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雷宁波的老外滩位于江北岸甬江畔,距三江口咫尺之遥,是中国最古老的外滩,比上海的外滩还要早上20年。这种特殊的港口地位从1644年延续到1684年左右,代表了宁波的一段历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的第一天,宁波老外滩正式开埠。2005年1月1日,投资6亿元的宁波老外滩重新开埠。建成的老外滩最商建筑不超过4层。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前,几对新人,簇新礼服,浅笑吟吟,低声细语。
卢雷
宁波的老外滩位于江北岸甬江畔,距三江口咫尺之遥,是中国最古老的外滩,比上海的外滩还要早上20年。
唐代四大港口以泉州、广州、明州、扬州并称。进入宋代后,当时的宁波最早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在清代实行全面闭关之时,宁波外滩是唯一保留了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这种特殊的港口地位从1644年延续到1684年左右,代表了宁波的一段历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的第一天,宁波老外滩正式开埠。
新中国成立后,因该地处于工业区,年久失修,建筑逐步破落,成了“低洼地”。
2002年,老外滩改建,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是保护近代建筑,三分之一是延续老外滩的风貌,另外三分之一是给宁波注入新的生活内容。
2005年1月1日,投资6亿元的宁波老外滩重新开埠。建成的老外滩最商建筑不超过4层。整个街区分商业会馆、娱乐休闲、城市公寓、世界美食、国际酒店和城市展览馆6个区块,由区内小街自然连接,成为宁波顶级的社交平台。
春末,将暮未暮时分,阳光倾泻而下,此时的宁波老外滩休闲而优雅。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前,几对新人,簇新礼服,浅笑吟吟,低声细语。
20世纪50年代老外淖 The Old Bund in 1950s
老外滩的主街——中马路、扬善路、二横街、外马路,阡陌纵横,交织出曲折回旋的弄堂,穿梭其间,一如徜徉在上海新天地。一条街道,一湾沙滩,一座教堂,一片蓝天,春色浓郁的树林之上是欧式城堡模糊深沉的轮廊,恍惚从旧式留声机里飘出的甜美歌声,绕过那些咧拱顶的窗户,窗纸上还有凝神的人影。夕卜滩改建时,设计师们煞费了一番苦心,他们甚至保存了石库门上的绿色青苔、枯萎之后重又新生的小草,隐约体会若深厚的历史感。
在这样窄窄的弄堂里,时间会放慢脚步。半梦半醒的气息,就附着在巴洛克的拱门上,或是倚在墙角冷清的路灯旁。
走进外马路与扬善路路口的星巴克,上二楼,选楼梯边的位置坐定,推开两扇红漆木窗望出去,不远处便是波光粼粼的甬江,江堤上支起的大阳伞,阳伞下悠闲地吸着饮料的老外,音乐随风而飘……莫非步入了他乡异国?
一直以来,很喜欢这样对着楼梯坐,那段楼梯有个转角,往下,视线就被遮住了,设想着下一个踩着“咯吱”声走上来的人会是谁。在这样一个没有时间约束的空间,咖啡不过是托辞,在咖啡的名义下,只想让思维凝固,让大脑休息,让思绪飘飞。
走出星巴克,漫步曲曲折折的江南弄堂,白墙黑瓦,拱形门窗,四合院落,天井窄梯的传统建筑,一幢紧挨着一幢。以前这些宅子混在居民区中,面容模糊灰暗;现在清理出来,真是别有风味。
贴近人民路,则是一批后现代风格的建筑:艳丽的橘色外墙、深红的百叶窗、圆弧形的拐角、华丽的灯光,充满朝气。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美术馆。它是在原轮船码头候船大楼的基础上落架重建的,厚重端庄,又在橘色外墙的衬托下,多了一份时尚与轻盈。曾经,多少宁波人从这里起航,闯荡上海,奔赴香港,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到从远方传来的汽笛声……
一旁是城市展览馆,顶楼的水晶字标签在夕阳折射下闪闪发亮。块状的玻璃被切割再组合成不同的几何体,简约、现代,而青灰的石墙与原木层层垒叠的侧墙,让人看到了浙东古民居风貌的同时,又适当地软化了玻璃的冷硬。
入夜了,一盏,两盏,三盏……老外滩"变脸”成灯的海洋,异域风情的酒吧、餐厅、茶馆、精品店内,衣香鬓影。街道清醒了,又沉醉了……
江北天主教堂 The Catholic Church in Jiangbei
江北天主教堂位干中马路2号,东临外马路。教堂主体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法国籍主教所建,名圣母七苦堂,是当时江北岸最高的建筑物。现存的整座建筑由教堂、钟楼、偏屋组成。造型具有典型哥特式风格,同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内部结构采用抬梁式。
宏昌源号位于中马路43号,是上世纪30年代典型的前店后坊式的糕点加工厂,也是宁波目前少有的老店铺。正立面上塑有“龙凤金团、鸳鸯喜饼、山北茶食、麻豆酥糖、馒头水作”等字样。(www.chuimin.cn)
江北巡捕房旧址位于中马路59号。相传1864年,宁绍道台为管理租界内治安问题,成立了巡捕房,行使江北岸商埠区的一切治安、刑事等权力,但最终巡捕房成了洋人欺压中国人的工具。当时,由陈夏常等人联名票诉清政府,要求收回主权。清政府在民众的强大压力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收回警权,并撤销了巡捕房,后改巡捕房为警察局。
原中马路 Former Zhongma Road
浙海关旧址位干中马路166号。1861年,浙海关建成,俗称洋关,当时是原浙海关税务司办公场所。该建筑为外廊式建筑,外部装饰较简单,清水砖墙,红砖勾勒线脚装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样式。内部装饰华丽,线脚、壁炉等保存完好。
宁波邮政局旧址位于中马路172号。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创办了大清国家邮政,全国首批御准成立的邮政局共24处,宁波名列其中。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宁波一等邮局,迁至此。
朱宅位于扬善路12号,为宁波商人朱旭昌在1935年所建的私宅。朱旭昌,镇海人,曾担任宁波市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钱庄业同业公会联系会理事。该建筑带有明显的上海上世纪30年代里弄洋房特征,高耸的小楼,严谨的石库门,沿街挑出的露台,瓶式的立柱,窗台下精美的浮雕装饰,具有强烈的欧式风格。而内部木质结构的门窗地板和走廊,依旧带有浓厚的传统韵味。
严氏山庄位于扬善路1号,是宁波帮的领袖人物严信厚在老外滩的置业,是严氏家族聚会议事以及严氏子弟求学的场所。严信厚,祖籍江北区。他是宁波民族企业的创始人,曾创办过中国的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商会和第一批工厂。严氏山庄总面阔20余米,三层楼房,采用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楼有悬梁支撵的走廊,外立面采用西式巴洛克宫廷建筑风格,门窗呈规则的三角形,还有如意纹等细腻的传统工艺,中西合壁。
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白沙路56号,建于1842年,为典型英国殖民地式建筑,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见证,占地面积487. 5平方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主楼坐西朝东,面向雨江,平面略呈长方形,通面阔24米,通进深19米。正立面八根粗大混凝土方形柱贯穿两层,屋顶为洋瓦四坡顶,上有四支方形壁炉烟囱。室内西式装饰,有壁炉,拼贴木地板。
通商银行旧址坐落于外马路35号。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造型简约典雅,中西合壁。中国通商银行是私营银行中最先来宁波设分行的,其总行在上海。1921年,由宁波旅沪人士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9人发起,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
沿二横街往西走,首先看到的是和德坊,主营旧式百货。取名“和德”,是主人取其和气生财、以彳德服人之意。
和德坊为二层木结构,局部三层,正层平面为江南民居传统的三合院型,后屋为大半方屋顶,砖混洋式建筑,屋顶为红色洋瓦,东西外墙有西方式的壁炉烟囱,正屋门窗木雕粘美,保存较完好。
李宅位于二横街76弄6号,是清末李云书的旧宅。李云书,镇海人。1902年担任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议员,1906年当选上海商务总会总理,1916年5月当选上海总商会会董。
李宅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建筑,前院有走马廊相连,斗拱形式古朴。因为主人官拜四品,在马头墙的处理上出现了三个弓字形的折,表明了身份、地位。
稍微年长点的人都还记得,过去从上海到宁波,常乘坐轮船,从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到宁波的轮船码头。一张船票,5元钱。铺一条席子躺在船甲板上,夜里枕着海浪,像摇篮一样,等到天亮的时候,宁波就在眼前了。
那时候的轮船码头显得很陈旧,两边没什么显著的建筑物,只有码头上的轮船孤零零地停靠着,显得有点苍凉。
旧时三江口 Former Sanjiangkou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和铁路提速,适应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宁波的轮船码头告别了历史。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更加缩短了沪雨两地的距离,我们在赢得时间的同时,却也失去了那种慢悠悠的生活状态。
链接:明清以后,加快了对江北的拓展;1840年后,江北被划为“外人居住地”,江北进入了近代市政建设时期,草马路、新马路、中马路、后马路、外马路等近代马路也相继出现。随着宁波港的对外贸易,近代轮船的出现,原传统的江厦码头逐渐被江北岸外滩一带新兴的近代码头所替代。现外马路一带有天主教堂、工商银行、宁波邮政局、浙海关、英国领事馆等近代史迹。
宁波三江口 Sanjiangko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