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想起那个村庄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位迂腐的农村旧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就是像扎马那样的水乡小村。扎马是一个长长的村庄,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上有石板小桥,这种常见的石板桥总是比两边的石板路要高几个台阶,因为河里要通航船,所以要将小桥适度抬高一点。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带着母亲和我来到这里当起了扎马小学的校长。傍晚,我们这帮孩子便聚集在油车边。......
2023-09-27
陈联飞
马眼漕如月湖的臂膀穿过虹桥缓缓向西伸展。共北侧的马衙街如一根丝带将偃月街与长春路连接起来。作为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主要街巷,其北侧虽有几幢现代水泥建筑,但保留者的大半传统建筑,仍在向人们诉晚若当年的辉煌与历史的沧桑。
马衙街,为何用姓氏与衙门的“衙”组合成街巷的名称?衙,本义是旧时官署之称。后来凡有军功者的府第也称“衙”。看来当年在这条街上曾有过马姓将军的府第,这好比如今毛衙街上有“毛衙”一样。为此事我曾向洪可尧先生求证过这一猜测。他告诉我明初宁波建有“四衙”,故留下四条以衙门而命名的街巷,凡老宁波大多知道。除了马衙街外,还有现天一广场中的崔衙街、连接邯庙与观宗寺、延庆寺佛教文化区的毛衙街,以及其支巷郭衙巷。这马衙街,是因明初有明州卫指挥同知马胜在此建衙而得名。哦,原来如此。那么指挥同知,是什么样的官职?我查了明代卫所制的人员配制情况。明洪武元年(1368),全国边海防推行卫、所制,设明州卫指挥使于明州城,卫设一个指挥使(正三品)、两个指挥同知(从五品)、两个指挥佥事(正四品)、两个卫镇抚(正五品)。下辖五个千户所,每所辖十个百户。百户下总旅,总旗下设小旅。小旗率五卒。可见,卫所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明州卫的指挥同知则是明州卫的第二把交椅。后来马将军调防离雨,其家属也随之而迁。从鄞西迁来闻氏家族取而代之,但马衙街名称仍保留下来。
马衙街 Maya Street
这个闻氏家族有两个府第比较有名,在马衙巷口的绿化带附近有一门楼,在1999年马衙街拓宽时被拆,人称“天官第”。主人闻渊,字静中,弘治乙丑(1505)进土,官刑部主事。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因吏部尚书的别称是“天官”,所以人称其宅为“闻天官第”,该府第现为闻宅、黄家牖门和余宅等民居。余宅的后面尚保留一八角古井,井台用八块石条拼凑而成,人称“天官井”,这成了闻天官第的唯一见证。
天官第的西边陈氏宗祠,原是闻家花园,园中竹木扶疏,绿荫绕廊·并有书厅三楹,广植棕柱芭焦,雨声淅沥,富有诗情画意。为此常有一些名士在园中聚会吟诗。到清道光年间,从慈城来的除汉玉在此建祠,其后裔陈鱼门系麻将发明人,现将其改为麻将博物馆,如今成为天一阁外花园的一部分了。
其西边的秦氏支祠的位置,原有一建筑是闻渊的堂弟闻泽的府第。闻泽,正德甲戌(1514)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嘉靖即位后,又升任他为江西布政参议,故人称“参政第”。“参政第”在清乾隆年间卖给官府,改为“后营游击署”,民国十四年(1925)游击署拆除,由秦君涵建造秦氏支祠。泰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经营颜料业发迹.就以21万元银元.用三年时间,仿府城隍庙的建筑,建造了这座七间两弄连三进的家祠。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尤具特色的是.建筑物上大量采用了宁波传统工艺朱金木雕.由著名木工、石工和砖刻工雕成各种花鸟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图饰,栩栩如生,有很高的工艺价值.现在尚保存有两百余幅。秦氏支祠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闻天官第的东边建筑,后因多次遭受火灾,所余者亦屡经易姓改造。其东边现在为天一社区办公处,在清同治、光绪间就成了知县马海曙的宅第。他有九个儿子.都很有才学,有的还是著名的学者。长子马裕藻,留学日本,归国后经蔡元培推荐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四子马衡,新中国成立前后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是研究商代彝器铭文的专家。九子马廉,字隅卿。192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致力干研究中国小说史.收藏的各种小说达数千种,并有不少孤本善本,自称为“不登大雅之堂藏书”(后全部捐赠绘北大图书馆)。他和鲁迅、郑振铎等都有交往。马廉还很关心家乡的文物事业,曾收藏宁波城墙·拆下来的古砖千余方。加以整理收藏,取名“千晋斋”.后将全部藏砖捐献给天一阁收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金星乐器厂”的厂址.
再往东就是闻天官第之西厅,到清初就改为“李都督宅”,也称“荣禄第”。其世居砌里,后迁居车轿街、普照桥之后才迁到此地的,这都督李涵生活在康熙年间,夙负奇志,不喜读书。(www.chuimin.cn)
"三藩"变起时,仗剑人闽,用计策抵御敌方,设伏掩贼,歼擒无数。后总督姚启圣平台湾,因功授漳浦游击。后又因平土匪有功,擢提中军参将;不久提督标中军副将。此府第至今部分建筑尚在。我们在文物普查时发现马衙街的南侧摆大排档的地方,尚有被踩踏得光滑无棱的阶沿条石。向周围老人打听,方知这原是“荣禄第”的门厅,是1999年马衙街拓宽时才被拆。从目前的房屋布局来看,中轴线上的厅堂建筑虽没有了,现存所建为临时建筑,但其东西两侧尚有观音兜山墙,依稀可见当时的规模。当我们敲开东侧马衙街30号的大门,进门就是主楼的檐廊,两开间,屋前天井有临时建筑。但主体建筑的楼板搁柵特别紧凑,这立刻引起我的注意,房主告诉我们这二楼的地板是用砖铺成的。难怪楼板搁棚布置得那么紧。干是我跑到楼上仔细察看,楼板地面全是20厘米见方的砖块铺成。共产自苏州、松江等地。若有45厘米见方,就成了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金砖。其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合格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述了“金砖”的制作过程:选料要选可塑性适当,颗粒细、杂质少的优质易熔黏土,然后浸水将黏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稠密的泥团。接着将泥团“填满木匡之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加压使泥土成形,使砖坯密实而均匀。砖坯阴干后,再装入窑中经过高温烧制而成。这样,质地坚硬、敲打有金石之声的“金砖”就烧成了。这时有一老伯告诉我,那西侧的观音兜山墙的房子里面也曾是这样的“方砖”铺地的,可惜拆除光了。
房主还告诉我,在前檐廊东山墙里还有个宝贝,说着撕去糊在墙上的报纸,露出镶在墙上的两方石碑,石碑已被石灰刷平。我用刀刮去石灰,“亡儿厚建事略”几字,——显现。这是父亲悼念儿子的悼文,谁写的呢?我急忙先刮碑尾部文字上的石灰:
“成丰九年己未十有艺月中澣。伴石老人李维镛挥泪志,时年七十有一。同里陈景崧书丹,寿松镌铭。”据此我知道了这是李涵都督的后人李维镛所记.从该碑文中我们可获知不少信息:一、李维镛本人世袭祖上爵位,也是在军队谋职,曾受弹劾奔走京师,与两江总督交往甚密,但当广东、定海有战事时,总有他的身影。当甬城被围,面对居城威胁时,宁波知府也向他求救解危之策。这说明从康熙到光绪间,李家一直从事军事工作。二、其子李建厚是位有着江湖义气、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将领,深得友僚好评,前鄞县县令愿将女儿许配给他。说共有文,其”已能作时艺(习字写文)。戊戌秋,先慈弃养,丧居,亲课,读《易》.《书》、«诗》、‘三传‘、‘三礼‘、‘四子书’,每六十日背诵一周,无许字忘”.“旋以职监生应乡试,中己酉科第十七名举人”。说其能武,其能“身率壮再,讲击刺进退法”,说其智,其敢遣间谍设计诱捕贼副帅张金山,说其勇,为了捕捉通敌的一美国人、一英国人,其敢“率勇渡江围其屋,二人持刀出斗,不胜,跳而走,追之,及沟岸,群击之,力竭就擒”。“乃囚解上海,斩之。以循夷人正国法,前此所未有也”。三、记载了东钱湖陶公山的史致芬欲攻城被李厚建杀退,以及其后厚建中计战死的经过,为宁波方志提供了一份翔实的佐证资料。
再往东就是闻天官第的东厅,后改为“李尚书第”。此李氏不是彼李氏。李氏世居孝闻坊,后建第于大梁街,到李康先做礼部右侍郎时再迁到马衙街。李康先,系明万历丁未(1607)进土,改庶吉士。(所谓“庶吉土”,即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
历官礼部右侍郎、国子监祭酒。后因得罪魏忠贤被罢官。崇祯改元(1628)后,以原官起用,进礼部尚书,加宫保。终与内阁温体仁不协,削籍归里。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振矶因与鲁王有涉下狱,小儿子李振圮竭所有营救得免,家由此败落。“李尚书第”现改为徽商的“江氏宗祠”,主体建筑改向为坐西朝东,面向月湖。目前尚存前后两大殿。
当年的马衙街曾是多么风光与显赫!可这一切已成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我想,作为历史街巷,其“青山依旧在",我们若能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就仍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照样能够夕阳红!
链接:马衙街,因街内有形如马眼与月湖相通的河漕,故原地点为马眼(牙)漕。民国时,因该地有明初明州卫指挥同知马胜的衙署,又取原名近音改名为马衙街。现马衙街上有泰氏支祠、闻家祠堂、陈家祠堂等史迹,而马眼漕水底传说有城下古迹。
有关甬城街巷的文章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想起那个村庄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位迂腐的农村旧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就是像扎马那样的水乡小村。扎马是一个长长的村庄,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上有石板小桥,这种常见的石板桥总是比两边的石板路要高几个台阶,因为河里要通航船,所以要将小桥适度抬高一点。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带着母亲和我来到这里当起了扎马小学的校长。傍晚,我们这帮孩子便聚集在油车边。......
2023-09-27
今天,且将目光投向“大沙泥街”——这条宁波最为古老的街道,看它如何由沙而来,又随沙散去.天封塔地处奉化江西岸,今宁波市海曙区大沙泥街西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塔明暗十三层,高51.5米,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天封塔的窗户隔层而设,那没窗的就成为暗层。天封塔鹤立鸡群的风光不再。......
2023-11-20
江晓骏顾妮妮开明街位于宁波市中心,是海曙区内南北走向的一条主要街道。清咸丰、光绪《鄞县志》称开明桥大街,北至乾溪头,南至三角地。因沿街有开明坊、开明桥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后,复名开明街。规模大一点的就要算开明街与中山东路交界处的梅龙镇酒楼。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药行街与开明街交界处的-一家面食店。开明街的另一个特色是文化服务设施的相对集中。......
2023-11-20
雷台最早夯筑于1600多年前的前凉,而其得名在明朝。明天顺年间,由于天灾频发,当地人民便在雷台之上重修雷台观,祈求雷神保佑风调雨顺,之后,雷台便因祭祀雷神而得名,也逐渐成为一大道教圣地。雷台观建成之后,见证了历史的风雨沧桑,经受了无数的天灾人祸。雍正末年,雷台被附近居民伐树占地,侵占严重。1987年,武威市将雷台观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武威市道教协会成立,将雷台观作为活动场所。......
2023-08-07
在曾家岩小学校园里,栽种着数十株高大的黄桷树。老师之于学生,就像黄桷老树之于曾家岩小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处处是黄桷树的身影,其默默无闻、顽强生长、无私奉献的内在精神深受重庆人民的喜爱,因此成为重庆的市树。一百多年过去了,老旧的校舍早已拆去重建,可黄桷树依然昂首屹立,陪伴着曾家岩小学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无数个谈笑风生的写生课堂,就是在黄桷树下度过的。......
2023-08-31
秦氏支祠,又称“秦家祠堂”,由于檐角高耸、巨构连绵,遂成为马衙街上标志性建筑。之前,范氏天一阁和秦祠主人乃两家两姓,他们是邻居,中间有围墙隔开。其中,张謇的《秦氏支祠记》被宗谱全文收录。笔者根据天一阁所藏《邺县秦氏宗谱》移录《秦氏支祠记》全文如下,与广大读者分享:鄞西月湖之滨,泰氏支祠在焉。......
2023-11-20
于是,1.8 亿年前在云南这块土地上为所欲为的“云南龙”惊现于世。身长10 多米,高2.5 米,体重8 吨,云南龙全身再现。而“我们”中,包括1.2 万年前的亚特兰蒂斯人。......
2023-08-30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靖康之乱,金人侵占中原,士绅四处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2023-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