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革与发展:民办高校的改革途径

改革与发展:民办高校的改革途径

【摘要】: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内部灵活弹性机制进行改革课程来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地方性、校本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开发,这是民办高校发挥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民办高校须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来补充显性课程的不足,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思想文化性又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一)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多元目标

在与高等教育的竞争中,民办高校仍处于不利的地位,适应市场竞争、适应大众化的发展要求民办高校调整培养目标,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最终落实到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内部灵活弹性机制进行改革课程来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须兼顾学生的就业问题,课程体系必须包含一些职业性课程,满足学生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的要求。另外,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还要接受社会、政府、市场等维度的影响,同时保持民办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一面,适应人性发展的需求,建设人文课程。

(二)通专课程结合,加强课程开发

从上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专业教育的极端会走向功利主义,通识教育的极端会走向过于高雅的教育。所以,课程建设必须是通专课程兼具,这实际上是所有大学的共识。但是,民办高校应该顺应现成的专业教育现状,必须在专业教育巩固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另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地方性、校本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开发,这是民办高校发挥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网络课程资源补充(www.chuimin.cn)

由于民办高校的课程资源受到现成师资力量较少的制约,导致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的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发展为我们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我们可以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来补充课程数量、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网络课程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以及共享面广等诸多优势,它是民办高校扩充课程资源,平衡课程体系结构的重要方式。

(四)加强学术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

大多民办高校定位于教学型大学,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在学术研究方面很薄弱。从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三大基本职能上来看,缺乏科研的大学是肤浅的。这种状况也可以从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学科知识课程少,学术课程少。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本与源的辩证关系,这里不想分析,但是重视科研,创造学术氛围,树立大学批判精神在课程改革层面上要求加强学术性课程的建设,如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等。这些课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这不能成为民办高校回避这些课程的理由,民办高校中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课程必须有这些学术性课程来支撑。同时,民办高校须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来补充显性课程的不足,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思想文化性又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