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学分制缺陷的成因及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民办高校学分制缺陷的成因及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学分制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资源、学生素质和教学管理队伍等因素,是制约现行学分制的几个重要因素。(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原因学分制可以使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让学生更专业化、个性化、兴趣化。我国民办高校现行学分制存在的缺陷,无疑是其背后教育价值观、管理观、学生观的反映。

我国民办高校学分制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资源、学生素质和教学管理队伍等因素,是制约现行学分制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教学资源不足是导致现行民办高校学分制缺失的物质基础

历史的视角看,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拾遗补缺”“必要组成部分”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的定位变化,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政策。2003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也是历史性的起点,对民办高校的规范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发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促法》中的法律条文进一步具体化成具有一定操作层面的规定,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这使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步入了相对健全的法制化阶段。

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毕竟只有二三十年时间,并且一直到1998年伴随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才使得民办高校在规模和层次上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于办学历史短,积累少,其办学条件与学分制的需求尚有差距。

民办高校教学资源不足集中体现在专职师资队伍不足、学科科类结构单一、课程总量不够丰富等方面。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教师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且外聘教师较多,一般具有游动性大、不稳定的特点。从市场机制来分析,这是民办高等学校灵活适应市场、降低办学成本的重要方面,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市场机制选择与学分制的要求相矛盾,因为学分制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及其结构合理性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学科门类相对单一以及师资方面的这种状况对于课程资源建设带来直接的影响,导致自身的课程资源相对不足,这与学分制所需求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相矛盾,民办高校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学分制。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以及学分制的推进,教学资源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室、实验室、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学分制可以使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让学生更专业化、个性化、兴趣化。一方面,保证基础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给予选课的自由。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学习自觉性越强,可在无行政班级的情况下,无他人“管制”“干涉”下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在计划内圆满完成个人的学业。

然而,从目前我国招生制度的安排来看,民办高校的招生批次均处于后面,形成了民办高校所特有的生源特征:基础相对较差且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学生约束力弱,往往会利用选课制所给予的一定自由度,就易避难,直接将学分作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凑学分的现象严重。与公办学校相比,这种现象的涉及面更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制度的推进。

(三)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学分制的推进进程(www.chuimin.cn)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定的教学与管理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对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抽象规定。我国民办高校现行学分制存在的缺陷,无疑是其背后教育价值观、管理观、学生观的反映。

1.教育价值观

人们的教育价值观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社会本位”(或“功利、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另一类是“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必须首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忽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我国现行教育价值观的主流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价值观,其显著特点是固定化的学制、至高无上的教科书、“师道尊严”的班级授课制。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学校(教室)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它反映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就是不重视学习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2.师生观

与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相联系,学生与管理者之间是不平等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是不平等的。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对学生来说,教师是最主要的管理者、教育者;教师被看成是“园丁”和“灵魂的工程师”,学生被看成是教育的“产品”和“知识的容器”;判断“好学生”的标准是“乖”“听话”“不反驳师长”等等。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不需要学习自由,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权。

3.教育管理观

现行的大学教学管理观是一种“科学管理”观(也称“客体管理”观),这种管理观把管理者和学生(乃至教师)单纯地看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把学生当作能动的管理对象;学生被排斥于教学管理过程之外。科学管理观反映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就是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功能,忽视教学和学习的自由。在学校管理者看来,没有严厉的规章约束,学生就不会“好好学习”;在管理者看来,他们只有“管理”的职责,没有“服务”的义务。

此外,民办高校还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如办学历史短、学生主体的学历层次多、教学及管理积累少等等,都一定程度地制约着学分制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