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改革研究: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

民办高校改革研究: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

【摘要】:所以这些创办者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超越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而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走出了一条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奇迹之路。具有教育家的理想和敏锐的市场意识,正式有这样的一批人存在,新中国民办高校才会有了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办高校在“三无”基础上恢复发展起来,并依靠“以学养学”不断壮大,成就了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史上的中国奇迹,与当时特定的教育管理政策缺位造就的发展机遇相关。

(一)我国兴办私学传统薪火相传

纵观我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历程,私学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不仅及时补救了教育缺失的危险,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私学承担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担,对中华文明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私学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的背景,从朝代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就是王朝更替史,伴随王朝更替的是连年不断的战争,战争对于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教育事业而言,需要大量政府财政投入的教育事业在战争年代发展受挫实为经常之事,西周末年、唐末、五代时期,战争不断,官府疲于应对争战,无力顾及教育,教育供给出现严重短缺的境况,但教育需求并未消失,反而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多,此时私学就成为官学最好的补充,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和文化栋梁的任务。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自孔子开私学之先河以来,其重视教育、兴办私学的思想也影响着后来的士人、学者。他们或者劈山建屋、聚徒而教,或者作为私人教师而存在,总而言之,他们在不断追求学问至高境界的同时,也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和自我思想,成为私学思想传播和办学主体,将中国私人兴学的传统延续下去,保证在官学不足之时,私学可以使得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无已间断,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延续至今,这与古人注重文化香火的传递大抵有一定的关系。

(二)举办者对教育信仰的追求

我国民办高校初创时期的创办者多以著名教育家、大学校长、科学家为主,他们大多怀有教育理想,但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他们多都曾经直接遭受到社会政治运动的迫害,或者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但社会恢复正常运转轨道时,这些人或者已经退休,或者已经对公立高校丧失信心、心有余悸。

虽经历磨难,但他们深谙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他们都怀着一颗教育信仰之心,举自身微薄之力兴办教育,为他们深爱却又无奈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大多都经历多十年浩劫,也明晰公立高等教育的弊病所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兴办一所民办高校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既可以逃离公立高校的藩篱,又可以实现自身的教育抱负。教育者总是胸怀天下,心念万物,他们不忍看到由于高校录取率低的原因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了让更多的高考落榜生上大学”是他们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追求。所以这些创办者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超越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而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走出了一条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奇迹之路。他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也看到市场的变化带来的机遇,但与其说他们看到办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如说他们洞察到可以利用市场实现自身的抱负。具有教育家的理想和敏锐的市场意识,正式有这样的一批人存在,新中国民办高校才会有了开始。(www.chuimin.cn)

(三)不健全的民办教育管理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私立高校在发展初期也会走低成本扩张的道路,但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营,必要的初期资金投入是必须的。如美国私立院校的杰出代表—哈佛学院(今名哈佛大学)1638年开始教学,但在这之前其接受了殖民地议会和私人捐赠,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1636年,马萨诸塞殖民地会议和殖民地总监温斯罗普批准拨款400英镑作为创办学院的经费;163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牧师约翰·哈佛立下遗嘱将其财产中的719英镑17先令2便士和400册图书(其全部财产的一半)捐赠给剑桥学院(后更名为哈佛学院)。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办高校在“三无”基础上恢复发展起来,并依靠“以学养学”不断壮大,成就了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史上的中国奇迹,与当时特定的教育管理政策缺位造就的发展机遇相关。第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法律文件规定民办教育的办学条件标准。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举办学校不仅需要初期投入,而且资金投入要高于一般企业,一般企业的注册资金(查相关资料)。若按照台湾地区1974年出台的《台湾私立学校法》中的要求而言,中国民办高校建设经费不能少于100万人民币,在当时的中国,不仅对于个人和非营利性机构,即使是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而言,这也是一笔巨款。在当时的中国,关于民办教育创办时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法律文件规定。民办高校在“法不禁止则可行”的理念下,利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资源,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第二,政府对民办教育疏于管理。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政策也逐渐出台,如我国在1993年出台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其中规定民办高校设置的专业数一般在三个以上;在校学生规模应达到500人以上,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规模应不少于300人。有固定、独立、相对集中的土地和校舍。校舍一般应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含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校系行政用房及其他用房五项,合计建筑面积参考指标为:文法财经类学校每生10平方米,理工农医类学校每生16平方米。占地面积应满足校舍建设用地和供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按所设专业和学生人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和适用图书。实验课及实习条件应达到各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有政策方面的规定,但由于国家整体上对民办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还忙于公立院校的恢复和建设,所以疏于对民办高校建设的管理,因此,在1993年之后,很多民办院校仍然基础条件不合格、没有相当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创办、运行,并如火如荼,传承着“以学养学”这一基础的发展模式。

(四)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全面部署。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建设,在教育产业化发展趋势下,加之投资高等教育的高额回报,使得更多的个人、集团投资高等教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模式各异、布局广泛的局面,不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压力,存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不仅要和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竞争,还要同境外的教育机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同时也要在师资领域和境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竞争。总而言之,加入WTO后,给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竞争,但更多的是发展机遇,比如,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教师招聘的全球化、办学资金融资的多元性增加等。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更大程度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给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在实际中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