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改革:学分制与课程结构

民办高校改革:学分制与课程结构

【摘要】:学分制的核心是实行选课制,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程是推行学分制的有力保证。同时,可以尽可能多地开设校级公共选修课,也可将部分公共必修课纳入选修课的管理模式中,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提高选修课的质量。

学分制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民办高校必须构建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根据内部的专业定位,在通识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等方面做出选择,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体现“复合型”,使学生拥有较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体现“应用性”,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方面体现“全面性”,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学分制的核心是实行选课制,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程是推行学分制的有力保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平台”与“专业基础平台”来构筑宽口径的知识平台,以增强大学生宽广的适应能力,这一点与公办高校比较相近;但是,民办高校由于教师资源与课程资源相对不足,可以在高年级中开设针对性强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使学生拥有专业方向模块选择和专业课选修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可以尽可能多地开设校级公共选修课,也可将部分公共必修课纳入选修课的管理模式中,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明晰各专业教学环节“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并以突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加强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中核心课程的建设,并且要注意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结构关系,使得分流与选择专业方向后学生的知识学习仍具有紧密的连贯性与逻辑性,克服学分制可能带来的知识学习松散性等问题,构建起符合民办高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