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氏祠堂-甬城马衙街上的标志性建筑

泰氏祠堂-甬城马衙街上的标志性建筑

【摘要】:秦氏支祠,又称“秦家祠堂”,由于檐角高耸、巨构连绵,遂成为马衙街上标志性建筑。之前,范氏天一阁和秦祠主人乃两家两姓,他们是邻居,中间有围墙隔开。其中,张謇的《秦氏支祠记》被宗谱全文收录。笔者根据天一阁所藏《邺县秦氏宗谱》移录《秦氏支祠记》全文如下,与广大读者分享:鄞西月湖之滨,泰氏支祠在焉。

应芳舟

漫步于月湖西岸的古建筑群中,你一定会被马衙街上的秦氏支祠深深吸引。

无论是打长春路还是偃月街拐进来,你都会发现一方玲珑可爱的马眼漕,这漕的边上就是马衙街。秦氏支祠,又称“秦家祠堂”,由于檐角高耸、巨构连绵,遂成为马衙街上标志性建筑。作为民国初期浙东建筑的杰出代表,秦祠于1999年被定为宁波市“十佳”近现代建筑,是宁波唯一一座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家族祠堂,还是研究上世纪20年代中国建筑和工艺雕刻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秦祠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分照壁、石栅栏、前厅、戏台、中厅、后厅,东西两侧为房,总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照壁前的马眼酒凭借河道与月湖相连,祠堂后面为天一阁藏书楼。天一阁和秦氏支祠,一个书卷文气,一个满屋财气,分别代表着宁波人文汇萃、巨贾辈出的两大特质.如今以上屋宇悉数归天一阁博物馆管理,并全部向公众开放。

秦氏支祠正门 Main Gate of Qin's Ancestral Temple

现在,外地游客慕名来天一阁观光,一般先是拜谒藏书楼,再游览麻将馆,最后才是一睹秦祠富丽堂皇的贵族气派,这和上世纪20年代秦祠初建成时大为不同。之前,范氏天一阁和秦祠主人乃两家两姓,他们是邻居,中间有围墙隔开。人们那时去秦祠是从马眼泗旁大门直接进入,进了大门便是熠熠生辉的戏台,同时它也是秦氏支祠内所有建筑中最华丽、最吸引人眼球的单体建筑。秦祠美,美在戏台,一方小小戏台演尽千古风流,万种风情。戏台上的屋顶有16个斗拱承托,为单梯歇山顶。穹形藻井由成百上千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中间覆以明镜,视觉和扩音效果很好。人若仰视会有登上奇妙境界的感觉,它绝对算得上是宁波小木工艺登峰造极的作品。有专家称,在近代民居内部建筑中,戏台往往打造得比住宅本身更完美,更华丽坚实。我想秦祠即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地方,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重要场所。旧时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又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本支宜系祖先。由此可以说明,同族之内的血缘亲疏之别反映在建祠祭祖规格上时,同样具有等级差异.前人讲究建祠来纪念先阻功缄,报答前辈思德,时人文章这么写道:“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可见,祠堂是家族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秦祠体量庞大,全部建筑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门厅,为重檐硬山顶,七开间,共两层,梁架为穿斗式,外檐如意斗拱装饰华丽.第二进是正殿,为单檐硬山顶,七开间,明间为抬梁式,其余各间均为穿斗式,两侧配有厢房、看台。第三进是后殿,为单檐硬山顶木结构建筑,七开间,明、次间为单层,梢、尽间为两层,轩梁雕刻各种花鸟,人物等图案。

秦氏支祠还是一座露天的雕刻工艺品网物馆,汇集木雕石雕砖雕干一体,精彩纷呈。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像生动逼真,刀法细致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工艺精湛.瓦顶广施堆塑,人物、仙禽、神兽皆栩栩如生.涂刻在建筑上的装饰大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综合了浙东地域传统工艺特色,目前保存有朱金木雕、黄杨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品等200余幅,代表着民国初期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

如此规模浩大、造工考究的建筑,怎么只是区区一座支祠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此前的邮县泰氏祠堂已有两处:一处在段桥,一处在月湖东岸的章耆巷。前者为秦氏宗祠,但是缺乏修缮已经日渐破败。鉴于此,钱业巨子秦际瀚打算建造一座气派非凡的宗祠,一来光宗耀祖,二来在秦姓家族内部树立自己的威望。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当年秦际瀚在上海做钱庄生意,一夜暴富,他想富裕以后回乡一定走路有风,去祠堂祭祀祖先更是可以风风光光一回。没想到因为他那一支在族内是偏房,正房的那些人说什么也不让他进祠堂祭拜祖先。秦际瀚大为光火,决定自己建造一座祠堂。

从族系来看,秦际瀚这支在当时确实已经不是秦家的嫡系,加之年纪轻轻就口出狂言建造宗祠,他的建议遭到代表正房利益的宗族势力的层层阻扰,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但秦际瀚并未放弃建造祠堂的计划。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宗祠绝不能建,只能退而求其次建支祠。秦际瀚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声称要让自己建的支祠远远超过宗祠。经过实地勘查,他选中了月湖边马眼漕这方风水宝地,风景优美又闹中取静。之前此处已建有闻家祠堂和陈家祠堂,若论风水,此处定是难得的宝地。

本是生意场上春风得意,没想到却在老家受此挫败,秦际瀚决心一定要建造一座供奉本房长辈神位的气派支祠。秦氏支祠工程质量要求极高,由宁波胡荣笙经营的胡荣记营造厂承担施工,建于1923至1925年,费时两年零七个月,所耗银元20余万两由秦君安出资。胡荣记营造厂以质量取胜,当时在浙东一带较为有名,新中国成立前后宁波的市政工程大都交由它承包。

转眼间祠堂就要完工了,秦氏族人纷纷议论如此富丽堂皇的建筑建成之后一定要有一箱画龙点睛的文记,最好是能请到国内名流或者大实业家的手笔,这时有人推荐了为宁波闻人吴锦堂、叶澄衷写过书法、题过墓碑的南通人张謇(1853-1926)。

这位张謇可不简单,他乃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立宪派领袖,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声名响彻朝野上下。(www.chuimin.cn)

为此,秦际瀚执后辈之礼特地登门拜访了张謇。和秦家交情甚好,且多有业务往来的张謇听明来意后乐而受命,撰写了一篇秦氏族人编写的《鄞县秦氏宗谱》也宣告完毕,可谓双喜临门。其中,张謇的《秦氏支祠记》被宗谱全文收录。笔者根据天一阁所藏《邺县秦氏宗谱》移录《秦氏支祠记》全文如下,与广大读者分享:

鄞西月湖之滨,泰氏支祠在焉。祠为君安翁妥灵之所,其子际藩、际翰、际浩辈,承翁志以建者也。初,翁以器干开豁,由居积起家,性好施舍,振贫恤灾,汲汲若不逮。迨际藩辈承家,乃建祠于月湖之傍,经始于民国十二年夏正四月,告成于十四年更正十一月。祠凡十余楹,崇宏严翼,既精既固。前祀翁,后祀翁妃张夫人。自翁以上皆奉祀宗祠。秦氏之先本居慈溪,当明中叶问,有大川君者,始迻鄞,家焉,遂为坏人,由大川君至翁盖十二世矣。际藩辈建祠既成,复撰事略,来请余为之记。按秦氏自明以来,代有闻人,而挽近多善治生。翁以少贫服贾,谦而致益,继起有人,益兴其业,门户广大,为乡里称之。每位岁朝冬至,子孙拜参,行辈秩如,肃肃雍雍,何其盛耶。岂非翁所遗泽布渡者远,斯后裔绍述先志,因之而勿替欤?于是识其颠末,俾文于石,庶后之人得以考览焉。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张謇撰。

《秦氏支祠记》是否如文中所言出于“俾文干石,庶后之人得以考览”的目的,而刻成碑文转而成为一篇碑记的呢?笔者查找到了《宁波市志》,内称:“(秦氏支祠由)宁波钱业巨子秦际瀚建,内立碑记一方。”线索显山露水,于是决定实地考察出个究竟。请天一阁工作人员开启秦祠旁门,只见堂屋下赫然有嵌墙石碑一方,喜滋滋地赶忙上前抢阅,方知是与张謇同时期的余杭人褚德彝撰写的碑记《那县秦氏支祠碑记》。此碑非彼碑也。经向天一阁老领导打听此事,也都说未见过张謇的《秦氏支祠记》碑文。秦氏支祠因为在“文革”中被改作医药仓库,所以建筑只是受到轻微破坏,不存在文物移迁或者被盗的问题。由此可见,张謇的《秦氏支祠记》一文最终并未刻石上碑。

有了戏台这一文化享受场所,秦家的日子自然变得更加闹猛。我们可以想象80多年前每逢重要日子到来,秦家邀集族人全体看戏时的空前盛况。那么,张謇是否出席了1925年秦祠落成时的隆正仪式呢?笔者未见到任何史料记载此事,我想最好的解释可能是此时张謇年老多病,又遭遇生意场上的节节失利(他一生经营的大生纱厂面临大厄),无意也无力从江苏赶赴浙东来参加一个外姓祠堂的落成仪式。他最终于秦祠落成的第二年就病逝了。

张謇的《秦氏支祠记》究竟作于何时?根据秦祠“(民国)十四年夏正十一月”落成,及褚德彝受秦君安长子秦际瀚之请撰写的碑记《鄞县秦氏支祠碑记》落款也是十四年(1925)十一月来看,张謇的文章大抵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撰成的。

秦氏支祠集中反映了宁波悠久的商帮文化。

从张謇的《泰氏支祠记》这篇文章来看,出身贫寒的秦君安是一个经商致富的宁波帮商人,他为人谦虚谛慎,起初以经营颜料业发家,然后以钱庄业致富闻达于乡里。泰氏创业成功后不忘桑梓,为家乡赈灾恤贫而奔波不息,可谓慈善公益事业的热心人。今日,秦祠正殿石柱对联上尚有一句“祠堂作记严先生永若高风”,言明了张謇文记对秦氏功德的赞美。

尤其难能可贵而被张謇啧啧称赞的是,秦氏一族从原先科举功业立家毅然转到了工商实业的轨道上来,表明秦氏受时局的深刻影响而作出了一种前瞻性的生存抉择,这也和张謇自己走的工商实业救国道路相一致,他们可谓惺惺相惜的同道同志。秦氏富于经营头脑,以信义相守。他摆脱传统的“土农工商”偏见,在生意场上与人公平逐利,勇敢追逐商业利益,不但在老本行颜料行业稳扎稳打,还大手笔投资地产业和钱庄业。据统计,秦君安资产最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了1000万元,由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伙计翻身一跃成为享誉上海滩的九大钱业家族集团之一。

宁波不独现在是一座爱心洋溢的幸福城市,其实此风由来已久,广大宁波帮人士在成就显赫经济地位的同时,大多不忘弘扬仁义道德,这在秦君安身上得到了体现。据《秦氏支祠记》和相关史料记载,秦君安乐善好施,经常赈灾救济贫民。因为多次平粜米价,带头参与海防赈灾捐款,受史花翎正三品封典,他还担任过宁波商务总会的协理一职。秦氏一族宗凤远扬,其后人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受到传统信家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在他们经商成功后,往往又把大量的枳蓄携归乡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义庄、学塾、桥梁、道路等等,这反映了他们受儒商风气浸淫之深。民国十二年(1923)四月,由于长年乐于行善,民国总统黎元洪颁给秦君安夫人张氏“慈善为怀”的匾额,现存秦祠正殿之内。

秦氏支祠内匾额 Inscribed Tablet in Qin's Ancestral Temple

秦家还是名震东南的收藏世家,张謇提到的“居积起家,性好施舍,振贫恤灾”反映在文化事业上,则体现在他们化私为公,向国家献宝的崇高精神。19世纪中期,秦君安赤手空拳从宁波到上海闯世界,逐渐成为上海滩有名的民族资本家,秦家也由此在上海扎根生息。秦氏后人秦康祥衣食俭朴,唯一爱好就是篆刻与收藏,平生尽全力收罗流落在外地的宁波人的字画作品。秦康洋曾多次嘱咐其子秦乘年,收藏并非为了投资增值,而是有朝一日送回故乡。秦采年在一次捐赠仪式上说:“父亲的话我一直记得,以个人的力最收藏和保护文物能力有限,交给天一阁收藏,是回归大众。”这也就有了三次捐赠共计8000多件文物给天一阁的盛举。如今秦氏捐赠的明清竹刻精品作为专题陈列,正在新落成的宁波博物馆展出。

中国社会不但讲究祭祀礼仪,而且极为看重祭祀所产生的重要向心作用。大学问家钱大听云:“祠堂之设,以祀其先祖,俾族姓不忘其所自出。”在城中月湖周边营建祠堂,反映了宁波商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秦氏亦不能免俗。不过,秦氏支祠内这种“前祀翁,后祀翁妃张夫人”的祭祀方式,反映了民国时期女性地位逐渐上升,打破了传统礼仪中妇女儿童不得随意入祠的禁规。在此要指出的是,1925年秦际瀚等人建成的秦氏支祠是用来祭汜其父秦君安。但是,那时秦君安尚在世,因为根据《宁波帮大辞典》,秦君安辞世是在1935年,故而从严格意义上说,秦氏支祠最初十年应该是-一座生祠。

秦氏支祠风物长存。1981年12月5日被授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因为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加之保存十分完整,2001年作为天一阁的扩展部分升级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相信秦祠和天一阁一样将成为宁波文明的灿烂星座,在历史的时空永久闪烁。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南通的张謇墓也恰巧在同时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冥冥之中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状元张謇与宁波秦氏支祠非同一般的关系。

马衙街虽长不过二三百米,却是一条通向文化殿堂的重要街巷。除秦氏支祠外,尚有天一阁书画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陈家祠堂)、闻家祠堂,这些集聚一起的文物建筑体现了甬城自明清以来一直到民国时期浓郁的地域特色。马衙街的东首现今还留存有一大片清代以来的旧屋,尽管看上去风雨飘摇,但是时至今日还发挥若居住功能。马衙街南边不远处即是清真寺、三圣殿、翁文濒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可资后人参观感怀。在不久的将来,月湖西岸历史文化街区将得到彻底改造,期待那时马衙街一带历史风貌与游览便民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而惊艳雨城。

链接:南宋时为丞相、后追封卫王的史弥远的丞相府所在地,后建有闻天官第、范侍郎第(天一阁)、李尚书第、李都督宅等官宅的芙蓉洲,是月湖中宗祠最为集中之地,现存有李祠、江氏宗祠、闻氏宗祠、陈氏宗祠等祠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秦氏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