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的背景

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的背景

【摘要】:所以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对于明晰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结合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复兴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规定,无疑为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获得政治合法性打破了“历史的坚冰”。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也必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复兴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是共生的,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在检验着此种模式的有效性的同时,也不断暴露着此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对于明晰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被引入教育之中,二是民营教育日益盛行。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结合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复兴和发展起来的。

(一)政治稳定背景

政局的稳定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前提和必要条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发展历经曲折,经过几次左右徘徊,特别是十年浩劫,中国的各项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几近中断。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逐渐结束了混乱状态,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政治体制,开始了依法治国的路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过两年的调整期,走上了常规的建设之路。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个规定,无疑为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获得政治合法性打破了“历史的坚冰”。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同时也刺激了一批有志之士投身民办高等教育的创办之中。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民办教育只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可以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民办高等教育也就可以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改革背景(www.chuimin.cn)

虽然不能用经济思维去管理教育,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绝离不开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随后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党的十二大以个体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等到了承认。十二大后,社会基本取得了一致的认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必须居于主导地位。巩固国有经济的地位、积极发展国有经济是经济建设的重任。但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发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层次、专业等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个人和企业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国家分配政策向居民个人倾斜,使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为购买高等教育有偿服务打下了物质基础。

(三)教育发展背景

从教育视角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和发展,既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缘故,也有现有高等教育规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原因。从教育需求看,十年浩劫,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中固有一部分通过推荐上了大学,但绝大多数错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文革”结束后,大批的青年甚至中年期望通过上大学改变他们的境遇,比如通过上大学重新获得城市户口、学习新的劳动技能等。再加上当时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高等教育供给缺口很大。从教育自身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保持很低的录取率,招生能力有限,加之政治动荡,高等教育事业系统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在恢复高考时,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根本不能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当时我国的财政状况也不能够支撑过于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这恰恰造就了民办高等教育复兴和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