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桥涵水文学:丁坝群的水流调治和河岸防护

桥涵水文学:丁坝群的水流调治和河岸防护

【摘要】:若需要防护的路堤或河岸较长,可采用数个丁坝组成的丁坝群进行水流调治和河岸防护。按淹没条件,丁坝分为淹没式和非淹没式。非淹没式丁坝一般斜向下游(为下挑),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交角约60°~75°,对于凸岸且流速不大时,也可布置为正挑丁坝。

应根据坝的作用、河段类型、河道演变特性、水流条件、泥沙运动特点、河床与河岸的地形与地质条件,结合整治目的等因素合理选择导治线,全面考虑确定坝的平面布置与尺寸。

调治构造物的轴向布置为与导治线的边缘线成正交或较大角度的斜交者,称为丁坝(亦称挑水坝)。丁坝长度越大,坝头冲刷越深,挑水能力越强,对上下游、甚至对岸的影响也越大,一般不宜采用过长的丁坝。

丁坝常设置于桥头引道路堤的上游一侧或河岸边上,其作用在于将水流挑离桥头引道或河岸,束水归槽,并使泥沙在丁坝后淤积,形成新的水边线(导治线),以改变水流流向,改善流态,达到保护路基或河岸。

若需要防护的路堤或河岸较长,可采用数个丁坝组成的丁坝群进行水流调治和河岸防护。将各个坝头的连线设计成一条平滑的曲线或直线,称为导治线。导治线两端应与河岸平顺连接,如图7-8所示。

按淹没条件,丁坝分为淹没式和非淹没式。淹没式丁坝,常用于中水调治,对长流水的河槽能起整治和稳定河岸的作用;非淹没式丁坝,常用于挑开高洪水流保护河岸和河滩引道路堤。(www.chuimin.cn)

图7-8 丁坝群和导治线

丁坝在平面上的方向:淹没式丁坝一般斜向上游(为上挑),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交角约100°~105°,在凸岸且流速较小时,可以布置成正挑丁坝;如果斜向下游,则漫过坝顶的水流将向丁坝根部集中,造成剧烈冲刷而冲走丁坝间的泥沙。非淹没式丁坝一般斜向下游(为下挑),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交角约60°~75°,对于凸岸且流速不大时,也可布置为正挑丁坝。

丁坝和丁坝群的设计计算在《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桥位设计》中有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