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甬城街巷-永丰路的多情变迁

甬城街巷-永丰路的多情变迁

【摘要】:老一代的宁波人都知道,曾经的江滨公园是情侣们谈情说爱的好去处,于是,永丰路也变得浪漫多情起来。这么多年来,永丰路整体的样貌改变并不大,但很多单位却搬进迁出,变化颇大。市民们为了办证,往往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队,到第二天开门时,几乎是人声鼎沸,排起的长龙一直延伸到永丰路上,场面异常壮观。上世纪70年代初,这片地方算是比较偏僻的;永丰路也很窄,因为是砂石路,车子一开过,沙尘弥漫。

毛艳艳

永丰路东南起解放北路、解放桥南堍,与和义路相接,西北至北郊路口,与望京路相连,长1045米。新中国成立后,永丰路改砂石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76年拓宽为路幅19米,车行道13米。

《鄞县通志》载:“永丰路,旧名东北城脚。”因旧城北门,原名永丰门,通永丰库,故名。“文革”期间曾名遵义路。

永丰路闹中取静,路两旁遍植樟树,浓密枝丫好似把路上的汽车、行人怀抱其中。

从解放北路往西一拐.就来到了永丰路。一路的喧嚣在这条路上突然被收住了,在闹市区里越发显得清静。

永丰路上的车流量如今也不算少,可偏偏就像被过滤了噪音,也许是因为路两边繁茂的樟树,浓密的枝叶几乎使两侧的树在半空中纠缠,仿佛天然的华盖,挡住了夏日灼热的阳光,也挡住了秋季缠绵的细雨,也许是因为路边的姚江,大江东去,潮起潮落,而江滨公园里的一草一木、花石亭廊延缓了速度,凝固了时间,不由得让路人的脚步慢了下来,目光柔和了起来,因为这里的景致太柔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老一代的宁波人都知道,曾经的江滨公园是情侣们谈情说爱的好去处,于是,永丰路也变得浪漫多情起来。

这么多年来,永丰路整体的样貌改变并不大,但很多单位却搬进迁出,变化颇大。原来的宁波第十六中学、宁波袜厂、宁波电视台18频道(宁波台二套)、海曙法院都已搬迁,而宁波市华慈医院与市卫生局则于几年前搬到了永丰路上.也不知道10年后的永丰路会有怎样的变化,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姚江,这江滨公园,依然会伴着永丰路,浪漫如昔。

永丰路 Yongfeng Road

走入长长的永丰路,一座现代大气的楼房展现在眼前,这便是宁波市图书馆。这里不时有市民进进出出,手上大多余若两三本书。对于大多数爱书的人来说,这里是他们最喜欢驻足的地方。

走进阅览室,悄然无声,只是偶尔发出书页翻过的声音。突然有错觉,这里书香弥漫,足以比拟晚秋桂花的香味。

据宁波市图书馆馆长庄立臻回忆,她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到图书馆时,图书馆大楼刚刚在永丰路边落成不久。那时,图书馆楼前有座安静的小院落,草木郁郁葱葱,有桂花树和腊梅,每到花开的季节,小院里便溢满清香。在她的印象中,永丰路总是那么的静谧,甚至有点冷冷清清。那会儿,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每年图书馆办理借书证的日子。当时,办理借书证一年只有一次。市民们为了办证,往往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队,到第二天开门时,几乎是人声鼎沸,排起的长龙一直延伸到永丰路上,场面异常壮观。直到2001年,永丰路整体改造,而图书馆也是整个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进行了扩建装修,往日的小院子也变成了开放式的广场,成为永丰路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然,如今市民们不需要排长队办证,最热闹的景象早已变成每个周末“天-讲堂”开讲时人头攒动的场景。前几周,学者周国平讲课,报告厅里挤了500多名听众。

56岁的宁波市图书馆副馆长谭龙敏在永丰路边生活了整整39年,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并有着深厚的感情。据他回忆,小时候,沿路望江的是一排漂亮的小洋楼,是以前资本家们住的地方;而后面就是破旧的平房,一墙之隔,贫富悬殊。上世纪70年代初,这片地方算是比较偏僻的;永丰路也很窄,因为是砂石路,车子一开过,沙尘弥漫。那时候,一入夜,这条路就黑漆漆的,单身的小姑娘一般都不敢往这里过。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才建成柏油路。印象中,对面的江滨公园里总有一对对情侣在那里谈恋爱。(www.chuimin.cn)

后来,他家住的房子拆迁,他的工作单位——宁波市图书馆从药行街搬到了这里。建图书馆前,这块地方原来是市甬剧团和越剧团的。包玉刚先生捐资建图书馆,选址在这里。图书馆当时是由宁波市设计院设计的,有好几套方案,最后由包玉刚先生亲自选定,建造了这座呈不规则形状的图书馆大楼,成为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图书馆。“自从图书馆在这条路上落成,原本就浪漫美丽的永丰路更添了一分文化气息。每天从永丰路经过,总觉得它是闹市区里最怡然自得的一条路,有江、有公园,绿树成阴,文化积淀,闹中取静,成为繁华城市里能让人安之若索的一角。

肇始于民国十六年(1927)的宁波市市立图书馆,后易名邮县县立图书馆。1949年6月,由宁波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1953年10月29日,宁波市图书馆在中山公园旧馆址重新成立,馆藏图书部分为宁波市文化馆交回来的前鄞县县立图书馆藏书。1954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年末藏书18985册。1962年9月9日,迁馆于药行街桑园巷前仁慈堂旧址,馆舍1400平方米。工作人员10人,设采编室、外借处、古籍部、少年儿童阅览室、流通辅导组。

1970年2月21日,宁波市图书馆建制撤销,组成宁波市图书文物馆。1978年11月5日,图书馆恢复建制。1988年11月,迁入位于永丰路新落成的宁波市包玉刚图书馆。1989年5月1日正式开馆。新馆地处姚江南堍,面临江滨公园,交通便利,环境清幽宜人。2001年,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再次进行扩建装修,总面积12000平方米。市图书馆现藏书80余万册,设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古籍·地方文献阅览室、艺术阅览室、少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服务窗口。

宁波市包玉刚图书馆 City Library of Ningbo,sponsored by Sir Yue-Kong Pao

江滨公园 Riverside Park

永丰路沿余姚江一侧建有江滨公园,占地1.47公顷,为敞开式公园。园内主要建筑小品有牡丹亭、长廊亭等,绿化布局采用自然式配置,观货植物经济植物相结合,以夹竹桃、珊瑚树作为道路与公园的隔高带。1979年,公园一期建设竣工开放;1991年之后,多次改造,并在原绿地上不断向两侧延伸。设计手法上采用起伏型坡地草坪结合嵌镶草皮方砖形成广场,为游客提供较开阔的休憩、娱乐环境。公园与解放桥东侧的姚江南岸绿化带连成一片后,使姚江南岸的景观更为赏心悦目。

早上,薄薄的晨雾刚刚散去,老人们已三三两两聚在江边,踢腿弯腰,做起了运动。晚饭后,附近居民又纷纷走出小屋,漫步在江滨公园,水天一色微波荡漾,即使只是坐在椅子上遥看对岸的风景,也是再惬意不过。尤其是盛夏的夜晚,江风徐徐舞柳拂而,带来阵阵清凉。公园里有凉亭和很多石凳,被擦得干干净净。坐在长石凳上,闭上眼睛,可闻到花木的清香和江水的气息,夜色明亮,星星在天空中时隐时现,和若昆虫的鸣唱声,令人沉醉。

今年27岁的张瑾自小就住在永丰路旁。这条闹中取静的道路,铺满了她的成长记忆。每天清早上学,她骑着自行车穿过樟树遮荫的道路,耳边只有清脆的车铃和悦耳的鸟鸣,直到解放桥畔,车马喧嚣才扑面而来。在她印象中,永丰路总是那么静谧幽雅,只有临近过年的时候,路旁几家单位发年货,人们将各种各样的年货搬上自行车乐呵呵地运回家,永丰路才多了几分喜悦的繁忙。

最热闹的是除夕夜。附近居民都喜欢到永丰路上放鞭炮烟花,人多时甚至站到了路中央,浓浓喜气弥漫了整条道路。

江滨公园对孩童时的张瑾来说无疑是个乐园。那时候,人们的夜生活并不像现在这般丰富。晚饭后大家总爱去江滨公园散步,隔壁邻居碰在一起,闲话家常,各家的孩子就在一旁玩花样百出的游戏。夏天,很多居民喜欢在滨江公园下水游泳。她也央求父母买了游泳圈,且答应父母只在江岸附近活动。有一次,她玩得太开心了,不知不觉竟随着江水漂到了解放桥边。在江岸跟人聊天的妈妈一转头发现她不见了,大吃一惊,拔腿急追,终于将她从江中“捞”了上来。

在张瑾的记忆中,这些年永丰路的变化并不大,虽有单位陆续搬出迁入,这条路的静谧却一如以往。江滨公园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气却已今不如昔,也许如今的人们有了太多的去处。再不能去江中游冰,虽可以在游泳池中秀出漂亮的泳技,却总没有儿时那样畅快。偶尔再去江滨公园散步,坐在熟悉的石凳上,仿佛时光就此停顿。只是抬眼远望,宁波大剧院拔地而起,江对岸的灯光是一日比一日繁盛了。

链接:永丰路,原名东北城脚,民国二十二年(1933)拆城拓路时,因路北端原有永丰门(唐称郑堰门),故名。拆城时,拆下的城墙条石、城砖,部分作为建造华美医院住院大楼的材料,现存史迹有国内第一家西医医院华美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