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选择

民办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选择

【摘要】:民办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选择应依据学校能够满足个性化的条件积累,我们认为目前以学年学分制模式为宜,并应追求教学条件约束下的学分制最优结构。以下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民办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民办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选择应依据学校能够满足个性化的条件积累,我们认为目前以学年学分制模式为宜,并应追求教学条件约束下的学分制最优结构。以下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民办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一)学分制的实质是要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

但是,民办高校的课程和教师等资源与学分制的推行存在一定的排他性,无疑对学分制的推进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推行“主辅修制”来扩充学生的选择空间

可在现有科类及课程的条件下通过推行“主辅修制”来扩充学生的选择空间。在提高主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量开设辅修专业,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选择课程和选择专业的需要。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辅修的方式获取“一主一辅”两个证书甚至两个学位,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有条件地转专业来弥补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的需求

现有的招生政策仍然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志愿来确定专业,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但如果任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现有的办学条件还远远不够。通过学生自由报名和考核选拔,在学校允许的条件下转专业,既可以照顾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解决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3.通过开发网络课程来缓解资源不足的压力

一方面,网络课程可以增加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教室资源和时间段不足的矛盾。开发网络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可以是实时教学,即教师、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教师预先将教学内容及要求存放在服务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利用网络教学,教师上网辅导的时间以及学生上网学习的人数不受限制,可以解决因学生选择某些热门课程或优秀教师而造成教室容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对教室以及实验室资源的依赖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突出,可以有效地缓解教室及实验室等资源紧张的局面。

4.通过民办高校市场机制的优势扩大学生选择教师的范围

学分制改革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分制改革要落到实处,首先要保证能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目前影响民办高校选修课开设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要将学分制改革真正推向深入,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专聘结合的方式挖掘师资资源,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以适应“生选师”的需要。要不断强化专兼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分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能在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的科研中有所建树,能开出高水平的选修课;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以学生为本,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教书育人

(二)面对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实际,应采取多种形式,营造有利于学分制的内部环境

1.通过实行适当的警示机制以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和放任自流(www.chuimin.cn)

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考虑,学分制为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但却出现了少数学生盲目选择或放任自流的情况。如果听任学生在6年或8年内选择,个别学生会出现6年或8年后仍然不能毕业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是耽误学生。因此,在民办高校的学籍管理中,增加转专科、试读及中期淘汰是很有必要的。

2.通过调整管理方式来加强学生管理

学分制比较重视学生取得的学分和毕业资格,但却由于自由选课淡化了学年制的班级管理,放松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发展目标也不够明确,在平常的学习中往往对自己要求不够,这样就容易被中途淘汰。因此,在重视目标管理的同时,还不能完全放松对学生的过程管理。

3.加强“宿区”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以选课制为核心内容的学分制、主辅修制等弹性学制的推行和后勤社会化的逐步实现,高校传统的班级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适时调整,重新定位,赋予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育人区域即“宿区”以更深的内涵,重视并积极发挥“宿区”功能,着力加强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高校“宿区”建设,对于高校积极落实育人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宿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亚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区域文化,是大学生“宿区”内以价值为核心、并以承载这一价值体系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区”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丰富多彩的“宿区”文化对于大学生改善知识结构、开发潜能和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加速大学生在生活目标、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职业角色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教学积累少,宜采取的措施

1.通过成立选课指导小组和制定“学习计划套餐”来弥补导师制的不足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顾问与督促作用,建立必要的导师制,对学生的课程与专业选择、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等做出指导。针对民办高校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况,制定数套适合不同学生群体需要的学习计划,即制定数套“学习计划套餐”,供学生选课参考,可以较好地弥补导师制的不足。

2.通过增加免修、免听和补考来减少时间冲突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经任课教师检查读书笔记等自学材料并同意后,可以申请免修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尚未修读的部分专业课程,直接参加课程的期末考试。上课时间局部冲突的课程,学生向院系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以免听冲突部分的课堂教学。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学生不及格的课程要重修,而学生在重修时往往会与其他必修课的开课时间冲突。因此,从缓解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和节约教学资源的角度考虑,有的课程学生修读一遍后不一定非要重修。因此,除正常的期末考试外,每门课程允许增加一次补考机会,以完善条件约束下的重修安排。

3.建立学校、社会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在当前的人才市场,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些能力证书越来越重视,许多大学生也热衷于社会上的各类考证。为此,学校应做好引导和规范,并且要做好学校、学生与社会考试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如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社会培训机构考试成绩的认可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学校要做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来扩充教学资源以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