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改革发展路径研究结果

民办高校改革发展路径研究结果

【摘要】:特色专业是民办高校的标志性专业,是提高知名度和体现民办高校生存价值的重要载体。加强对新办专业的评估验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科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要严格对照《新专业建设基本要求》的标准,保证每个新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达标。

(一)注重调整专业结构

1.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

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传统产业的全面改造升级,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学科专业,应赋予其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一是合并专业服务方向相近的专业;二是对传统专业采取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办法。改造办学基础好,但社会需求量明显减少的传统或长线专业,通过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适应性,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和办学活力;三是对办学条件差、专业面过窄、培养方向不明确、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通过撤(撤销)、停(暂停招生)、缩(减少招生数量或隔年招生)、并(合并)、转(转向)等不同措施予以调整、改造和更新。

2.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有计划、有重点地分级、分批重点建设、扶植一批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和特色明显的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主要包括: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有明显优势的专业、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适应当前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能够成为学校新优势的专业。

3.扶持特色专业的建设

特色专业是指在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民办高校的标志性专业,是提高知名度和体现民办高校生存价值的重要载体。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对学校的每个专业都建成品牌特定专业是不现实的,应采取非均衡发展的策略,选择一些办学历史较长,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重点扶植,使之成为优势和特色专业。

(二)加强专业内涵的建设

在专业的调整和设置的同时,应加强专业内涵的建设。民办高校应根据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打造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水平的“名牌专业”。

1.专业建设须涵盖的基本要素

专业建设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名称、研究方向、内涵、特色、优势、省内外地位;学术队伍、学术带头人、方向负责人、梯队、层次、水平;教学、教改、人才培养层次、水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文字、声像)等;科研设计(开发)、项目、经费、获奖、专利、论著、国内外学术交流;实验室、工作室、设计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管理、规章制度、文档等。

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从高等教育的整体着手,有组织、全方位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确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要求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在课程改革方向上,应把握“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原则,提倡课程设置厚基础、综合化,力求课程整体结构优化,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拓展。在课程内容上,大胆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突出重点、难点,增加入文素质教育及实践技能课的分量;在课程设置上,多开设个性化课程,即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特点或能力状况有利于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www.chuimin.cn)

3.实现教育过程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化

对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突破学校与课堂的时空限制,促进教学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及教学方式的个性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益。此外,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通过课堂的教学,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实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辅助作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等。

(三)完善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

专业建设不仅要求有序化,更需要科学化,涉及不同的方面或层面,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长改常新,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

1.确定管理目标

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学位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图书资料建设学术交流等大学管理的各个层次,而高校中各个有关部门和环节又是相对独立的。因此,专业建设中的协调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学科专业建设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对学科专业建设应实行目标管理模式。

加强专业管理制度建设,制订各项细则,使管理制度在目标管理中层层落实,从而实现专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实行立项管理和项目负责制,滚动建设。为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鼓励发展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专业建设要实行立项管理和项目负责制,竞争滚动发展。立项程序分为申报、评审和批准立项三个步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按公开组织、公正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评审经学校批准后通过,再由主管部门与专业所在院(系)订立项目评选目标协议。

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加强对新办专业的评估验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科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要严格对照《新专业建设基本要求》的标准,保证每个新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达标。评估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等六大方面。

2.培育学科的生长点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术机构决策机制是一种从属性决策与个人决策相结合的机制,即学术机构的决策从属于学校行政决策,即使是在学术机构内部,也主要由各院(系、所)负责人决策。这种脱离了学术权力的内在支配而成为纯粹的行政意志,其决策的正确性不仅令人怀疑,而且难以得到支持和贯彻。因此,正常和健康的学科专业生长机制,应是集权与分权、集中与民主相结合的学术决策机制。应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评议、监督和指导作用,学校新专业的建设规划、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等重要事项应提交学术机构审定,各级行政部门在专业设置和调整宏观决策过程中,听取和尽可能采纳学术机构的意见。

在专业管理中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有助于专业的自我发展。激励—竞争机制是一系列旨在从根本上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奖优罚劣的制度安排,在专业建设中更好地贯彻“奖优、促差、汰劣”的原则,不断地推动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优化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