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山路:甬城街巷,商战风云,文革变革,永丰库遗址

中山路:甬城街巷,商战风云,文革变革,永丰库遗址

【摘要】:晓晓一座久久天桥把中山路分成了东西两半。自唐代起,中山路便是以贯桥头为界,分东大街和西大街,即今日的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民国35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改西大街为中山西路,东大街为中山东路。“文革”期间,中山东、西路合并,统称东方红大街。1994年,西郊路纳入中山西路,中山西路则向西延伸至机场路。至今,中山东路已延伸至世纪大道。永丰库遗址,位于中山西路靠近鼓楼的一侧,仅一墙之隔。

晓晓

一座久久天桥把中山路分成了东西两半。站在天桥上向东西两边望去,长长的路几乎没有尽头。若是交通高峰期,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明州治所从小溪迁至三江口,筑成大街(今中山路)。自唐代起,中山路便是以贯桥头(今解放南、北路口)为界,分东大街和西大街,即今日的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

民国年间,东西大街分别修建泥结碎石路面。民国35年(1946),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改西大街为中山西路,东大街为中山东路。

文革”期间,中山东、西路合并,统称东方红大街。1981年恢复原名。1994年,西郊路纳入中山西路,中山西路则向西延伸至机场路。中山东路亦向东延伸,改大河路为中山路,1995年,延伸至中兴路。至今,中山东路已延伸至世纪大道。

沿解放路口西行,一路走来,历史遗迹随处可见。

永丰库遗址,位于中山西路靠近鼓楼的一侧,仅一墙之隔。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大型仓库遗址。遗址布局清晰,总建筑面积达9600平方米,遗址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与之相关的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众多遗迹,非常独特。永丰库遗址出土了宋元时期江南和中原地区著名窑系的陶毙产品等各类文物800余件,充分反映了古代宁波在对外交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是迄今为止宁波最重要的城市考古发掘,为宋元考古提供了重要实例。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东大街(《宁波旧影》)Dongda Road(from Old Pictures of Ningbo)

继续往西,位于中山西路南侧一处修茸一新的明代古建筑,便是范宅。它建于明万历至天启年间,古称“西湖范氏”和“察院前范家”。范宅的主人范亿系范仲淹第十七代后嗣,是当时甬城名医。范宅为大木规范模式,以南北方向为纵轴线,坐北朝南,由前后3幢厅堂同左面和右面配房组成一座规模较大的“日"字形木构建筑群。现有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范宅为宁波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住宅建筑。据现有资料分析,这一单座体量可称浙江第一,是座名不虚传的深院大宅。范宅历经风霜后,整体结构与部分装饰保存尚好,但内部已有破损,现已修建。

永丰库遗址 The Relic ofYongfeng Warehouse

因古而古,今天的范宅已经成为古玩交易市场,店铺二三十家,自又多了份古韵长在的感觉。遇到周末,还有人沿着老宅摆开一溜摊档,古物云集,交易非常兴旺。

徐宅位于中山西路155号,沿街筑有高高的围墙,那扇精致镂空的欧式铁门,平素大多是紧闭者的,使得这幢老洋房平添了几分神秘。徐宅建成于1940年,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宁波近代名建筑之一。宅院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加阁楼,堪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杰作。事实上,这幢房子几经易主。最早的主人徐先生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房地产商,老家在鄞州章水镇细岭村,人称“快发财”。

1941年,宁波沦陷。徐宅被日寇征用,成了日寇控制整个浙东的情报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徐宅,设立了“国民党军委局”。宁波解放后,宅院成为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办公用房。

改革开放后,宁波市政府将其归还给徐先生的后人。由于不在宁波,徐家后人将此房继续给政府使用。2001年,经协商,徐家后人将房子转让给了老乡、台湾商人,台商接手后将此宅正名为“徐宅”。如今,徐宅已被挂牌出让,等待下任主人。

中山西路北侧上原有的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原名国宁寺。宋崇宁年间(1102—1106)改名为崇宁万寿寺,政和元年(1111)改名为大宁万寿寺,建炎年间,毁于战火,不久宓建。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为倭寇所毁,后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天宁禅寺。民国初年,改称天宁寺。寺前原建有东西两塔,东塔已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路改造,发掘出塔基。现存的天宁寺塔为天宁寺的西塔,是南方现存屈指可数、基本保持原貌的唐代砖塔。因塔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863)造此砖纪”之铭文,1995年在西塔维修时,又发现了许多咸通年间的塔砖,故有“咸通塔”之称。由于该塔比较矮小,又形似乌龟,所以俗称“乌龟塔”。

天宁寺塔是我国现存唐代佛寺前双塔制的孤例,它的立面呈抛物线状,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3.20米,共五层,逐层收缩。每层用砖叠檐,塔檐翘出,有别于北方常见的唐塔。塔内部呈筒形,底层四面均开设壶门,以上每层四壁均设有龛。塔高约12米,壁厚约0.76米,占地面积为10.42平方米。

中山路上的天宁塔(季志毅摄)Tian'ning Temple Pagoda on Zhongshan Road(by Zhiyi Ji)

昔日中山路上老字号寿全斋药店 Traditional Shou Quan Zhai Pharmacy on Former Zhongshan Road

中山东路,历来是宁波最繁华的一条街,特别是一些宁波的老字号,原来大部分汇集在中山东路上.“一言堂"、“老慎记”百货店、“老三进”鞋帽店、“源康”布店、“协和”钟表店(现宁波钟表眼镜商店),四明药房,“东福园”,“梅龙镇”饭店,“容光”理发店,“天胜”照相馆……说起这些老店,很多老宁波人都会觉得亲切。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曾经响当当的牌子,已经销声匿迹,只留一丝回忆在老宁波人的心头。(www.chuimin.cn)

“宁钟”,创始干1908年的协和钟表店和始创于1928年的桑记眼镜行,宁波解放后实现公私合营,在中山东路上开出了400多平方米的店面,成立了宁波钟表眼镜商店。据该店的一位老员工回忆,当时店里经营包括钟表、眼镜在内的500多种商品,能为顾客定制特殊要求的眼镜,还设布维修部,是当年宁波最大的钟表眼镜专业商店.1993年,宁波钟表眼镜商店股份制改革。目前,公司在宁波市区拥有3家连锁商店。

1950年,在东门口,一家新开的百货商店让当时的宁波人眼前一亮,它就是宁波二百的前身——中国百货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宁波市支公司第二百货商店。1958年,商店被正式命名为宁波市第二百货商店。1969年,宁波二百搬进了新楼,拥有了两层营业而积,经营范围也从日用百货发展到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大件商品,并开始经营自主加工的服装。如今,二百在经历了改革改制、拆迁重建后,以崭新的面貌立足于天一商圈。

“拍照到天胜!”多少年来,在老宁波人的眼中,去天胜照相馆拍照意味着一种传统、一段80多年的宁波影像传奇。1924年,宁波人裘珊创建了天胜照相馆,除了柏照冲洗等,还经营美、德等国的照相材料。上世纪40年代,由于日军侵占和美蒋飞机轰炸,该店曾两度停业,上世纪50年代第业迁至中山东路。“文革”期间,改名为东方红照相馆。2001年,经过体制改革的天胜照相馆迁至中山西路75号。

老三进桂帽店创设于19世纪末.创业之初,前店后场,只产销绣花缎面的布鞋,以后品种逐渐增多,生产销售布鞋、皮鞋、胶鞋、童鞋等各式鞋子,包括缠足妇女穿的“三寸金莲”。因其选料考究、做工梢细、价格公道,因此生意兴隆、名闻甬城。怪不得当时宁波人有一句话:“买鞋要到老三进。”

1958年,老三进鞋店与宁波另一家老字号同福昌帽扇店合并,定名为老三进鞋帽店。1996年,“老三进”从中山东路迁到开明街,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后因城市改造等原因,“老三进”这家获“中华老字号”称号的百年名店,从市民的眼中消失了。

源康开设的年代,大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十年,也就是清光绪晚季,到现在已有约100年的历史了。原址在东门日新街口。源康的创始人叫屠景山,原籍邮西西乐屠家。源康起初的经营重点,以黑白蓝粗布为主,销售面向农村。之后花色越来越齐全。抗日战争期间,宁波沦陷后,源康老板屠申恺避居上海,源康改名“丰大”,营业大不如前。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源康招牌。宁波解放不久,屠申恺在上海去世。1953年,源康在国营经济扶植下,恢复了青春。1966年以后,源康曾更名为人民布店。1978年恢友源康原招牌。如今,它搬迁至狮子街。

老慎记百货店曾开设在中山东路口,三开间店面。

上世纪30年代,老慎记在百货行业中,只能算是一家介于大中型之间的商店。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老慎记召回了以前遣散的职工,收回了租给联新呢绒店的店房,恢复了原来的营业场地,重整旗鼓,扩大经营。老慎记由于地段上的优势,在零沽和小批发煤油业务中居有利地位,因而获利较厚。宁波解放后,老慎记无论职工人数还是资金规模,在百货行业中都是比较大的。1956年企业公私合营。1959年,全市商业结构改组为地区性综合商店,老慎记被撤销。

20世纪70年代中山路(余德富摄)Zhongshan Road in 1970s(by Defu Yu)

江厦街上的新江桥已经有144年的历史了。它是宁波历史上跨越姚江、连接老城区与江北岸的第一座桥梁

自古以来,姚江两岸全靠渡船往来。直至清同治元年(1862),英国人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浮桥。在此之前,整个宁波只有一座跨江大桥——灵桥(当时还是浮桥,又称“东津浮桥”)。为区别于灵桥,新建的浮桥就叫“新江桥”,而灵桥顺理成章地被称为“老江桥”。1899年,沿江道路拓宽,浮桥木船减至16艘。1927年,以弧形铁板加固各段桥板衔接处。1953年,将新江桥的木质浮桥改建为8孔钢梁混凝土结构浮桥,载重能力提高,可单向通行汽车,安全状况大大改善。

1970年9月,建了三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也就是现在的新江桥,当时命名为“反帝桥”(“文革”结束后恢复原名)。老的浮桥“退而不休”,发挥“余热”。1972年,移到现在的解放桥位置,架起了解放北路与大庆南路的通道。由于此处姚江的江面比三江口原桥址处宽阔,浮桥的长度不够,局部还接了一段固定混凝土桥。1981年,浮桥又移到现江厦桥位置,成为连接市区极繁华的中山东路与江东大河路(现中山东路延伸段)的纽带,直至1990年新的江厦桥落成。

中兴樱花公园南律中山东路东段,东接中兴路,北邻中塘河,总面积3.3公顷。

公园由主广场活动区、中日友好园、浅滩垂钓区、樱花观赏区4部分组成。共有晨曦沐风、枕河踏浪等8个景点。主广场活动区为直径50米的下沉式圆形广场,配以旱地喷泉。为纪念宁波市与日本长冈京市缔结友好城市而建的中日友好园,由方丈、瀛洲、蓬莱3个岛组成。浅滩垂钓区约占公园面积的五分之一,供垂钓之用的沿河鹅卵石斜坡长300米,河岸桃红柳绿,在水中相映成趣。

樱花观货区种植500多棵樱花,形成特色景观。

宁波市新华书店创建于1949年7月15日。现已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图书、音像发行单位,是全国省会、计划单列城市新华书店联合体的成员企业和宁波市文明单位。年图书销售5000多万元,目前常年备货品种8万种以上,门类齐全。

宁波人将中山路称为“浙江商业第一街”。这个说法,寄托着宁波人满满的自豪感。岁月沉浮,数不清的故事,藏在了鳞次栉比的店铺里,城市迷人的光彩,在这盛世繁华中闪现。

链接: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形成于唐代。中山东路原地名为鼓楼前大街,俗称东门街;民国十四年(1925)改建,名东大路。中山西街,原地名鼓楼前大街、都宪桥西横街;民国二十五年(1936)改建,名西大路。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两路合一,统称为中山路。后又以解放路为界分东、西两路,为宁波城区最重要的主干道,最繁华的商业街,名特商店林立。现存史迹有唐天宁寺塔、天宁寺遗址、范宅、鼓楼、元永丰库遗址及近代建筑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