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植物发育生物学:顶端区域类型的形成

植物发育生物学:顶端区域类型的形成

【摘要】:WUS开始在所有顶端的亚表皮层表达,最后限制到茎分生组织更中心和更深的区域。WUS表达的精确调控对顶端类型的形成很关键。WUS所在区域是未分化干细胞中心区域内。CLV1/CLV2受体分布范围决定CLV3的作用范围。STM在胚发生的后球形阶段胚顶端的中心区域独立于WUS表达,是含有三氨基酸延伸区域同源盒[three amino acid loop extension,homeodomain]区域和MEINOX区域的HD-KNOX蛋白,作用目标是核内的DNA。

1.顶端分生组织的形成和结构

成熟的茎顶端分生组织包括中心区域(central zone,CZ)和周围区域(peripheral zone,PZ)。中心区的顶部中心是原始的干细胞区(stem cell),从周围分生组织向外分化形成器官原基、RZ(rib zone)、髓起始区、叶以及L1、L2、L3细胞层(图6.6)。

图6.6 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区(严海燕 绘)

2.顶端分生组织特性决定的分子机制(www.chuimin.cn)

拟南芥干细胞特性决定基因WUSCHEL(WUS)最早在16细胞阶段中内部四个顶端细胞表达,它是早期茎端分生组织的标记。在一系列不对称细胞分裂中表达并决定未来子叶的发育(图6.5,图6.6)。WUS开始在所有顶端的亚表皮层表达,最后限制到茎分生组织更中心和更深的区域(图6.5)。WUS蛋白在干细胞区域直接结合到一批与分化有关的基因的启动子中,如KAN1、KAN2、AS2、YAB3、ANAC083、DOF2.4、SCR、GRF6、与气孔分化有关的FAMA类的BHLH093,以及周围分生组织表达的KNAT1、BLH5基因,抑制分化活性,从而保持细胞的未分化状态(Yadav et al.,2013)。WUS表达的精确调控对顶端类型的形成很关键(Berleth and Chatfield,2002)。

WUS所在区域是未分化干细胞中心区域内。CLAVATA基因(CLV1、CLV2、CLV3)组成的信号传导系统控制WUS的表达范围。CLV3是干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通过在几个细胞直径范围内运动,与异源二聚体受体CLV1\CLV2作用,启动抑制WUS启动子控制的转录,将WUS表达抑制在小范围内。CLV1/CLV2受体分布范围决定CLV3的作用范围。通过CLV途径,维持干细胞在一定大小。CLV3过量,减小分生组织(Lenhard and Laux,2003)。WUS促进CLV3在分生组织顶端的表达,WUS可以在同一个细胞内促进CLV3表达。同时CLV3的表达还依赖STM(shoot meristermless)的表达,但STM过量表达不能诱导在非分生组织合成CLV3,而WUS和STM在叶中共表达可以形成CLV3。说明CLV系统与STM、WUS在决定分生组织中共同作用,控制分生组织的分布和范围(Brand et al.,2002)。两个编码蛋白质磷酸化酶的基因POLTERGEIST(POL)和PLL1是CLV途径的中间物,对干细胞的特性是必需的(Song et al.,2006)。

具有DNA修复功能的BARD1(BRCA1-associated RING domain 1)基因产物通过C端序列结合于WUS基因启动子,抑制WUS基因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心以外的区域表达,将WUS基因活性限定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心(Han et al.,2008)。WUS基因启动子中一段57bp的片段(-586/-529)是决定茎顶端与花分生组织在特定时空分离的序列(Bäurle and Laux.,2005)。SNF2-类ATPase SPLAYED(SYD)是染色质修饰酶,SYD在WUS启动子区域聚集,参与干细胞特性的保持(Kwon et al.,2005)。

STM在胚发生的后球形阶段胚顶端的中心区域独立于WUS表达,是含有三氨基酸延伸区域同源盒[three amino acid loop extension,(TALE)homeodomain(HD)]区域和MEINOX区域的HD-KNOX(Knotted-related homeobox)蛋白,作用目标是核内的DNA。STM活性被限制在胚顶端一套特定细胞内决定其分生组织器官专一性(Souter and Lindsey,2000)。STM与另一个同源盒蛋白BEL1-like homeodomain(BLH)形成异源二聚体,共同运入细胞核。BLH在从分生组织中心到周围区域范围表达(Cole et al.,2006)。STM诱导与细胞分裂有关的KNAT基因和CycB1;1表达,但不诱导干细胞特性形成,WUS诱导干细胞特性形成,但不诱导KNAT基因和CycB1;1表达,它们功能独立,共同表达决定和增强分生组织特性(Lenhard et al.,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