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邵雍的学术活动与理论著作-中国哲学通史

邵雍的学术活动与理论著作-中国哲学通史

【摘要】:邵雍出生于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并不富裕。邵雍为陈抟的四传弟子。邵雍跟随李之才学习时间共有六年,第六年李之才就去世了。那时邵雍三十五岁,尚未结婚。邵雍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只是言传,并非先天象数的系统著作。从此,他的学术生涯大有发展。邵雍起初借庙宇开馆授徒,深受学生欢迎。 最初,邵雍耕种友人的田地,仅给衣食。邵雍隐居不仕,专心教育弟子,从事著述,留下三部主要作品。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生活在北宋前期,当时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由于推广从国外引入的水稻新品种,产量提高,粮食丰富;手工业生产空前发达,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畅通,国内和海外商业十分繁荣;没有严重外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涌现出火药罗盘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世界发明。北宋进入后期的封建社会,仍显示了一派繁荣景象。无论政治科技人文诸方面,都是英才辈出,范仲淹王安石、沈括、李诫、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欧阳修以及思想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都是这一群星璀璨时期的风云人物。

邵雍出生于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幼年刻苦好学,志存高远。曾离家远游数年,饱览世俗风情,眼界开阔。三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守孝于共城(今河南省辉县)苏门山,善尽孝道,闻名乡里。偶然的机缘,他受到一位名人赏识,这改变了他的志趣,影响其终生。

这位名人是李之才(?—1045),字挺之,时为共城县令。他听说青年邵雍躬耕苦读,有才华,尽孝道,对其十分赞赏,就亲自到苏门山去访问他。二人一见如故,谈得很融洽。几次见面后,邵雍对李之才十分钦佩,就拜他为师,从原来热心儒学,转而向李之才学习道家所传承的象数之学。李之才原是一位进士,后从他的老师道教学者穆修那里学来一套象数之学,这种学问是从道教祖师陈抟传下来的。陈抟传与种放,种放传与穆修,穆修传与李之才。邵雍为陈抟的四传弟子。这套学问,后人称之为先天象数易学。因其与传统易学思想体系趣向大异,朱熹称之为“《易》外别传”。

邵雍从李之才那里得到秘传。李之才离开共城,调职河阳,邵雍亦随去。邵雍跟随李之才学习时间共有六年,第六年(1045)李之才就去世了。那时邵雍三十五岁,尚未结婚。邵雍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只是言传,并非先天象数的系统著作。老师去世后,他潜心钻研,“三年不设榻,昼夜危坐以思”(1) ,主要专心钻研陈抟秘传的一幅《先天图》。从此邵雍思想发生巨变,自称“儒风一变至于道”(2) 。他十分自负,扬言:“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3) 还说:“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4) 他正是从“非圣书”中终于悟透一套别出心裁的“先天象数易学”思想体系。(www.chuimin.cn)

皇祐元年(1049),邵雍举家迁居洛阳,因为认定洛阳为“天下之中,可以观四方之士”。从此,他的学术生涯大有发展。邵雍起初借庙宇开馆授徒,深受学生欢迎。皇祐五年(1053),有学生将自家妹妹嫁与邵雍,两年后喜生贵子。邵雍写诗纪兴:“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5) 最初,邵雍耕种友人的田地,仅给衣食。后名气日增,朋友日众,不少学生家长是著名官绅,常与他交往。他教育的学生,有的也成了有用人才,邵雍从而名声大震。退居洛阳的达官贵人对他十分敬重,与他结为至交好友。以原任宰相富弼为首的二十余家富户,共同为邵雍在洛阳建了新居——安乐窝,让他安享晚年,静心思考,从事著述。邵雍写诗答谢富弼、司马光等好友:“重谢诸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十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6) 从此“年行五十二,老去复何忧”(7) ,“朝袖清风,夜迎浩月”,满腹经纶而清闲自在。经达官鼎力推荐,朝廷先后三次下诏,征邵雍入朝作官,他都一一婉谢,抱定宗旨“生平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8)

邵雍隐居不仕,专心教育弟子,从事著述,留下三部主要作品。第一,代表作《皇极经世》。此书表述其“《易》外别传”的先天易学思想,包括宇宙观、历史观、政治思想、人生哲学,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至今受到推崇。这位哲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创立了与传统易学不同的象数思维方法和思想体系。由于此书别开生面,《四库全书》未予正确评价,将其列入“术数类”。第二,《渔樵问对》。此书采用渔翁和樵夫对话的形式,提出并回答一些哲学问题。如天何依、地何附?水与火既能相济,又可相息,其用如何?天下将治,人必尚行,将乱,人必尚言,何也?何谓命?太极何物也?“复”(卦),何以见天地之心?负薪百斤,无伤身,加十斤遂伤身,何故?不少问题涉及王霸、义利、心性、祸福、鬼神、动静、体用等。其对话诙谐开朗,没有书生气。第三,《击壤集》。此书是其诗歌总集,共有诗三千余首。其中有玄思易理的哲理诗、评说古史的咏史诗,还有遁世取乖的隐逸诗、寄兴山林的林泉诗、嘤鸣求和的酬唱诗。前两类诗均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其出身寒微,志在畎亩,与村夫野老感情深厚,故名《击壤集》。诗韵平白如话,少有雕琢,人称“康节体”,有别于名家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