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改革新动向:科类结构变革研究

民办高校改革新动向:科类结构变革研究

【摘要】:事实说明,适当发展工科类教育,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再次,民办高校竞争实力的增强,具备了逐步发展工科教育的条件。民办高校要面向市场需求,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来调整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它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一)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看专业发展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渗透,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与升级,社会发展中行业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工业技术产业的复苏与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发展加快,国外许多制造业迁移到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较大的份额,一些地区纷纷加大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力度,如杭州、苏州、南京等。制造业的复苏和兴起,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大量需求。

其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对工科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与升级,如传统产业中的机械行业、材料行业、能源交通行业等不仅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且对与生产相关的信息、工程管理等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需求。据中国教育网报道,未来的十大热门行业分别为: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现代医药类、汽车类、物流类、新材料类、环境能源类、管理类、法律类与营销类。其中工科类相关专业占了60%左右,这预示着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预示着行业经济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再次,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几年来的发展,一些文科专业重复设置和人才过多培养,许多文科毕业生需求基本饱和,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曾专门下文限制部分专业招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文科专业;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布的限制设置招生的专业主要也是文科专业。与此同时,一些应用类工科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业市场需求旺盛。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但是,就业市场信息对于民办高校生存发展及其学生就业是一个更为直接的信号。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在广东,工科毕业生持续紧俏,就业率高居各专业类别榜首,保持就业优势。其中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有:计算机、通讯、电子、广告、土建、自动化、机械、机电、环境工程、国际贸易、金融企业管理等。

(二)从民办高校内部看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发展工科专业的必要性

首先,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识教育、文理渗透、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从专业设置的定位来看,民办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科专业之间需要交叉渗透。例如,现在的贸易类专业不仅要传授贸易理论知识与技巧,而且要使学生了解贸易产品的行业知识,如加工业、制造业、机械材料业等等。因此,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适应外部社会经济与市场的需求,也需要专业科类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科类结构。事实说明,适当发展工科类教育,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其次,民办高校要发展规模,也必须发展工科专业。规模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效益。近年来民办高校规模发展较快,2000年全国民办高校校均在校生仅1000多人,2003年已经发展到校均在校生4682人。规模的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支撑,向工科发展,可以拓宽专业的设置思路,从而拓宽整个学校的发展思路。

再次,民办高校竞争实力的增强,具备了逐步发展工科教育的条件。民办高校办学初期,办学经费困难,条件相对较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影响,部分起步较早的民办高校较好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续发展的民办高校则通过资本运作甚至负债经营的方式办学,加快办学硬件建设,实验设备的投入也大幅增加。同时从9所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快,已经克服了以往完全依靠外聘教师的状况,专职教师的比例逐年上升,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管理的需要。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为稳定开展工科教育提供了保证。(www.chuimin.cn)

(三)民办高校发展工科教育的对策

第一,加大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民办高校要面向市场需求,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来调整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它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然而,在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用管理公办高校的传统模式来要求民办高校,致使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自主权方面受到限制。因此,有关部门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民办高校发展工科教育的重大意义,给予民办高校在工科专业设置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弹性灵活的市场机制

第二,准确的目标与定位。我国的民办高校以面向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适应市场人才需求为主要目标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因此,发展工科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区域经济资源的布局与类型,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以确保学科专业的生命周期。各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区域环境、发展道路等各不相同,其不同的定位、学校类型与层次也决定了发展工科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总体上看,民办高校要将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工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拓展,形成“以学校定位为中心、区域经济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现有工科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工科教育发展原则,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工科教育发展道路,建设具有特色的工科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谋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加大工科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发展工科教育往往需要实验室、实验教学设备与仪器等的大量资金投入,并且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从经济学“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短期内收益率不高。但是,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要看到民办高等教育不平衡的科类结构现状,看到工科教育在民办高等教育中的潜力,积极采取多种投入方式(如银行借贷、资本运作等),扶持有前景的、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发展,改变民办高校薄弱的工科教育现状。

第四,根据工科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现状,民办高校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根据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建设需求,积极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二是加强本校工科类专业教师的培养与进修;三是聘请其他大学、企业的专家、教授对学校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四是外聘一些工科类学科专业教师到校任教,加强教学力量。从师资管理角度上,学校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竞争激励机制对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有倾斜,在薪酬、职称、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评审等方面要有自由宽松的竞争环境,对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有成果的个人与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转变管理观念,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发挥民办高校弹性灵活的内部管理体制,转变部门职能,推进并理顺二级管理关系,扩大二级学院(系)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限,以利于工科类学科专业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有关学院(系)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以“产学研”为纽带,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加强横向的科研项目、产品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业与发展、服务项目等方面的合作,以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推进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该平衡内部人文社科与工科教育的科类结构,发挥体制优势,克服资金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障碍,转变管理观念,加强制度创新,实施相应的组织变革,积极发展工科教育,为民办高校进一步做强做大拓展更宽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