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支付了高额的学费,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更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教育和服务,真正做到“送出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上,真正的“送出去”离不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科学定位,以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
2023-11-20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私立高等教育在学校数量、学生规模、学术水平、办学经费和办学层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与定位也不相同,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私立主体型
私立主体型的特点是私立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有的招生人数比例高达70%左右)。日本、菲律宾、印度、韩国、巴西、哥伦比亚、印尼等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初期的发展主要依靠吸收私人资源,且都经历了一个自由放任的发展阶段。政府采取大力支持而不加控制的政策,助长了其发展。如日本在二战后接受了美国教育考察团的建议,承认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质”,改变了过去那种帝国大学压制私立大学发展的做法。菲律宾、印尼等国都是在公共资金无法满足公众的高等教育需求的时候,放任私立高校发展的。印度政府在超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使私立高等教育同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巴西政府不想让自己国家的公立大学像拉美国家的公立大学那样处于垄断地位,积极扩大私立大学的招生规模,至1977年,其私立高校招生比例高达67%。私立主体型国家的私立高校作为独立的社会权利主体和教育实体,在教育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私立高校的办学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估。它通常实行高度的教育分权制,崇尚多元主义教育,尊重教育的多样化。政府通常通过财政资助的手段,并在学校接受的基础上对私立高校施加影响,使其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二)私立从属型
有些国家发展教育实行国家本位,注重建立和扩张公立高等教育,私立高校只被视为国家办学的补充,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发展目标,这类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属私立从属型。在这一类型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私立高校的行政控制和干预较多,私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较大的局限性,其经营和发展需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变化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意向,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通常由国家根据自身的需要限定,或鼓励大发展,或严格限制。国家对私立高校很少有财政资助,即使有也往往带有明确的附加条件。法国私立高等教育是私立教育从属型的典型代表,法国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自拿破仑执政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政府认为国家要充分体现其对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教育委托给国家部门之外的任何社会组织。在法国,国家尽管承认私立高校的合法地位,但要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实施行政干预,私立高等教育受到国家强有力的控制。对私立高校,国家并非无条件资助,其资助的根本意图是造成私立学校对国家的依附,促使其向公立高校靠拢。此外,泰国、瑞典等国家的私立高校也属于这一类型。
(三)公私平衡型(www.chuimin.cn)
有些国家在发展教育时把国家的责任和社会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目的地通过建构国家、地方、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推进教育发展。这类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公私平衡政策,对国立、公立和私立高校均平等看待。国家承认和尊重私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强调以法律手段规范政府与私立学校的关系,避免在法律之外干涉高校办学。国家拥有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但不强加给私立高校,同时还给私立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赞助,且通常是稳定和制度化的。
这种模式多存在于“福利”国家和地区,如比利时、荷兰、中国香港地区等。公私平衡型私立高等教育起源于培养多元文化的非等级制度,要求各类大学提供相同价值的高等教育,因此私立大学的地位自创办时起与公立大学就是“平等”的。以比利时为例,早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比利时各主要城市就建有以提高不同民族教育水平为目的的私立大学,自由教会大学、自由布鲁塞尔大学分别为宗教和非宗教性私立大学的典范。早在1835年,政府就颁发了高等教育法,政府只是通过授予学位的办法来对各大学进行管理,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合格者才能获得国家统一授予的学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1960年,比利时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补贴达到高等教育总预算的44%,1971年7月27日通过的法案又明确规定,比利时的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来自政府的公共资金,政府的财政拨款按同一标准(如招生人数、学科专业类型等)发放。
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民办高校在当今及未来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存在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合理的,并且鉴于民办高校的比重太低,研究者普遍期望民办高校有适当的发展。至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关系,有“拾遗补缺说”“并重说”等,阐述其关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需求论和产权结构多元化理论。《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和第五条分别规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从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应属于私立从属型,因为无论从民办高校的规模、数量还是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助等方面看,民办高校都与公办高校有较大的差距,民办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还不是数量上增多的问题,而是观念和机制问题,国家应当为多元办学体制的形成创造政策条件和环境,民办高校则应当在提高办学质量、拓展办学类型和层次上多做考虑。在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成熟的环境下,在民办高校发展规模日益扩大、质量日益提高、管理日益规范的条件下,民办高校在未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必将日益提高。
有关民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的文章
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支付了高额的学费,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更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教育和服务,真正做到“送出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上,真正的“送出去”离不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科学定位,以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
2023-11-20
在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公立院校大规模扩招的状况下,调动民间力量和资本,积极发展民办高校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导致中国公立高等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创新不足、培养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因其灵活的机制、较少受行政权利干预,很好地避免了公立高校的弊端,容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2023-11-20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之所以可以生存下来,和它的理念追求关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这种理念追求才成就了民办高等教育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综合,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符合......
2023-11-20
(二)民办高校办学特色评价标准等级说明及内涵评价标准等级的核心是对重要评价观测点的分解,一般可分为A、B、C、D四个等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但一般只给出A、C两级。......
2023-11-20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学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专业建设。因此,以教学为主的民办高校更应将专业建设作为核心的、主体的工作。应用型专业建设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专业建设对支撑专业的应用型学科在专业教师队伍、学科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拉动作用。......
2023-11-20
但这一切要取决于“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第二次创业,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分支,其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与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区别,同时在体系内部也存在水平、类型的区分,因此,作为民办高校的一部分,“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的必经之路。......
2023-11-20
王义遒在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高校的恰当定位取决于办学目标,需调整对高校的政策导向,需要消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最终由市场来评判。本部分内容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对定位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类研究,拓展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二)关于民办高校的特色及其评价研究在实践经验的总结方面,以下几篇论文比较具有代表性。......
2023-11-20
1997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这部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治教、依法管理和依法办学的阶段,为今后国家制定民办教育法奠定了基础。2011年1月,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行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