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燕萍仓基街,顾名思义,是因为原是仓库的地基。仓基街虽然不很长,但地理位置很独特。仓基街最有名的家族是经常为人称道的“仓基陈氏”,北宋时出了一个大名如雷贯耳的直臣,他叫陈禾。清代同治十二年,举人陈愈守在仓基街创设翰香家塾,即取“文翰振其书香”的意思。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家塾从此迎来了书声琅琅的景象。随着时代的改进,翰香一直致力于教书育人,从办学初至今日,依然书声琅琅,人才济济。......
2023-11-20
盛欣夫
甲申之夏,移居甬上。落户之地,便是白云街道。令我思量,这街道是否与黄宗羲讲学之白云庄有着关联。
白云街道办公楼前,有一条横贯东西的白云街,东起“蓝天”,西止“丽园”,中间枕着环城西路和民丰街,全长仅850米。此路年龄不长,属新生代。始筑于上世纪末,建成于本世纪初。并非工程浩大,突是且建且停。经实地走访勘查,未出意料,白云街正是借白云庄之名以命的。建设者也想沾点文化之光吧。因路与庄,庄北路南,仅一箭之地,沾点光,情理之中。也许这也是白云庄文化的一种延伸,现代人以现代的方式诠释传统,无可非议。
溜达在白云街上,逛过“丽园馨都”,即临“柳汀春晓”。品尝着“好又多”的点心,仰望着悠闲飘逸的白云,再北眺百米处,静坐于管村的白云庄。深感世事沧桑,但兴衰平常事。百味交集,又回味无穷。
白云庄,是一座文化之殿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乃万氏之祠堂、别业。明末户部主事万泰之第五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被世人称为“白云先生”。白云庄由此得名。然白云庄之基础,要上溯至明初万氏始祖万斌。
甬上万氏,源于皖籍。以武事明室,一脉相传承。历四百年,渐厚德业。
始祖万斌(1322—1372),助朱元璋起事,诰赠明威将军。进军沙漠,大战于阿鲁浑河,血洒沙场。其子万钟(1357-1402)袭父爵,诰授武威将军。征松州,攻施州,讨吉安,抗倭宁波,授宁波卫指挥佥事,子孙世袭,并蜴宅第。
万武(1386—1408)、万文(1397-1418),乃万钟二子,先后世袭共职,兄弟皆文通经史,力能超群,为官清廉,尽忠卫国。然双双早逝,万武23岁戍边广西,战死南疆;万文22岁奋战倭寇,舟覆海疆。成就明初“三世四忠”。
白云街 Baiyun Street
是时,万家已无男人,万氏几断香火。唯万文妻吴氏,有遗腹在怀。万氏门庭的延续,落在了四位女子身上。故又有了“三节一义”,四女子艰难守护万家之举。
万钟妻曹氏,携大媳陈氏、二媳吴氏、女儿义颛,励志守业。尤是义颛,矢志不嫁,佐寡母、二嫂,以冀万氏之门得以续延。
《史传・列女传》、《浙江通志·列女传》皆有传略。万文遗腹子万全(1418—1464),未负母望,15岁袭世职,性度宽简,事母至孝。三率海师御倭寇,以功著称,奉诏进宣威将军。其子万禧(1436-1490)、孙万椿(1470—1524),先后承祖袭,以武卫国,为民建功,皆传于史。
始祖七传至万表(1498—1556),以文章德业起,遂为雨上望族。万表既为名将,又为名儒。年十七袭世职,豁达有大志,昼则骑射,夜读经史,还留心经济,以“宁峥淡泊”自励。他居无华饰,衣无纨绮,食无丰味,散财赈贫。在万氏之业,其起着承前启后之功。
白云庄 Former Baiyun School
万达甫(1531 —1603),万表之子,生有远志,执贽于一代词宗唐顺之。袭世职,督泗运于清江。后又与冯梦龙、焦阂、屠隆相过从,并结诗社,“共推公为芙蓉社长”(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小传》)。
达甫对其子邦孚(1544—1628)教晦尤多:“吾家世读书,汝祖文学德谊,中外仰若景星庆云,岂以武阶诎者。汝其勉旃,即异日为人父,须以此训之,毋坠家声。”万邦孚听之切记,未负父望,为学有造。少袭世职,后授游击将军,出海援朝鲜,论功迁杭嘉湖参将,又镇守福建。邦孚在因疾回家调理期间,倾其历代之积累,择地西郊管村,左营祠院,安寝祖茔,是为白云庄之始。至此,万氏已为官9代,世袭240年。邦孚为官之余在此读书立说。他喜读善著,著有《筮吉指南》、《通书纂要》、《日家指掌》及历书三种。邦孚一生,俭朴忠厚,谨守俸饩,囊无遗金,然居贫而好学,开万氏文业兴盛风气之先。(www.chuimin.cn)
万氏故居 Former Residence of General Wan Bin
白云庄本非书院,是随着万氏以文代武,渐兼而任之。自力泰(1596-1657)始,万氏以文史替驰驱。万邦罕教子万泰:“吾见世袭之家,蔑诗书而嗜功利,一再传遂致倾覆,士大夫恒慢侮之。吾前人皆诗书出身,故能不负朝庭,代致通显,以取重当世。汝庶几守勿失,吾愿毕矣。(高斗魁《悔庵万先生行状》)又告诚:“吾家世受国恩,义同体戚。今日之穷,分也。汝辈不读书则堕家声;读书而徒志功名,堕家声正在此也。”(《濠梁万氏宗谱内集》)万泰自此,苦读发奋。后与陆文虎、黄宗羲、黄晦木、刘瑞当、王瑞、王玄趾从绍兴刘宗周(戒山)游,得闻证人之教。后加入复社。
万氏至万秦,累叠十代。时逢国变,明亡清人,故万泰“谢绝交游,课子八人(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斯同,人称八龙),经史百家,无不究极。”(康熙《浙江通志.儒林传》)万秦与黄宗羲交,道义相砥砺,忧忠相提护,气宜之笃,尤过寻常。他认为“当今学术文章,当以姚江黄氏为正宗”。令诸子师事黄宗羲,或经学,或史学,或理学,或文学。卓绝一时,均有成就。
这时的黄宗羲,经“世忠营”败归,眼看反清复明无望,就退而著述讲学。时应著名学者吕留良之邀,黄至崇德(今桐乡市崇福镇)讲学,两年后又去海宁。康熙六年(1667)鉴于共师刘宗周所办越城证人书院辍讲,故与学友姜希辙、张应整重举证人书院。“然越中类不悦学,所见不能出于训诂场屋,而雨上之闻风而兴者,一时多英伟高明之士。”(黄宗羲《董吴仲墓志铭》)全祖望《续甬上者旧诗》也说:“故先生自宫生平师友,皆在甬上,及风波稍息,重举证人之席,虽尝一集于会稽,再集于海昌,三集于石门,而总不甚当先生之恋。尝日‘甬上多才,皆光明俊伟之士,是为吾薪火之寄’。而吾甬上当是时经史之学尉起。故黄宗羲选择此地,自然而然。
黄宗羲再举证人书会于甬上,时在康熙六年(1667)五月,次年创“雨上证人书院”。会讲地有几处,如广济桥高氏祠、延庆寺、黄过草堂、陈夔献家和城西白云庄,而白云庄是主要固定之场所。里中诸贤,每月群集两次,先讲述,后讨论。相互商榷与探讨,气氛甚为热烈。如此一整天,中午讲堂便饭,惟两菜,但无酒,凡学生,皆彬彬有礼。而老师,论理道德,解感释疑。时人评黄宗羲“言论丰采,翕然可观”,“讲道论经,极一时师友之盛”。可见黄宗羲之影响。所以雨上受业者云集,多父子相传,兄弟相继。黄以“经世致用”为办学宗旨。课程有经学、史学、支学、历算等。学生有百多人,其中属弟子者66人,梨洲高足18人,万家就有3人在列(万斯大、万斯同、万言)。弟子们皆有建树。自然形成了足以影响后世的“浙东学派”,在中国思想、经学、史学学术史上写上了浓重一笔。
甬上证人书院讲学场景 The Public Teaching of Ningbo Zhengrcn School
白云庄,逐渐地成了书院,成了书院之代名。白云庄,也随着浙东学派名扬海内。白云庄,同时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学人圣地。换言之,与甬上好学之风,有着必然之关系。
浙东学派源于“浙东学术”。浙东学术,形成于南宋时期。黄宗羲的思想形成,有着深厚之渊源。黄师事绍兴刘宗周,刘又受影响于王守仁之“阳明心学”,亦称“姚江学派”。王又受影响于陆九渊的“象山心学”即“四明学派”。陆、王以反传统之面目,冲击“绪千百年绝学之传,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的程朱理学。该地自来就有新思想萌动。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早于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相同理论一个世纪。由此可见浙东学人的境界之高远。万氏子孙明智,甬上学子明智,“经世致月r,得以继往开来。
浙东学派,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经过长时期不懈之努力,涌现了大批学者与学术成果。其代表人物如李邺嗣、郑寒村传黄氏文学,万斯大传黄氏经学,万斯同传黄氏史学,邵廷采传黄氏文献之学,是为黄氏第二代,第三代:全祖望传经、史、文献之学,第四代:邵晋涵、章学诚发展了史学理论,章学诚又创方志学等。然余绪不断,如定海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晚清朱一新等人,直到余杭章太炎,其弟子朱希祖之史学,钱玄同之文字音韵,周作人、周树人之文史,仍有浙东学派影响之痕迹。
如说著述,能使令人惊呆,不说黄宗羲,就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三人,足以千卷计。如说其学术价值更是了得,单说万斯大的“万氏经学五书”、万斯同的《明史稿》、全祖望的《宋元学案》等,都连动着国脉,其重量,怎能估量?如无严谨之学风,怎能如此之成就?
白云庄,历经了四百年之风雨,孕育了无数学子才俊。在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于现今社会之发展,仍将延伸其功效。
今日白云庄,已非万季野诗中“江城三里外,即是白云庄”的西郊管村了。昔日的村野中,已挤满了高楼大厦。白云街也侥幸地挤到了庄前,还冠得一顶儒雅而似乎继承者身份的帽子“白云"。但愿以“经世致用”之风,履行其职。白云庄,就这样安稳地裹卷其中。然现在几经修造,又有了新的头衔,除了原有的“白云庄”、“甬上证人书院”,还有“明末清初黄宗羲讲学处”、“黄宗羲史迹陈列室”、“万斯同故居”以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等牌匾,成了甬上文化传承的一个基点。
白云街,畅开大道,继往开来,迎送东西来客,交流中外文化。让中西文化感受“白云”,让甬上“白云”飘扬世界。
链接:白云街,因附近有白云庄而得名。历史上白云庄一带称为管江岸、万家河。白云庄为明户部主事万泰的别业,清康熙七年(1668),著名史学家黄宗羲来甬讲学,曾以白云庄为书院,史称"甬上证人书院“,白云庄遂成为清浙东学派的学术重地和发祥地。
有关甬城街巷的文章
裘燕萍仓基街,顾名思义,是因为原是仓库的地基。仓基街虽然不很长,但地理位置很独特。仓基街最有名的家族是经常为人称道的“仓基陈氏”,北宋时出了一个大名如雷贯耳的直臣,他叫陈禾。清代同治十二年,举人陈愈守在仓基街创设翰香家塾,即取“文翰振其书香”的意思。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家塾从此迎来了书声琅琅的景象。随着时代的改进,翰香一直致力于教书育人,从办学初至今日,依然书声琅琅,人才济济。......
2023-11-20
午后的日光,静静的,暧暖的,懒懒的,醺醺的,就像脚下的这条老街——偃月街。偃月街北起中山西路,南至柳汀街,东临月湖,西接拗花巷、中营巷、马衙街、书院巷。相比前后两条大街,偃月街少了一分繁忙和喧嚣,多了一分闲适和古韵。在偃月街的西侧,月湖人家的灰墙黛瓦错落有致,青石小弄曲径通幽。偃月街始于何时?......
2023-11-20
俞国玉一县学街,是甬城最古色古香的一条街。短短一条老街,东起开明街,西至镇明路,仝长540余米,宽约11米,以城隍庙为穿越古今的灵魂轴心,县学街就像穿越古今的时光通道,沿着这条千年历史的老街悄然行走,细细体会,细细琢磨,仿佛明州府从古代到如今的社会缩影和世事变迁都一一从眼前掠过。明州子城的范围不大,却是州治的中心。三城隍庙穿越古今,能保存下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社会都需要的一个纽带:商业。......
2023-11-20
而西北厢的广仁街,隐藏于老城深处,倘不是地道的老宁波人,恐怕少有人知道它的具体方位。据称故事发生地就在广仁街,说是南宋初肇,金兵南侵,高宗赵构出逃至明州,随从走散,赵构只身逃到城西北的广仁街一带,幸得当地一位老妪相救,躲过金兵追捕。来访多位世居于此的老人,他们记忆中的广仁街,或是他们父祖辈口耳相传的广仁街是属于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坐落于广仁街西端的白衣寺无疑是这条小小街巷中最重要的历史遗存。......
2023-11-20
明天顺二年,确定“雨水桥里”的“南塾墟”逢三逢八为市集,称之为“长春门外南廊市”,俗称“三市”,是当时城内最繁华的集市,并一直延续至今。据198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经甬水桥下通过的年客运6000人次,货运60万吨,每天至少有40个航船班从甬水桥下通过。如果把甬水桥视为这街这水的中央坐标,那么启文桥就是一个末尾坐标。2003年,此宅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3-11-20
今天,且将目光投向“大沙泥街”——这条宁波最为古老的街道,看它如何由沙而来,又随沙散去.天封塔地处奉化江西岸,今宁波市海曙区大沙泥街西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塔明暗十三层,高51.5米,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天封塔的窗户隔层而设,那没窗的就成为暗层。天封塔鹤立鸡群的风光不再。......
2023-11-20
在宁波二中与天一阁之间的月湖历史街区的街弄里巷间,有一条名日桂井的小街。据《鄞县通志》载:“桂井街,旧名大巷衙。”以有桂井古迹得名。据文保专家介绍,全祖望除了短暂地有过到外地为官、教书的经历外,可以说,他的生命轨迹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月湖西岸桂井街附近的这块区域。昔日的徐时栋故居,也就是他读书和藏书的地方,又名“烟屿楼”,现在早已历尽沧桑,却依然屹立于月湖西岸共青路79号,这是一座前后二进五开间楼房。......
2023-11-20
张大健张苍水故居坐落干宁波市海曙区苍水街194号。街名的由来,是源干纪念明朝民族英雄张苍水的高风亮节。那年,张苍水25岁,凛然正气,投笔从戎。当时,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率众集会于府城隍庙,张苍水倡议勤王,井奉表到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张苍水和钱肃乐一同起义后,取得节节胜利。张苍水与岳飞、于谦同被后人尊誉为“西湖三杰”。2005年4月,张苍水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