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甬城莲桥街:历史沧桑,近距离体验千年文化

甬城莲桥街:历史沧桑,近距离体验千年文化

【摘要】:上世纪50年代,我跟随母亲沿南大路跨过采莲桥来到了莲桥街,这是我第一次去蓬桥街。1977年,因我的连襟搬到了毛衙街,故去莲桥街的次数就多起来了。那时,莲桥街只有两三家卖烟酒和做服装的小店铺。巧的是,1982年单位分给我一间房子,是莲桥街4号,由此我对蓬桥街也更为熟悉了。据《鄞县通志》记载:“莲桥街,旧名采莲桥下。”紧靠莲桥街的南侧也有一条河往东通狮子河,过狮子桥进入狮子街.日湖旧时又称南湖、细湖、竞渡湖。

汪阿潮

说起莲桥街,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十分显赫和繁华。上世纪50年代,我跟随母亲沿南大路跨过采莲桥来到了莲桥街,这是我第一次去蓬桥街。1977年,因我的连襟搬到了毛衙街,故去莲桥街的次数就多起来了。那时,莲桥街只有两三家卖烟酒和做服装的小店铺。巧的是,1982年单位分给我一间房子,是莲桥街4号,由此我对蓬桥街也更为熟悉了。莲桥街4号是一栋前后西进.南北明堂.东西厢房的老宅院,后门则是五台寺巷16号.我听老一辈的人说,一二百年前这里是宁波城南的极佳居处,很多名门望族。官宦人家都瞥居住在这一带,且西边日湖风景秀丽,南侧佛国寺庙众多,于是引起了我对莲桥街周边区域历史变革的兴趣。2003年我调到海曙区政协,又分管政协文史工作,有机会翻阅了一些有关宁波的历史书籍,故对莲桥街的历史也略知一二,且对“日湖”的变迁有所了解。

蓬桥街东起狮子街,西通南大路,全长327余米,宽2-9米不等。据《鄞县通志》记载:“莲桥街,旧名采莲桥下。”光绪《鄞县志》又称“三角地横街之一”。旧时蓬桥街北面有毛衙街(巷)、郭衙巷、五台寺巷,南面有莲香巷、白龙巷、延庆巷.

采莲桥横跨日湖河,北面曾是烟波浩渺的日湖,南面则是南大河,直通城南的甬水门至城外的护城河,一条过水月桥通金刚河。金刚河短而宽,看似湖泊,其北侧就是延庆寺和吕祖殿。紧靠莲桥街的南侧也有一条河往东通狮子河,过狮子桥进入狮子街.

日湖旧时又称南湖、细湖、竞渡湖。据《邺县志》记载:“宁绍平原湖泊群按出现年代先后,大致可分成三带:山施地带(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一春秋时代),中部地带(春秋一汉代),沿海地带(汉代一唐代)。平原中部的提湖、雁湖、日湖、月湖的湖盆形成于第1、2带之间(即春秋一汉代),至唐代它山堰建成后,南塘河水注入日、月两湖,保证了淡水来源。”可见宁波古日湖的形成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唐、宋、元、明、清的千余年历史,曾是日湖最辉煌的年代。有诗为证:

细湖竹枝词

明·张立中

笑蓉洲内棹歌声,芙蓉洲外暮云平。

采莲女儿荡桨去,沙白水清空月明。

杨柳堤连芳草堤,月湖东接日湖西。

城边岂是避秦地,万树桃花源里迷。

日湖

元·吴志淳

玉几东来浮野色,锦溪西下接湖光。

道人燕坐心如水,六月荷花镜里香。

琼波风定水纹收,向日楼台日下浮。

自是南湖龙象地,何须东海宽瀛洲。

日湖旧影(《宁波旧影》)Old Pictures of the Sun Lake(from Old Pictures of Ningbo)

日月湖

明·管槚

南湖日作湖,西湖湖作月。

愿湖日日晴,看月长无阙。(www.chuimin.cn)

唐时罗城建成后,城内建设日盛,日湖边逐渐建起街坊、民居、寺庙,湖域面积也逐渐缩小。至清光绪年间《那县志》载:“测得纵120丈,横20丈,周围250丈许:其水面面积约近6000平方米。1933年,湖面日湮,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又对南大路拓宽改造,才使日湖连同南大河一起彻底消失,成为宁波人的历史记忆。

据史书记载,自宋、元、明、清以来,一些官宦人家和文人墨客,纷纷迁居于日湖边的莲桥街附近,最有名的有袁桷故居。

《鲒埼亭集》云:文清家自越公以来即居日湖,位于郡东南三里袁学士桥,五台寺基即其地也。余相国第,为大学士余有丁所居,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东门内泗港桥,今延庆寺的西侧,大门上旧有“天朝师相”直额,清雍正年间毁于大火。余公嘉靖壬戌年(1562)中进士,曾任苏州通判,翰林编修,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兼大学士。胡翰林寓居,在余相国第后进东畔,其曾祖帝佐始居于此。翰林名鉴,字再谷,清嘉庆庚辰(1820)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方氏第四府,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方国珍领节钺来镇四明,二十六年九月,为浙江省左丞相。《元史》找其弟国珉,为行省枢密,建第四府于五台寺东南以居之。南湖黄氏世家,唐明州刺史黄晟后裔一脉,明初迁入城中,称五台寺黄氏,世代为官,至清康熙年间,历经近200年。胡梅涧故居,寓公名三省,字身之,号梅涧,宋宝佑丙辰年(1256)进士,居南湖袁学士桥,宋之后,梅涧独注《通鉴》。杨尚书第,杨公名守祉,字维立,学者又称碧川先生,居于采莲桥东,官居吏部尚书,明孝宗对碧川先生喜入新第曾防御笔,笔云:

新居门瞰目湖边,一脉南来自碧川。

爽垲更新各相宅,清寒依旧广文毡。

无何文字五千卷,有此辛勤三十年。

歌咏落成贻后世,能师吾俭是为贤。

陈司马第,在学士桥原系袁氏府基,后归陈氏建司马第,陈公时临以编修怡庭为师,得证人书院之教,清康熙年间,曾任兵部职方至事,陈少师第,在开元寺西,《宝庆志图》有云:陈阁学门楼并屋基在采莲桥东岸。

南湖水道状似莲花,在四面环河的莲心岛上,更有千年古刹延庆寺、观宗寺、开元寺、白龙王庙和吕祖殿。此处是南宋时全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吕祖殿也是宁波唯一的道观。

延庆寺,位干宁波历史上的日湖之上,是佛教天台宗的三大祖庭之一,也是著名的四明古刹。该寺始建于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当时称报恩院。宋至道中(约995-997),僧知礼传天台止观法,真宗遣使加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今名,赐“南海福地”额,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宋天圣三年(1025)知礼法师造放生池,枢密直学士刘筠为记并铭,集货院修撰曾会立石。以后历朝各代多有兴废。现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殿及后殿,占地五千余平方米。延庆寺不仅是一座有影响的宗教建筑,而且是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明末的“南湖诗社”曾在寺内集合,吟诗论文。清康熙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黄宗羲曾在寺后殿设“证人讲会”,一度成为甬上学术重地。“文革”前,除厢房、庭院被有关部门占用外,寺院仍比较完整,黄色高大的围墙依然守卫着这座千年古刹。1966年“文革”开始后,一些造反派以“破四旧”之名,破坏了许多珍贵文物,尤以1967年春的一场“武斗”为甚,更带来了一场劫难。

观宗寺原为延庆寺的十六观堂,位于延庆寺北侧,建于北宋哲宗元丰年间(1078—1085),也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其占地面积虽是延庆寺的三分之一,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延庆寺。1912年,56岁的啼闲法师任观宗寺住持,受任后依据四明法师遗志,“三观为宗,说法为用",遂改称为观宗讲寺。于是募建殿堂,严订规约,使观宗寺声名大振,蔚为名刹。谛闲法师也被誉为中兴观宗寺之始祖。1913年创设弘法研究社,成为天台宗司教之所。1918年开办僧伽学社。1919年成立观宗学社,啼闲法师等人亲为主讲,由此培养了许多高级僧才使得观宗寺被后人誉为“佛教界的黄埔军校”。

1928年,弘法研究社与观宗学社合并为“弘法研究学社”,此时观宗寺的高级僧才已不断向外弘法,有的远涉重洋赴美国、东南亚,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就曾在观宗寺学法十余年。1947年,又创办“四明佛学院”。2002年经宁波市民族宗教局同意,观宗寺重新对外开放。

观宗寺 Guanzong Temple

在延庆寺山门的西侧,还有我市唯一的一座道观吕祖殿。清时有道人于余相国祠前隙地结茅修行,立吕祖坛,募余氏余地构瓦屋三间,崇奉日盛。嘉庆年间(1796—1820),以社中干友为首事,广募数千金,大兴土木,除余氏祠堂门庭不动外,其余地尽售于道家建造。吕祖殿渐成规模,盛况空前。据《四明谈助》记载,吕祖殿“画栋雕墙,金朱闪烁,俨若琳宫”。殿前即为金刚河,往西过水月桥通南大路。吕祖殿上世纪80年代被毁。

开元寺,在城东南采莲桥东,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以纪年名为开元寺,是宁波市最早的寺院之一。此外,五台寺和白龙王庙史书上均有所记载。

莲桥街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进入全面的拆迁改造阶段,所幸的是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正视,延庆寺、观宗寺和部分明清时期的名宅得以保存下来,其中个别建筑虽有异地重建的可能,但毕竟留下了历史的一系文脉。

日湖遗址碑 The Stele for Relics of the Sun Lake

2006年6月10日,海曙区文保界人士在原采莲桥的位置立了一块“日湖遗址碑。立这决碑原因有二:一是日湖周边有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追忆和怀念,也有利于史学界人士今后对宁波历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二是2002年,市城建部门在江北湾头原姚江古道围堰建一公园,暂用名“日湖公园”,且一直沿用至今,《宁波日报》、《浙江工人日报》等曾就此发表文章,此乃后话。

……非徒善创,亦且善因。时至今日,“日湖”命名的争议难消,但对挖掘莲桥街历史文化和日湖文化内涵的工作却远没有结束,还需要作不懈的努力。也许随着莲桥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拆迁改造,人们又会发现具有重大历史题材的文物,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链接:莲桥街,原地名为采莲桥下、莫家弄、横河头。民国拓街,以其西有采莲桥为名莲桥街。该地历史上为日湖所在地,延庆寺为日湖之中莲心岛上的著名古刹,日湖渐废后,成为袁氏、黄氏、杨氏、李氏等家族的居地。现为毛衙街一莲桥街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史迹有观宗寺、延庆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