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分制的内涵与特点及民办高校改革研究

学分制的内涵与特点及民办高校改革研究

【摘要】:学分制是由选科制发展而来的。于是,一种管理和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新方法—学分制应运而生了。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所以,配合学分制要设立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分制顺应了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视了培养对象的差异性,相比于学年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学分制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在实行初期,暴露出不少问题。

学分制(credit system)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师教学工作量安排的依据。

学分制是由选科制发展而来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教育家、化学家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他主张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应用到教育上来,提出“智能上适应者生存”“优胜劣汰”。为适应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和“教育自由化”的口号。他主张废弃封建贵族式的传统教育制度,学校按专业分院、系,学生有根据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的自由,倡导学生间的公开竞争,从而建立了美国式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美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选科制在美国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扫清了道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新旧两种教育思想矛盾逐渐尖锐的时候,美国各大学相继建立了工科和理科院系,增设了工科和应用学科以及理科方面的课程,文科和社会科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高校原有学科的日趋完善和众多新型学科的产生为学生选科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在课程建设方面为选科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当时哈佛大学的全部课程均为选修课程。二是美国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对各州的高等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体现出浓厚的地方办学特色,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取代了全国千篇一律和“一刀切”的现象,客观上也促进了选科制的产生。艾略特在哈佛大学首先改革了传统的学年制,实行了选科制,并允许学生自由选科。在全国高等教育百花齐放的情况下,各州教育委员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学生取得学位应该完成的课程学习量。于是,一种管理和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新方法—学分制应运而生了。约在1900年,哈佛大学在选科基础上正式试行学分制,以后美国其他大学都相继采用,并很快推行到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

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有以下特点:

(一)学习时限的灵活性

它参考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滞后一定时间毕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能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这是它的精髓。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

(三)课程考查的变通性。对于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修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才能。

(四)培养过程的指导性(www.chuimin.cn)

学分制为学生独立自由地安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由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独立设计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目标、模式比较模糊,对实现目标的学习方案也难以进行优化选择。所以,配合学分制要设立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最早实行学分制的哈佛大学就先后经历了自由选修、限制选修和“全面发展的要素结构制”等几个阶段。“专业领域”要求学习的课程、学习期限及每学期应修读的课程门数均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通过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体现出来。

学分制顺应了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视了培养对象的差异性,相比于学年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实施学分制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

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就业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2.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

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选修一些课程,以便突出自己的专长,深化和提升学习层次;基础欠佳的学生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业计划,明确努力的方向。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通过选课制、选教制的实施,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选修课开设多少与经费挂钩等方式,激发二级院(系)的办学热情,提高办学效益。

但是,学分制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在实行初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由于过分强调自主和兴趣,容易导致学生重量不重质。学生为追求毕业所必须取得的最低学分而盲目选课,难免出现知识零碎和结构不完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