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标准,遵循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原则。(二)特色性原则200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介绍中所列业务培养要求、主要课程等条目均为各专业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使专业办出特色。”民办高校课程体系之构建即是在“规范性原则”基础上构建其适应自身要求的特色,反映其应用型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征。......
2023-11-20
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就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专业,它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记,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于1998年进行了第四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对原来的专业目录做了较大的调整,共设11大学科门类,71个专业种类,249种专业。第四次专业目录的修订,较好地体现了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原则,门类和专业的划分比较科学、合理,专业名称比较规范。
我国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其专业设置的审批主要在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因此,各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学校实际,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优势,在不断调整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及时设置一些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泉州师范学院万建明副教授抽样调查了20所民办专科院校,对其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
一方面,除了哲学、历史学、农科类专业、工科和医科类的专业极少外,其他科类的专业都有所设置;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特别倾向于设置一些社会热门专业,如外语类专业、财经类专业、信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以及法律专业在民办高校最为“走红”。我国本科层次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公办本科高校一样,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本科专业设置的审批权集中在教育部,各高校只能在专业方向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做适当的调整。申报本科新专业,必须由教育厅审批报教育部备案。可见国家对本科专业的设置处于较严格的监控中,专业设置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民办高校的本科新专业的开发。
进一步分析我国9所最早的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可知,9所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没有哲学、历史学、农学和医学专业,教育学、理学和法学类专业较少,而经济学类专业有11个,文学、工学和管理学类专业超过20个,文学类专业最多,有34个。与民办高校专科专业设置的情况一样,民办本科高校也倾向于设置一些社会热门专业,如文学类的外语、工学类的信息与计算机、管理学类的财会等专业。
从上面的统计看,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科类结构具有明显的一些特征:
(一)实用性专业占优势,纯学科性专业较少
自主就业的实施,使就业前景好或就业后薪酬较高的专业受到学生与家长的青睐。许多民办高校为了招生,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家长的这一需求。从市场角度分析,这也是市场规则作用的结果。在发展初期,诸如涉外语言、财经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和房地产营销等专业备受欢迎,几乎每个民办高校都设置了上述相关专业,而一些纯理学或当时相对受到冷落的工学等专业则少人问津。这一情况满足了社会需求,但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公办、民办高校一哄而上,导致了大量热门专业的重复设置,使某些专业的人才短时间内供给过剩,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www.chuimin.cn)
(二)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专业科类结构主要以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应用性专业为主,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按照理工科与人文社科两大类专业划分的标准,笔者对我国9所最早的民办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结构状况进行了统计。这9所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本科专业均是各民办高校专业中办学历史较早、力量较强、经教育部审批备案可招收本科学生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办高校科类结构的现状。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这些学校本科专业共有106个,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有77个,占到72.64%,工科类专业共有29个,占到27.36%。其中浙江树人大学的工科类专业比例最高,为50%;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是一所语言性的单科性学院,从其校名可以判断其专业建设的定位,它没有设置工科类专业。然而,各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比例却比较高,一般都在60%~80%之间(不包括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比例最高,达到85.71%。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最早一批民办高校办学初期学科专业结构的状况,也反映了我国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中还未改变人文社科类专业占绝对优势的不平衡状况。
另外,根据对我国抽样的20所民办大学专业设置的统计看,排在前20位的专业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的专业占了14个,工科类专业占了5个,医学类专业占了1个,其比例分别为70%、25%和5%。其中排在最前面的5个专业均为人文、社科和经管类专业,分别为财会、英语、工艺美术、法律以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后面的数字为设有该专业的民办高校数。
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科类结构不平衡,人文社科类专业偏多,理工类专业较少;第二,发展“短、平、快”的热门学科专业,有利于民办高校本身降低办学成本与持续发展;第三,由于各校均发展热门专业,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比较严重。
虽然受制于现实,但是最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的科类结构较前几年得到了拓展和丰富,一些高校瞄准市场,建设新的学科专业,部分民办高校的综合性建设取得成效,理工科类与基础性的学科、专业逐步增多。根据对一些早期发展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浙江树人大学、黄河科技学院、三江学院和东方学院等,一方面,专业设置更趋地方化、应用化,另一方面,开始较大幅度地发展工科教育,这几所民办高校的工科专业比例已经达到了一半左右。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市场需要设置相应的应用性专业,向天地广阔、需求量大、实用性强的工科拓展。
有关民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的文章
民办本科院校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标准,遵循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原则。(二)特色性原则200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介绍中所列业务培养要求、主要课程等条目均为各专业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使专业办出特色。”民办高校课程体系之构建即是在“规范性原则”基础上构建其适应自身要求的特色,反映其应用型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征。......
2023-11-20
在法国,国家尽管承认私立高校的合法地位,但要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实施行政干预,私立高等教育受到国家强有力的控制。在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成熟的环境下,在民办高校发展规模日益扩大、质量日益提高、管理日益规范的条件下,民办高校在未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必将日益提高。......
2023-11-20
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支付了高额的学费,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更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教育和服务,真正做到“送出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上,真正的“送出去”离不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科学定位,以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
2023-11-20
在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公立院校大规模扩招的状况下,调动民间力量和资本,积极发展民办高校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导致中国公立高等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创新不足、培养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因其灵活的机制、较少受行政权利干预,很好地避免了公立高校的弊端,容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2023-11-20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之所以可以生存下来,和它的理念追求关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这种理念追求才成就了民办高等教育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综合,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符合......
2023-11-20
(二)民办高校办学特色评价标准等级说明及内涵评价标准等级的核心是对重要评价观测点的分解,一般可分为A、B、C、D四个等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但一般只给出A、C两级。......
2023-11-20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学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专业建设。因此,以教学为主的民办高校更应将专业建设作为核心的、主体的工作。应用型专业建设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专业建设对支撑专业的应用型学科在专业教师队伍、学科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拉动作用。......
2023-11-20
但这一切要取决于“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第二次创业,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分支,其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与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区别,同时在体系内部也存在水平、类型的区分,因此,作为民办高校的一部分,“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的必经之路。......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