丰富;手工业生产空前发达,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畅通,国内和海外商业十分繁荣;没有严重外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涌现出火药、罗盘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世界发明。北宋进入后期的封建社会,仍显示了一派繁荣景象。无论政治、科技、人文诸方面,都是英才辈出,范仲淹、王安石、沈括、李诫、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欧阳修以及思想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都是这一群星璀璨时期的风云人物。
邵雍出生于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幼年刻苦好学,志存高远。曾离家远游数年,饱览世俗风情,眼界开阔。三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守孝于共城(今河南省辉县)苏门山,善尽孝道,闻名乡里。偶然的机缘,他受到一位名人赏识,这改变了他的志趣,影响其终生。
这位名人是李之才(?—1045),字挺之,时为共城县令。他听说青年邵雍躬耕苦读,有才华,尽孝道,对其十分赞赏,就亲自到苏门山去访问他。二人一见如故,谈得很融洽。几次见面后,邵雍对李之才十分钦佩,就拜他为师,从原来热心儒学,转而向李之才学习道家所传承的象数之学。李之才原是一位进士,后从他的老师道教学者穆修那里学来一套象数之学,这种学问是从道教祖师陈抟传下来的。陈抟传与种放,种放传与穆修,穆修传与李之才。邵雍为陈抟的四传弟子。这套学问,后人称之为先天象数易学。因其与传统易学思想体系趣向大异,朱熹称之为“《易》外别传”。
邵雍从李之才那里得到秘传。李之才离开共城,调职河阳,邵雍亦随去。邵雍跟随李之才学习时间共有六年,第六年(1045)李之才就去世了。那时邵雍三十五岁,尚未结婚。邵雍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只是言传,并非先天象数的系统著作。老师去世后,他潜心钻研,“三年不设榻,昼夜危坐以思”(1) ,主要专心钻研陈抟秘传的一幅《先天图》。从此邵雍思想发生巨变,自称“儒风一变至于道”(2) 。他十分自负,扬言:“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3) 还说:“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4) 他正是从“非圣书”中终于悟透一套别出心裁的“先天象数易学”思想体系。(www.chuimin.cn)
皇祐元年(1049),邵雍举家迁居洛阳,因为认定洛阳为“天下之中,可以观四方之士”。从此,他的学术生涯大有发展。邵雍起初借庙宇开馆授徒,深受学生欢迎。皇祐五年(1053),有学生将自家妹妹嫁与邵雍,两年后喜生贵子。邵雍写诗纪兴:“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5) 最初,邵雍耕种友人的田地,仅给衣食。后名气日增,朋友日众,不少学生家长是著名官绅,常与他交往。他教育的学生,有的也成了有用人才,邵雍从而名声大震。退居洛阳的达官贵人对他十分敬重,与他结为至交好友。以原任宰相富弼为首的二十余家富户,共同为邵雍在洛阳建了新居——安乐窝,让他安享晚年,静心思考,从事著述。邵雍写诗答谢富弼、司马光等好友:“重谢诸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十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6) 从此“年行五十二,老去复何忧”(7) ,“朝袖清风,夜迎浩月”,满腹经纶而清闲自在。经达官鼎力推荐,朝廷先后三次下诏,征邵雍入朝作官,他都一一婉谢,抱定宗旨“生平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8) 。
邵雍隐居不仕,专心教育弟子,从事著述,留下三部主要作品。第一,代表作《皇极经世》。此书表述其“《易》外别传”的先天易学思想,包括宇宙观、历史观、政治思想、人生哲学,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至今受到推崇。这位哲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创立了与传统易学不同的象数思维方法和思想体系。由于此书别开生面,《四库全书》未予正确评价,将其列入“术数类”。第二,《渔樵问对》。此书采用渔翁和樵夫对话的形式,提出并回答一些哲学问题。如天何依、地何附?水与火既能相济,又可相息,其用如何?天下将治,人必尚行,将乱,人必尚言,何也?何谓命?太极何物也?“复”(卦),何以见天地之心?负薪百斤,无伤身,加十斤遂伤身,何故?不少问题涉及王霸、义利、心性、祸福、鬼神、动静、体用等。其对话诙谐开朗,没有书生气。第三,《击壤集》。此书是其诗歌总集,共有诗三千余首。其中有玄思易理的哲理诗、评说古史的咏史诗,还有遁世取乖的隐逸诗、寄兴山林的林泉诗、嘤鸣求和的酬唱诗。前两类诗均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其出身寒微,志在畎亩,与村夫野老感情深厚,故名《击壤集》。诗韵平白如话,少有雕琢,人称“康节体”,有别于名家雅韵。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邵雍的人生相当奇特。但他同时具有风月情怀的道家气象,是陈抟的第四代传人,其著作、诗集均被编入《道藏》。故其人生哲学颇具二重性。甘当隐者,无为不争,淡泊名利,清闲自在。他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也是一位哲理诗人。如此哲人堪称儒道兼综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典型,在中国哲学史上实为少见。杜成娴等编著:《邵康节先生外纪》卷一,《易学大师邵康节》,第182页。《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023-11-20
张载的人生志向与学术成就,同他的家庭环境与人生经历不无联系。这种记述,表明张载在京师讲《易》时,已经具有相当广泛的学术影响。归乡途中,张载因病结束了自己五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但是,张载在学术研究方面却卓然成家。张载能够获取“率多超卓”的学术成就,与他宏大的学术志向与文化担当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张载与程颢、程颐切磋学术,即互有启发。但“志道精思”确为张载学术上自成一家的主要缘由。......
2023-11-20
后人把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忠、吕大均合称为“蓝田三吕”,“蓝田三吕”是张载关学中的著名弟子,张载去世后,他们又问学于二程,在二程门下,吕大临与谢良佐、杨时、游酢并称为“四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上,因吕大临似乎并非理学大家,加之其寿不永,英年早逝,故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其不足道也。因此,吕大临实际上肩负着兼传张程、关洛二学的使命,其思想在宋明理学史上有着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2023-11-20
命或天命是胡宏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其本体论三大原则之一,因而与心、性并列为三。而《中庸》“天命之谓性”则更清楚地规定了性与命的关系,认为性源于命,命已具有本体论地位。张载表达得更明确,他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命不息之诚即是天道:“诚,天道也。”天命既然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活动过程,也是其根据,无怪乎胡宏要将天命无息作为其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3-11-20
两宋之际,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以及道学日渐衰微的严峻现实,胡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 。就为学方面而言,胡安国承续孔孟道统,私淑二程洛学,开创湖湘学派,为宋室南渡以来昌明洛学的大功臣。所以对胡安国来说,为学与为治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前者在于立本明体以为后者提供根本原则和指导方向,而后者则在于经世致用以使前者得以付诸实施。......
2023-11-20
吕祖谦的这一努力,体现在其“工夫论”中。在“工夫论”方面,吕祖谦却又赞同朱熹,非常看重修养的工夫,而以陆九渊仅强调“先立其大”和“发明本心”为过简。吕祖谦在“工夫论”上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认真梳理的。实在说来,吕祖谦关于“明心”的这些修养工夫都其源有自,而非其首创。吕祖谦继承并发扬了先秦儒家的这一修养工夫。吕祖谦认为,研读圣贤经书,获......
2023-11-20
《三经新义》在一定程度上为王安石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他可以大胆地借鉴儒家经典中的精神来治世,推进现实社会的制度改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以孔孟为归宗,极力尊崇正统儒家思想,从《周礼》等经典中探寻现实社会变法的理论基础,这些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性论、新经学思想上;另一方面,他又受道家、佛教影响,曾注解《老子》,品评庄子,批荀况,黜杨墨,于诸家之学无不考究。......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