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依据: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依据: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标准,遵循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原则。(二)特色性原则200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介绍中所列业务培养要求、主要课程等条目均为各专业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使专业办出特色。”民办高校课程体系之构建即是在“规范性原则”基础上构建其适应自身要求的特色,反映其应用型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征。

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教育也要适应人本的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在民办高校课程建设中尤其值得注意。课程体系内容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社会、市场以及个人的需求,目标应该体现多样化的特征,人文课程、学术性课程、职业类课程、技术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等都应该有合理的比例,内容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教育目标要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一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实际上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既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民办高等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一个首要问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晚、力量相对薄弱以及发展过程中趋于实利性的现实,决定了大多以培养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就业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型人才与高级研究人才之间的比例应该是4:1或者5:1,而当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走应用型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民办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和走向强大的正确选择。

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基本的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可能会得到增强,有的民办高校可能会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但是总体而言,民办高校仍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来正确定位。笔者以为,外部强大的实用性渗透必须要有内在的大学自主发展理念下的人本文化去平衡,在课程建设中要融入科学客观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价值与精神素质的培养,这是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必须明确和坚持的重要思想。

民办高校的教学方式受制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状况,其课程体系需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指导形式也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要求与条件要考虑到民办高校的特色,不仅应提出教学所必须做到的要求,还要考虑该课程设置在实施中其教学管理、教学设备(施)、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可行性因素。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有两条原则:(www.chuimin.cn)

(一)规范性原则

所谓规范性,即统一性。就是遵循200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本科专业所提出的关于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等方面的原则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标准,遵循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原则。

(二)特色性原则

200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介绍中所列业务培养要求、主要课程等条目均为各专业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使专业办出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性原则既是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体现,也是各类高校的生命力所在。民办高校课程体系之构建即是在“规范性原则”基础上构建其适应自身要求的特色,反映其应用型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