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改革模式研究:实证成果

民办高校改革模式研究:实证成果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高等教育走向竞争与繁荣的生力军。从民办高校目前所担任的角色来看,主要的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能。因此,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其承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培养任务。首先,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总之,民办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以各种课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民办高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必然要寻找自己的出路。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这是高等教育改革永恒的话题,也引导着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基于不同的知识价值观,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论。从历史的纬度分析,这些知识价值观有基于政治主义、社会职业与经济、科学技术、人文主义以及文化主义等等,于是就形成了课程的政治价值论、社会本位价值论、科学主义论、人文(人本)主义价值论以及文化主义价值论等。但是,各种课程价值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交替或者同时成为课程理论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与社会现实所赋予的价值追求。

我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第一阶段是对大学课程政治价值的赋予和膜拜;第二阶段是对大学课程经济价值的认可与追求;第三阶段是对大学课程文化价值的思考与关注;第四阶段是对大学课程人性价值的呼吁和倡导。除非常时期之外,总体而言,我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大致相适应的。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本身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大众化时代。

精英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存在因学生就业产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压力,学校对专业和课程的设计没有外力的驱动。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已经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标准、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因此,课程体系也要随之进行重构

第一,课程价值目标既要适应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符合市场导向,同时也要保持高等教育的人文主义功能,做到科技实利主义与人文精神共存。

第二,课程体系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多样化的特征,课程内容、结构多样化,适应多种需求,在结构上具有弹性,内容上具有包容性,不能一概排斥功利性的课程内容,也不能一概守护大学传统主义的圣地,要求课程体系走向开放。

第三,课程体系中要融入文化性的内容,这种文化性的内容实则与通识性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须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上来,最终才能避免将大众化简单地视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历史重现。(www.chuimin.cn)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高等教育走向竞争与繁荣的生力军。从民办高校目前所担任的角色来看,主要的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能。因此,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其承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培养任务。

首先,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市场是趋利的,这是市场价值的一个基本点,课程价值主要是适应实利主义的价值追求。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发展,从课程专业的设置、收费制度的选择、内部管理改革的效率目标等等都受自我生存发展的外驱力推动。从课程体系的目标追求分析,就是用实用的知识去培养实用的人才。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拿得起工作,是否录用主要是看学生的能力。而政府也希望民办高校更多地培养实用型人才,将民办高等教育基本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层面上。因此,目前民办高校专业体系下的课程结构必定会包含着实用、实惠的内容,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

其次,课程体系必须符合大学的精神,注重人文和通识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必须从精英主义的圣坛上走下来。实利主义的价值观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促进大众化进程,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做出这种调适是必要的—满足学生与家长的职业追求需要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但是,民办高等学校的这种调适具有阶段性,长期实施这种实利性的课程体系,将丧失大学的基本精神,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危险的,甚至是缺乏人性的。因此,从长远来定位,课程的价值仍必须回归到人本的位置上来。

第三,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适应生源的基本特征。相对来说,民办高校的生源文化素质较低,传统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与学术性的课程体系必然会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负荷,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学校不仅需要转换教学模式,而且还需要转换内容与知识体系,最后落实到课程的层面上来。某著名大学独立学院的教授反映说,在本部上课只需要一句话学生可以明白的内容,在这里讲三句学生还不一定能够听懂,这涉及课程性质、教学模式、内容体系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这也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课程体系的转换显得十分必要。

总之,民办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以各种课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宏观层面上,民办高校要适应国家与社会对于人的培养目标的追求,探悉其中所蕴涵的价值,确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价值追求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注重人发展的本身的价值追求,所构建的知识与课程体系必须与此相适应。最后,民办高校有着自身发展的特征,实际上,由于政策供给、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自身的定位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差异,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与公办高校也应有所不同。民办高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必然要寻找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