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学分制的环境分析及改革发展研究

民办高校学分制的环境分析及改革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部分省、市的民办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学分制,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制度安排,各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办法不统一,即使是同层次学校也不能很好地实现校际学分的互通。虽然民办本科院校面对着上述挑战,但是民办高校实行学分制也有着自身的特殊优势。因此,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机制优势来实施学分制。

(一)外部环境对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影响

1.缺乏规范的学分制的制度安排

早在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这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又一次指明了方向。各部委所属高校和省属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从而使得学分制这一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近年来,部分省、市的民办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学分制,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制度安排,各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办法不统一,即使是同层次学校也不能很好地实现校际学分的互通。

2.社会对民办高校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

为社会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民办高校的基本定位。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这预示着民办教育正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但社会上不少人对它的地位、作用、特点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民办的社会认同度比较低,社会信誉没有很好地确立起来。即便是在教育界内部,不少人对此类教育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诸如培养目标、模式、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不足。

3.现有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实施学分制的要求

从政府与学校主管部门角度看,缺乏对民办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发展战略尚欠明确。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民办高校的扩大招生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忽视了民办高校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承受能力,即使按照学年制的管理模式,现有招生规模也已经远远超出了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因此,许多民办高校现有教育资源还无法很好地满足学分制的要求。

4.民办高校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与学分制存在矛盾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考核评价,基本上是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和安排的,从入学、管理到就业的制度安排,仍然没有摆脱学年制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是制约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内部因素对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影响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办学方向有待明确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普通本科院校“雷同”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本科学校举办的民办层次教育,把学术性教育培养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到民办教育中来;独立举办民办教育的院校也普遍存在着“本科压缩型”的痕迹,在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上存在着“就高不就低”的心理,没有真正以人才市场需求作为定位的坐标。(www.chuimin.cn)

2.专业及课程设置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空白

一些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仍然延续或套用原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体系,特别是隶属“三改一补”办学模式的民办高校,至今没有进行充分的改组,专业结构布局没有依据科学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调整。受专业设置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基本还是延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业务技能训练放在专业课学习之后的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这种按科类组合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适合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但不适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与民办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不适宜应用型目标模式下的学分制教学规律。

3.其他问题

如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差;学生规模超常增长,师资及其他人力资源超负荷运转;学生实习环节限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实践作用;办学主体多元化,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高就业率难以保证,潜伏着生存危机,如此等等都直接影响了学分制的建设和实施效果。

虽然我国的公办高校中推行学分制的改革已经有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却是新的改革,并且由于民办高等学校自身的许多特点,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困难,这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是一个挑战。

第一,民办高校恢复发展的历史短,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门类往往短视性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选择建设,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门类相对单一的格局,导致基于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直接影响到满足学生知识自由选择的需求。

第二,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教师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且外聘教师较多,一般具有游动性大、不稳定的特点。从市场机制来分析,这是民办高等学校灵活适应市场、降低办学成本的重要方面,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市场机制选择与学分制的要求相矛盾,学分制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及其结构合理性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学科门类相对单一以及师资方面的这种状况对于课程资源建设带来直接的影响,导致自身的课程资源相对不足,这与学分制所需求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相矛盾,民办高校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学分制。

第四,从目前国家招生制度安排的情况来看,民办高校的招生批次均处于后面,形成了民办高校所特有的生源特征:基础相对较差且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学生约束力差,往往会利用选课制所给予的一定自由度,就易避难,直接将学分作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凑学分的现象严重。与公办学校相比,这种现象的涉及面更广。

第五,民办高校还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如办学历史短、办学硬件条件不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学生主体的学历层次多、教学及管理积累少等,这些因素同样会给民办高校推行学分制带来挑战。

虽然民办本科院校面对着上述挑战,但是民办高校实行学分制也有着自身的特殊优势。民办高校是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民办高校的市场化特征具有面向市场培养人才、按照市场运行管理的特点,表现为办学机制灵活,自主招生、专业和课程建设面向市场适应,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学制的灵活性等,这些与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机制优势来实施学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