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在大众化教育中的作用

民办高校在大众化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欠发达的国情,有效地缓解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压力。民办高校的大量举办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和形式大大增加,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校及教育内容的机会和权利也得到极大的增加。民办高校的举办打破了国家统一办学的格局,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具竞争性的环境。

(一)以民间资金举办高等学校缓解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压力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仍然存在。目前,我国财政性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仍然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水平。一方面,财政性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又亟待扩大,只有鼓励社会各界或公民个人积极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才能适应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欠发达的国情,有效地缓解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压力。到2014年,我国226所民办普通高校校舍面积达到4735万平方米,专职任教教师增加到8万余人,这是一笔可观的高等教育资源。按照在校生每人每年学费和住宿费1万元计,2014年通过举办民办高校吸纳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达到140亿元,有效地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相当于国家没有增加财政经费而增加了140所万人大学

(二)民办高校不仅满足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选择教育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人才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大量增加,这些巨大变化使得专业人才总量不足,而且在人才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仅仅依靠公办高校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及时抓住机遇,利用机制灵活、贴近市场的特有优势,培养出大批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证实了自身的存在价值,成为全国高校中一支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军。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承认了利益驱动机制,而且在更深的层次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也为人们的选择自由提供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人们可以从各自需要出发,或者选择民办学校的条件,或者选择就读形式,或者选择教育的特色。根据在湖南民办高校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在2984名被调查者中,72.8%的调查者所学的专业是社会急需而公办高校又不能满足的。

(三)民办高校的发展促进和体现了教育机会平等

实践证明,技术与知识这种软资源随着人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显得较强。同时,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对居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应的收入也越高。在绝大多数年龄段上,受过高等教育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收入;在所有年龄段上,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都高于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其接受者带来高于其他类型教育接受者的经济收益率,如工资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其接受者带来更多高质量的非经济效益(非货币收益或消费收益)。(www.chuimin.cn)

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2006年以前,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0%左右;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20.32万人,当年实际录取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为115.6万人,这意味着仍有214.7万人未能如愿得到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在具备了合适的教育消费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这些人群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被公办高校拒绝,这是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体现。民办高校的大量举办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和形式大大增加,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校及教育内容的机会和权利也得到极大的增加。排除这些人群是否愿意入学的意向因素以及民办高等教育所提供高等教育层次和质量的因素,民办高等教育本身所体现的个体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精神,是民办高等教育在区域个人高等教育需求满足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

(四)民办高校促进了教育竞争,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一统的办学模式,曾经为中国计划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种集中统一的办学模式,哪怕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竞争的压力,都不可避免地日益退化和僵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则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机制,是防止退化和僵化,淘汰落后的根本条件。民办高校的举办打破了国家统一办学的格局,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具竞争性的环境。民办高校在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探索,需求和效率约束特征明显,相对公办高校更具效率。许多民办高校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改革教职工人事管理制度,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校内机构,改变了人浮于事的状况。此外,不少民办高校在加快形成办学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下了很多工夫,部分民办高校开始探索并已开发了校本课程,成为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和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基地,部分民办高校已形成一些有发展潜力和较高社会声誉的办学特色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与专业。

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内部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机制,给传统的高教体制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促使公办高校不得不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办学效率,从而形成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同竞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因此,民办教育的存在促进了教育的竞争,对公办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挑战,从而促进了公办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前任总统小布什不仅在竞选中而且在当选后向国会提交的第一次立法动议《绝不让一个孩子落伍》中明确提出:“如果公立学校表现不佳,政府就应该追回投资,将追回的资金交给学生父母,作为孩子们上私立学校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