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茎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分子机制-植物发育生物学的新发现

茎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分子机制-植物发育生物学的新发现

【摘要】:当子叶分开,茎顶端分生组织形成时,只有WUS分布在表皮下分生组织中心区域。WUS与CLV系统的反馈调控环是控制茎尖分生组织正常功能的重要调控手段。STM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心区域和周围区域表达,不同部位表达量受到相应区域各种不同因子的控制。

茎顶端分生组织几个区域的特性分别由几个关键基因决定,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通过多种途径调控这些关键基因,细胞内各种表观遗传调控以及各种表达水平的调控协同作用,共同修饰调节顶端生长。

茎顶端分生组织中心区域未分化细胞的标志基因WUSCHEL(WUS)基因(图9.1)能抑制干细胞的分化,从而保持分生细胞在一定的数量水平。拟南芥wus突变体丧失维持茎尖分生组织细胞数量的功能,形成一个形态异常、功能缺失的茎尖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分化少许的几片叶子以后,因为分生细胞耗尽而停止了生长(Laux,1996)。WUS在胚发育早期在生长素分布的浓度较低区域表达。在早期到晚期球形胚和心形胚以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前胚上,生长素运出载体PIN1与WUS共表达。当子叶分开,茎顶端分生组织形成时,只有WUS分布在表皮下分生组织中心区域。生长素与WUS的共表达说明生长素可能对WUS的表达起诱导作用。

WUS的分布范围通过CLV3和CLV3类似的CLE信号肽与识别它们的几个不同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激酶复合体CLV1/CLV1复合体、CLV2/CRN复合体以及BAM等的协同调控,对WUS的表达范围进行抑制或促进,使WUS限制在中心区域,保持一定的干细胞数目。WUS与CLV系统的反馈调控环是控制茎尖分生组织正常功能的重要调控手段。

茎顶端分生组织中生长素水平见光后急剧下降,细胞分裂素活性上升(López-Juez et al.,2008)。细胞分裂素受体AHK2和AHK4在茎和花顶端分生组织介导细胞分裂素作用,AHK2介导不依赖CLV的途径诱导WUS的表达,而AHK4介导依赖CLV的途径诱导WUS的表达。细胞分裂素诱导A类和B类ARR的表达,A类ARR5被AHK在ASP区域磷酸化,可能通过这种磷酸化作用负调控细胞分裂素的信号传导,ARR5也抑制WUS的表达。WUS反过来抑制ARR5的活性,激活CLV3的表达,高水平细胞分裂素抑制CLV1的表达,而CLV3和CLV1形成复合体抑制WUS的表达。细胞分裂素通过AHK4抑制CLV1的表达降低CLV1/CLV3复合体对WUS的抑制,促进WUS的表达(Gordon et al.,2009)。

WUS与CLV3的转录水平也受到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Yue等(2013)发现拟南芥skb1突变体通过H4R3me2-组蛋白H4上第3位精氨酸双甲基化修饰,调控可以与CLV1形成异源复合体的CRN蛋白的表达,skb1中WUS和CLV3的表达也同时降低,造成SAM宽度降低的表型。

Schuster等(2014)从拟南芥中分离到bHLH类转录因子HEC基因家族,包括HEC1、HEC2、HEC3三个基因。HEC1处于WUS-CLV3反馈环上游,以背景特异方式抑制WUS和CLV3的表达,三突变体的SAM显著变小,HEC基因与SPT(bHLH类转录因子)存在体内互作,转录组分析表明HEC基因还调控与细胞分裂素反馈调控相关的ARR7、ARR15等基因的表达。

microRNA通过对WUS和CLV3等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抑制影响SAM的发育,例如由AGO1复合体和miR165/166通过负调控HD-ZIPⅢ,影响WUS-CLV3信号途径和SAM干细胞的维持(Tucker et al.,2013)。ZLL/AGO10与AGO1具有相拮抗的关系。SQN(SQUINT)基因编码拟南芥Cyclophilin-40类似蛋白,修饰ZLL/AGO10,属于FLETSCHE(FHE)1~5五个位点中的FHE2,它们的序列和表达在拟南芥不同的生态型种中发生变异,最终影响WUS-CLV3(Tucker et al.,2013)。

Knauer等人(2013)在拟南芥中通过正向遗传学分离到enh146突变体,鉴定为miR394的错义突变。enh146 ago10双突变体造成98%的植株缺失SAM,由于错义突变,miR394不能负调控靶基因LCR(leaf curling responsiveness)。LCR为F box蛋白,与26S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有密切关系,抑制WUS-CLV3信号途径。miR394通过RNAi方式下调SAM远端细胞层中LCR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SAM中细胞信号途径和分化的发生。

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另一个必需基因是Shoot meristemless(STM)。STM编码含有MEINOX三个氨基酸环的HD转录因子,其MEINOX区域与BLH(Bel1-like homeodomain)类型的转录因子中的BELL区域结合,形成异源聚合体,这种结合对于它们进入细胞核是必需的。STM属于KNOX基因家族中的类型I基因,KNOX I类基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延长的特性(Lenhard et al.,2002;Douglas et al.,2002)。不同的KNOX基因在不同的部位与不同的因子相互作用,被限制在特定区域表达,促进相应部位的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拟南芥KNAT1(又称BP,BREVIPEDICELLUS)、2、6、STM(Shoot meristemless)是KNOX I类基因,在茎顶端分生组织表达。玉米的(KNOTTED1)KN1与拟南芥KNAT1和STM最相似,与KNAT1在结构上相似,在功能上与STM相似。玉米的KN1基因是第一个克隆出来的同源盒基因,以后类似KNOTTED的基因(KNOTTED1-like homeobox)称为KNOX基因。拟南芥KNAT3、KNAT4、KNAT5、KNAT7是Ⅱ类KNOX基因。

STM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心区域和周围区域表达,不同部位表达量受到相应区域各种不同因子的控制。STM诱导催化细胞分裂素CK合成有关酶的基因IPT7(isopentyltransferase)、细胞分裂周期蛋白CYCB1;1、CYCD3、边界基因CUC1、CUC2、CUC3、降解CUC的miR164a、降解赤霉素的GA2ox1等基因的表达,降低合成赤霉素的GA20ox1的表达,提供一个高细胞分裂、低细胞分化的环境(Spinelli et al.,2011)。STM还诱导KNAT1和KNAT2的表达,抑制侧生器官发育促进因子AS1(ASYMMETRIC LEAVES1)的表达(Lenhard et al.,2002)。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D3激活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通过RETINOBLASTOMA RELATED(RBR)蛋白的磷酸化直接进入S期,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抑制细胞内复制和分化。CYCB1;1促进细胞由G2进入M期,从而促进细胞分裂。CK也促进CYCD3、KNOX等基因的表达(图9.6)。同属于KNOX家族蛋白的KNAT1/BP,KNAT2在抑制细胞分化和维持干细胞数量上与STM有类似的功能,但是对于CK的需求有所不同(Scofield et al.,2013)。相比之下,WUS虽然诱导干细胞特性,但不诱导KNAT1、KNAT2的表达和细胞分裂。STM和KNAT1/BP具有不依赖高水平CK、CYCD3、WUS活性,直接诱导SAM的从头形成,KNAT2无此作用。STM和WUS共同维持干细胞分生区的特性(Lenhard et al.,2002)。

KNAT6在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周围区域表达,在胚发育中表达时期晚于STM,与STM作用重叠,共同保持分生组织特性。KNAT2不具有这个作用(Belles-Boix et al.,2006)。KNAT1和PNY(PENNYWISE,KNOX类基因)在花序顶端分生组织限制KNAT6和KNAT2的表达,保证花序形态的正常(Ragni et al.,2008)。茎顶端分生组织中KNAT1可能具有相似的作用。STM和KNAT1的作用部分重叠(Souček et al.,2007)。BELL转录因子BHL3和BHL9在SAM特定位点表达并可与STM结合,因此赋予STM不同的功能(Aida et al.,1999;Cole et al.,2006)(www.chuimin.cn)

SEU和SLK处于包括STM、BP/KNAT1、KNAT2等KNOX I基因的上游,通过对这些基因的调控影响生长素在SAM的分布和形态建成。seu slk2双突变体缺失SAM,子叶既小且窄,STM、BP、KNAT2、KNAT6等KNOX I基因表达均比野生型有显著下降(图9.6)(Lee et al.,2014)。

拟南芥KNAT1、KNAT2在茎顶端分生组织普遍表达,生长素类对KNAT1在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细胞分裂素和光扩大KNAT1在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表达范围(Souček et al.,2007)。KNAT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其他上游基因的调控,并且影响赤霉素在顶端分生组织的分布。玉米半显性突变extra cell layers1(xcl1)导致茎顶端分生组织多层表皮细胞形成,更多细胞加入叶原基的形成,茎顶端分生组织区域减小,KN1活性受到部分抑制,参与赤霉素降解的GA2ox表达提高,而参与赤霉素合成的GA20ox没有明显变化(Kessler et al.,2006)。烟草中KNOX基因Nicotiana tabacum homeobox 15(NTH15)在SAM顶端分生组织的原生分生区域抑制赤霉素合成酶基因GA20ox的表达,保持原分生组织的未分化状态(Sakamoto et al.,2001)。

图9.6 茎顶端分生组织基因调控网络示意图(严海燕绘)

L1层的细胞分裂类型影响茎顶端分生组织的保持。玉米野生型KN1在茎的皮层表达并运输到表皮,在SCR启动子控制下分布在L1、L2、L3层(Kim JY.et al.,2002),拟南芥KNAT1、KNAT2、STM蛋白也可以从茎顶端分生组织内部向L1进行单向细胞间移动(Kim JY.et al.,2003)。KNOX同源盒区域的功能足以完成KNOX蛋白质和mRNA的细胞间移动功能(Kim JY.et al.,2005)。

在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周围区域,拟南芥YABBY类蛋白FILAMENTOUS FLOWER(FIL)和YAB3决定侧生器官远轴特性,这两个蛋白的突变引起侧生器官中KNOX类基因STM、KNAT1、KNAT2的去抑制,同时部分恢复stm突变体的表型(Kumaran et al.,2002)。ANT(AINTEGUMENTA)与FIL和YAB3启动子结合,三突变或双突变叶和花极性异常,叶和植株个体减小(Nole-Wilson and Krizek,2006)。FIL和YAB3与LEU(LEUNIG)、LUH(LEUNIG-HOMOLOG)、SEUSS和SEUSS相关蛋白形成复合体,对胚性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起始、胚后茎顶端分生组织的保持、叶子的近轴和远轴特性都起着重要作用(Stahle et al.,2009)。转录因子KANADI和YABBY共同控制叶片远轴特性。KANADI类的KAN1、KAN2、KAN3在器官发生中具有重叠作用,共同决定远轴特性,抑制HD ZIPⅢ类的PHABULOSA(PHB)、PHAVOLUTA(PHV)、REVOLUTA(REV)的近轴功能(Eshed et al.,2004)。HD ZIPⅢ类基因PHB、PHV、REV、CORONA(CNA)和远轴转录因子KAN在发育的胚中都通过影响PIN1的分布,影响生长素反应。kan1、kan2、kan3突变体PIN1在侧向有额外分布,导致侧生原基形成(图9.7),植株形态异常(Izhaki and Bowman,2007)。一类小ZIP蛋白ZPR3\ZPR4与PHB等HD ZIPⅢ类蛋白在ZIP区域结合,形成异源聚合体,负调控HD ZIPⅢ类的活性,zpr3-2 zpr4-2双突变体分生组织活性改变,干细胞保持异常。PHB正调控ZPR3的表达(Kim Y.et al.,2008)。

图9.7 近轴和远轴类基因对PIN1表达分布的影响(Izhaki and Bowman,2007,ⓒASPB)(严海燕修饰)

一批边界基因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与子叶或侧生原基的分离中与STM等基因一起发挥重要作用。CUP-SHAPED COTYLEDON(CUC)三个同源类似基因具有重叠作用,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与子叶和侧生原基的边界分离中,共同保持分生组织的结构和子叶的分离(Aida et al.,1999;Vroemen et al.,2003;Belles-Boix et al.,2006)。cuc1和cuc2的双突变子叶完全融合,呈杯状(图9.8)。PIN1和MP表达影响CUC1和CUC2的表达分布,pin1mp双突变体CUC1表达范围扩大,CUC2表达范围缩小,表明PIN1和MP在外侧抑制CUC1的表达,在内侧促进CUC2的表达(Aida et al.,2002)。在胚发生早期的球形胚和心形胚阶段,CUC2的表达区域与STM的表达区域在L1层下的区域重叠(图9.9,Aida et al.,1999),CUC1和CUC2的表达对STM的表达是必需的,双突变体胚中STM不表达。STM表达后抑制CUC2的表达。当有活性的STM发挥功能时,CUC2在STM活跃区域下调表达,只剩在STM不表达的周围区域表达,这时进入鱼雷期,子叶分开,与顶端分生组织形成边界,CUC在此区域表达(图9.9,Aida et al.,1999;Vroemen et al.,2003)。TCP类基因在SAM和叶边缘限制CUC的分布范围(参见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