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改革与成果

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改革与成果

【摘要】: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首先,改变了高等教育政府事业单位的性质。高等教育扩招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原因之一,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以学生所交费用作为学校运营、发展经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教育财政紧张状况,还催生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

大学中世纪时作为一种行会组织出现时,它是独立于世俗政权和教会的,在发展过程中大学利用王权和神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自身的发展争取了很多特权,但大学一直是独立自主的存在。近代民族国家建立以后,为培养人们的国民性、民族性,也鉴于高等教育在发展科学、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将高等教育转变为国家所有、为国家利益服务。

(一)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事业,教育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高等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毕业生就业等都由国家管理、安排,实行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也发生变化,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首先,改变了高等教育政府事业单位的性质。出现了传统公立高等教育之外的民办高等教育,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举办者多元化的开端,不同的举办主体举办不用类型的高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性。其次,开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进程。高等教育扩招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原因之一,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以学生所交费用作为学校运营、发展经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教育财政紧张状况,还催生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再次,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趋势加强。在传统的公立高等教育中,对于学生培养质量具有统一性的标准,整齐性有余、差异性不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优化转型等,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培养社会急需而公立院校培养缺位的人才,满足了市场多样化人才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审视,逐渐建立多维度、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二)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生长点

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高考恢复后中国的高考已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1999年,我国开启了高等学校扩招工作,但限于国家财政不足的现实,国家逐渐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一方面,公立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实现高等教育成本的政府、学生分担,但限于公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教育成本完全由受教育者承担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即使现在,公立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缴纳的费用也只占到学生培养费用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基于此,实现高等教育成本的政府、社会间的分担就成为国家的选择。政府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文件,逐渐放松对民办教育的限制、完善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依法遵循教育规律市场化发展。

(三)促进高等教育服务理念的生成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主导者,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在这种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需要很少被照顾到,学生隶属于高等学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中,学生缴纳的费用是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因此学生也就成为此类民办高校生死存亡的关键,虽然当时作为满足不断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的闸口,民办高校的生源不是太大的问题,但1999年开始的扩招冲击了民办高校的生源,为了招收到更多、更好的学生,同时也为了避开与公立高校的直接竞争(当然,民办高校在教学基础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均无法与公立高校相提并论,在此方面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力。),民办高校积极发展公立高校薄弱的方面。民办高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等均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多以当时社会急需专业为重点培养人才。这对传统的公立教育而言是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公立高校转变自身的定位,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www.chuimin.cn)

sdyc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走的是一条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办学收入的95%来源于学费收入,极少量的来自校产经营、经营权出让等收入。建院以来,学院将全部收入投入办学,用于教师的工资福利、教学运营、教学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投入。近三年用于实验实训及教学设备购置的费用年约700万元以上。年人力资源成本即人头支出占总收入的30%。其余大部分用于办学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投入。2009—2010年学院投资2亿元,建成能容纳万名学生的、功能配套较为齐全的北校区,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生活服务。

(四)高等教育与市场结合的探索

高等教育与市场结合,在今天的高等学校已经不是新鲜事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如布局、层次和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的配置等,高等学校内部的微观治理如高等学校的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事、财务、后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结合,形成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和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我国公立高等教育具有高度计划性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全国统一和便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但却严重的挫伤了高等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远看来并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我国面临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需求的变化性也在增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改变原来高度计划性理念,积极与市场结合,在这方面,“以学养学”的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还间接刺激和促进了公立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首先,是解决高等教育供需平衡的问题。供需平衡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样也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在国家财政能力有限、高等教育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发展,吸收大量优秀的高考落榜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供需失衡的矛盾。其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将竞争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是市场中的基本机制,竞争可以优胜劣汰,保持市场的旺盛生命力,“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之间最主要的竞争表现在生源竞争,深层次的还有办学理念、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竞争,那些各方面条件不优秀的民办高校在竞争中被自然淘汰,保证了优质民办高等教育的供给。同样竞争对于改变公立院校千校一面、课程陈旧、机构繁琐等办学问题时有重大意义。合理的竞争会促进公立高等学校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不断产生新思想和现代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是改变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以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标准为参照,在市场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需要受教育者和市场需求来检验,转变为以高等教育消费者为中心来衡量质量,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质量要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招生宣传时最重要的内容是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就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目前,sdyc学院办学主要来源为学费收入,经费渠道比较单一,学费收入占全部收入的95%。学院为了满足教学及发展资金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并维护了与多家银行的银校合作关系,较好地满足了事业发展所需的信贷资金需求。近期,进一步拓展了融资渠道,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置多批教学设备。今后,学校拟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加强社会服务等方式,加大创收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Sdyc学院适应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设置适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本科专业,缩减或淘汰市场需求不足的专科专业,扶持特色、重点专业,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由教师、校外专家、企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学科专业建设问题。学院以二级学院意见为基础,召开全院论证会,研究论证专业申报计划和调整计划。积极、主动与市场结合,形成高校、市场、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