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穿越古今,甬城街巷:俞国玉一县学街

穿越古今,甬城街巷:俞国玉一县学街

【摘要】:俞国玉一县学街,是甬城最古色古香的一条街。短短一条老街,东起开明街,西至镇明路,仝长540余米,宽约11米,以城隍庙为穿越古今的灵魂轴心,县学街就像穿越古今的时光通道,沿着这条千年历史的老街悄然行走,细细体会,细细琢磨,仿佛明州府从古代到如今的社会缩影和世事变迁都一一从眼前掠过。明州子城的范围不大,却是州治的中心。三城隍庙穿越古今,能保存下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社会都需要的一个纽带:商业。

俞国玉

县学街,是甬城最古色古香的一条街。

有人说县学街是明州府一本活的史书,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短短一条老街,东起开明街,西至镇明路,仝长540余米,宽约11米,以城隍庙为穿越古今的灵魂轴心,县学街就像穿越古今的时光通道,沿着这条千年历史的老街悄然行走,细细体会,细细琢磨,仿佛明州府从古代到如今的社会缩影和世事变迁都一一从眼前掠过。

据《邺县通志》载,“县学街,旧名县学前、郡庙前、石柱桥跟”,后来就以县学学官所在地定名,称为县学街,相沿至今。县学街东段多食肆店铺,西段多居民住宅,有城隍庙、民乐剧场、第一医院等。县学街之所以得名的“县学”,是因为这里曾是邮县学府,儒学教官的衙署。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于1047年来到宁波,就任邺县令的第一项政务决策,就是创办一所县学。他以邮县孔庙为学宫,邮县始有县学。

县学街创设的县学,源远流长,是明州府月湖文化的一部分。月湖文化始于唐代,盛于两宋,延续普及于明清,转型于近代,衰于民国后期,再兴于当代。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历来为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其“一校(镇明中心小学).两街(县学街.念书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一街即将为县学街。早在宋代,王安石就在月湖的竹洲设馆办学,形成了享誉华夏的“四明学派”,曾孕育出王应麟、陆瑜、范钦、万斯同、全祖望、徐时栋等一大批学者志士。

县学街 Xianxue Street

邺县孔庙屡建屡毁,历尽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县学孔庙遗址全部划归宁波市第一医院所有,至上世纪60年代,气势巍峨的大成殿作为医院职工食堂,尚保存完好。1979年,医院大规模改建,孔庙遗痕消逝远去。如今只能从第一医院后门的黑瓦高檐中,依稀看到一丝古风

县学街,以“学”为名,以“庙”为魂,展现的历史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民俗风情和几个朝代的社会交替更迭。

如今走入与镇明路相接的县学街,“学”的氛围和几缕书香早已飘远在历史的天空里。青史垂名的王安石为明州府开创的文化遗产,也留在了青砖上悠远的回声中。

宗庙是国家与权术的象征。所以,一座庙与一座城往往同生同长。宁波城隍庙正是这种文化的一个代去。

宁波城隍庙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郡守沈承业在子城的西南建立城隍庙。此时距明州在三江口建城仅仅过去95年,城隍庙几乎是与明州城同时诞生的。明州子城的范围不大,却是州治的中心。在如此显要的方寸之地,让城隍神独占一席,可见城隍庙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

古时百姓把自然现象、天灾人祸都纳入到“神戳”中,干旱要祭祀河神,下雨要请龙王,发财要拜财神,死后要见阎王,丰收要谢神。而宁波城隍庙的城隍菩萨“一神多职”,上天入地。

宁波府城隍庙 Chcnghuang Temple,Old Ningbo Government Office

天朝地府,成及阴阳,深受宁波百姓的崇敬。其香火鼎盛,盛极一时,歌功颂德的匾额和旌旅遍布,更有碑记赞颂“神灵丕著,祷即应,感即通,岁或两日愆期,民必戚于神,而神休干民者多矣”(明《宁波府城隍神庙之碑记》),或称赞“宁郡城隍尊神,聪明正直,夙著灵异”(清《宁波府城隍庙碑记》)。

除了一年三次规定的祭祀与出巡,平时还有求雨、祈晴、除灾等“特巡”。宁波城隍庙还定有岁末年初的祭祀。凡祭神时,城隍庙便夜以继日的设醮诵经,此时庙内红烛高照、钟鼎齐鸣,戏台上日夜鼓乐喧天,庙内庙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宁波城内万民空巷,郊区的农家打扮一新,结伴纷纷而至。老百姓们假借神的名义乘机放松快乐了一把,把“神节”变成“民节”。其实“神”是哪一尊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心目中有个“神”,此“神”在,百姓希望在,百姓借神的名义立下宏愿,寄托哀思,放飞梦想。一方的城隍庙,装载的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畅想。

新时代开始,新思潮不再相信“神”的说法,新的时代人们更需要新的功能,城隍庙在历史的洪流中一度倒塌了,众神狂欢的场面不再。一个时代翻过去了,另外一个时代开始了。

1927年春,宁波成立市政府,开始推行新政,拆城墙、修马路、建公园、造菜场,又掀起了破除迷信打倒菩萨的风潮,而矛头直指宁波府城隍庙。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开始了,大殿上的城隍菩萨、后殿的城隍娘娘和庙内的所有神像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一一倒塌了。(www.chuimin.cn)

最终,城隍神塑像一去不返,只留下了“神”的文化,其民俗文化留在了断壁残垣和明州子孙们口舌相传的历史血脉中。现在的城隍庙遗迹,是宁波市内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建筑,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府城隍庙之一。城隍庙的建筑堪称清代官式制作工艺与浙东地方建筑工艺相结合的典范。它在整体上表现了官式制作的规模与大气,又处处显示地方工艺的生动与精致,在当时即被誉为浙东一绝,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愧为建筑中的杰作。

城隍庙穿越古今,能保存下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社会都需要的一个纽带:商业。百姓欢聚在此,早已并非仅仅是为了祭神了,历史上的城隍庙不仅是神的殿堂,也是一座商贾云集、百业杂陈的民俗大舞台,是普通民众最大的社交场所。你若不走进香烛高烧的大殿,那么,城隍庙看起来更像·座繁华的大市场。有专家认为,中国早期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缘于庙会的兴起和盛行。据此观点看来,城隍庙应该就是宁波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商业市场。

明初,城隍庙已是商贾云集,共优越和阔绰的空间,加上庙前的车水马龙,毋甬置疑是最理想的商业中心。当年的城隍庙,庙内庙外,廊前檐下,坐商行贩摩肩接踵,设座摆摊琳琅满目。商贩辐技,百业杂陈,几乎不堪容纳。城隍庙的经营,除了小吃,还有杂货小件,繁杂奇巧而别有风情,这种经营特色最终形成为商业的一大门类:小百货。城隍庙这种百业汇聚、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自明初至近代历久未哀,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它仍是宁波城中最大的商旅去处,共特色经营——小百货也随着历史披继承下来。

除了小百货,书画古玩曾是城隍庙经营的一大亮点。据传清末国画大师任伯年年轻时,即以共字“小楼”为号,在城隍庙卖过画。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叶铭兰,其子叶驷口从杭州移居宁波,也曾在城隍庙卖过书画及古玩。还有著名的收藏家熊协源等人,也与城隍庙有过一段商缘。书画文玩的经营为城隍庙添加了更多的文化韵味。

繁华的城隍庙商业,也造就了很多民间传奇和传闻。这些传闻在坊间口舌相传,神乎共神,如民间曾有人自韩国、日本来坡隍庙寻找先人发家的遗迹。宁波月湖边有高丽使馆。宁波和高丽关系密切,且中日交往自唐至宋,宁波一直是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尤其是南宋移都临安以后,宁波更成了日本前往中国的必经门户,所以此类野闻轶事常常使人将信将疑。而宁波作为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以城隍庙当时的商业地位来说,商业贸易吸引国际友人带来异国情调的小玩意,或从海上带来奇珍异玩,这些并非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如此看来,城隍庙的商脉就不仅仅是连通古今,还纵横海内外了。

1984年,城隍庙劫后再生,脱胎换骨,迎来了现代商业模式。是年元旦开业的城隍庙商场是当时窗内最大的综合性商场。它不仅拥有大小百货、五金交电、副食棉布、文化工艺等等所有传统百货业的经营门类,还拥有黄金饰品、小吃、酒楼、照相馆、游艺场等丰富多彩的经营内容。城隍庙从此成为一个有着古代外衣和现代内壳的商业新生力量。

“破四旧”之后,城隍庙推翻了它供奉的神,随着时代大潮摇身一变变成了“商业大亨”。从神庙到商场,一次次机缘,成就了现今的商业地位。比如早在1956年,“宁波市名点名菜展销会”在城隍庙举行,城隍庙内,菩萨面前,到处是大炉小灶,南北佳肴,推陈出新,名点名菜,满街飘香。据史料记载,现场推出的名点名菜包含京、津、沪、徽、杭及宁波的本帮菜共有327种之多。洋洋大观,成为宁波餐饮史上最大的盛会和难忘的纪念。之后,城隍庙开始了它举办商业盛会和文化展示的辉煌之旅。1995年,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新商场建成开业。这是一座与老建筑风格和谐统一·而又恢宏壮观的新楼,古今合璧,商文共荣,被誉为“古城象征,开放窗口”,成为宁波商业发展历史上的一大标志与纪念。于此,城隍庙在共漫长的600余年历史中,完成了古今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交接。

民乐剧场(何业琦作)Minlc Theatre(by Yeqi He)

盛况空前的城隍庙是民间最大的社交场所。达官巨贾、贩夫走卒、平头百姓在此摩肩接踵。戏台上锣鼓喧天,台下黄发垂髫,人人享受着节日的喜庆。“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多的地方一定不会缺少各色小吃,如今我们通过时光穿梭机大胆猜测,古时各类精致小吃,四季时鲜沿街罗列,纵然如《清明上河图》,恐怕也不能绘其十分之一。

虽然民最重“食”,但关乎城隍庙美食的史料记载却没有,仅凭记忆追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这里的美食就已非常兴盛。当时虽然尚无小吃与美食这一说,但城隍庙的确是明州府无人不知的美食城。对千家境普通的市民,去城隍庙品尝小吃,带着日常生活里一项节日般的欢乐,一向严厉的父母褒奖考试优异的儿女,会说:“走,带你去城隍庙吃牛肉粉丝!”家中就是一番欢腾雀跃。城隍庙作为市中心的象征,也是周边农民进城必去之地。没吃过城陛庙的小吃,怎么能说进了一趟城了呢?

其实,那时小吃的品种并不多,但是架势够吸引人。一进城隍庙的大门,两旁的门厅里,窄窄的白条桌、条凭——摆开,座无虚席。桌子后大锅小锅香味扑鼻,热气腾腾。锅碗瓢盆清脆的撞击声、乡音吆喝声、问价声,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代表性的小吃,如牛肉面、扬团之类,除了汤浓肉香外,有特征的摊主也会造成“一方名摊”的现象,比如独眼龙牛肉面,老黄牛家的刀功,还有巧手媳妇的馄饨,现要现包,一眨眼就是一碗云团般浮起的馄饨等等。小钁子里,一只小钁盖漂在汤水上,紧紧压着浮起的馄饨,小钁盖一转两转,一碗清汤红馅白皮绿葱的馄饨就放在你的面前了。城隍庙小吃,讲究的是现做现卖,客人要吃得热乎、新鲜,那才叫有滋有味。人间烟火大概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吧,城隍庙小吃还很便宜,如一分钱一块的“玫瑰豆腐”,五分钱一碗的油豆腐细粉。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进城,也会花个五分钱吃碗油豆腐,照样又热又香又鲜。传统的城陛庙小吃还有大汤面结酒酿圆子、缸豆沙淡觎及各类糕点、炒栗子、炒白果、沙炒豆。

当年的小吃虽然简单,却是记忆深处难得的美味,也是简单生活中最美最实惠的点缀。一碗鲜美的小吃,似乎让简单的生活也丰富饱满起来了。

改革开放后,城隍庙小吃引进了备受欢迎的海派小吃,如肠血汤、双档(而结油而筋)、鲜肉大包、素菜大包、馄饨王和南翔小笼等等。精致的海派小吃丰富了宁波小吃,让民众有了更多选择。逐渐地,广式点心又被引进,如眉毛酥、枣泥酥、老婆饼、萝卜丝饼等等,使得宁波城隍庙小吃从此百花齐放,从单一的传统地方风味中破茧而出,与时代接轨,成为传统小吃的一个发扬光大之地。

漫步县学街,各种琳琅满目的新款服饰、各种喷香i秀人的风味美食以及打扮时尚的俊男靓女.早已融入了现代宁波的万种风情之中。你到了这条街上,与共说是来购物、观景、品味、回忆,倒不如说你是在完成一段穿越古今的旅程。这段旅程,包罗万象,凝聚了古老宁波最繁华、最时尚的元素,仿佛一本宁波的百科全书,向你我讲述着历史之美。

链接:县学街,原地名县学前、郡庙前、石柱桥跟。鄞县在唐时作为明州附郭,建孔庙于开明街。北宋王安石为邮县令,设县学于孔庙,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毁于兵。宛定十三年(1220),丞相史弥远重建于宝云寺西,即今第一医院址。民国时将县学前大街命名为县学街。其附近有古宝云寺址、郡庙、云石等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