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衙街:沧桑史的见证

马衙街:沧桑史的见证

【摘要】:共北侧的马衙街如一根丝带将偃月街与长春路连接起来。马衙街,为何用姓氏与衙门的“衙”组合成街巷的名称?除了马衙街外,还有现天一广场中的崔衙街、连接邯庙与观宗寺、延庆寺佛教文化区的毛衙街,以及其支巷郭衙巷。这马衙街,是因明初有明州卫指挥同知马胜在此建衙而得名。秦氏支祠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联飞

马眼漕如月湖的臂膀穿过虹桥缓缓向西伸展。共北侧的马衙街如一根丝带将偃月街与长春路连接起来。作为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主要街巷,其北侧虽有几幢现代水泥建筑,但保留者的大半传统建筑,仍在向人们诉晚若当年的辉煌与历史的沧桑。

马衙街,为何用姓氏与衙门的“衙”组合成街巷的名称?衙,本义是旧时官署之称。后来凡有军功者的府第也称“衙”。看来当年在这条街上曾有过马姓将军的府第,这好比如今毛衙街上有“毛衙”一样。为此事我曾向洪可尧先生求证过这一猜测。他告诉我明初宁波建有“四衙”,故留下四条以衙门而命名的街巷,凡老宁波大多知道。除了马衙街外,还有现天一广场中的崔衙街、连接邯庙与观宗寺、延庆寺佛教文化区的毛衙街,以及其支巷郭衙巷。这马衙街,是因明初有明州卫指挥同知马胜在此建衙而得名。哦,原来如此。那么指挥同知,是什么样的官职?我查了明代卫所制的人员配制情况。明洪武元年(1368),全国边海防推行卫、所制,设明州卫指挥使于明州城,卫设一个指挥使(正三品)、两个指挥同知(从五品)、两个指挥佥事(正四品)、两个卫镇抚(正五品)。下辖五个千户所,每所辖十个百户。百户下总旅,总旗下设小旅。小旗率五卒。可见,卫所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明州卫的指挥同知则是明州卫的第二把交椅。后来马将军调防离雨,其家属也随之而迁。从鄞西迁来闻氏家族取而代之,但马衙街名称仍保留下来。

马衙街 Maya Street

这个闻氏家族有两个府第比较有名,在马衙巷口的绿化带附近有一门楼,在1999年马衙街拓宽时被拆,人称“天官第”。主人闻渊,字静中,弘治乙丑(1505)进土,官刑部主事。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因吏部尚书的别称是“天官”,所以人称其宅为“闻天官第”,该府第现为闻宅、黄家牖门和余宅等民居。余宅的后面尚保留一八角古井,井台用八块石条拼凑而成,人称“天官井”,这成了闻天官第的唯一见证。

天官第的西边陈氏宗祠,原是闻家花园,园中竹木扶疏,绿荫绕廊·并有书厅三楹,广植棕柱芭焦,雨声淅沥,富有诗情画意。为此常有一些名士在园中聚会吟诗。到清道光年间,从慈城来的除汉玉在此建祠,其后裔陈鱼门系麻将发明人,现将其改为麻将博物馆,如今成为天一阁外花园的一部分了。

其西边的秦氏支祠的位置,原有一建筑是闻渊的堂弟闻泽的府第。闻泽,正德甲戌(1514)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嘉靖即位后,又升任他为江西布政参议,故人称“参政第”。“参政第”在清乾隆年间卖给官府,改为“后营游击署”,民国十四年(1925)游击署拆除,由秦君涵建造秦氏支祠。泰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经营颜料业发迹.就以21万元银元.用三年时间,仿府城隍庙的建筑,建造了这座七间两弄连三进的家祠。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尤具特色的是.建筑物上大量采用了宁波传统工艺朱金木雕.由著名木工、石工和砖刻工雕成各种花鸟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图饰,栩栩如生,有很高的工艺价值.现在尚保存有两百余幅。秦氏支祠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闻天官第的东边建筑,后因多次遭受火灾,所余者亦屡经易姓改造。其东边现在为天一社区办公处,在清同治、光绪间就成了知县马海曙的宅第。他有九个儿子.都很有才学,有的还是著名的学者。长子马裕藻,留学日本,归国后经蔡元培推荐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四子马衡,新中国成立前后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是研究商代彝器铭文的专家。九子马廉,字隅卿。192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致力干研究中国小说史.收藏的各种小说达数千种,并有不少孤本善本,自称为“不登大雅之堂藏书”(后全部捐赠绘北大图书馆)。他和鲁迅、郑振铎等都有交往。马廉还很关心家乡的文物事业,曾收藏宁波城墙·拆下来的古砖千余方。加以整理收藏,取名“千晋斋”.后将全部藏砖捐献给天一阁收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金星乐器厂”的厂址.

再往东就是闻天官第之西厅,到清初就改为“李都督宅”,也称“荣禄第”。其世居砌里,后迁居车轿街、普照桥之后才迁到此地的,这都督李涵生活在康熙年间,夙负奇志,不喜读书。(www.chuimin.cn)

"三藩"变起时,仗剑人闽,用计策抵御敌方,设伏掩贼,歼擒无数。后总督姚启圣台湾,因功授漳浦游击。后又因平土匪有功,擢提中军参将;不久提督标中军副将。此府第至今部分建筑尚在。我们在文物普查时发现马衙街的南侧摆大排档的地方,尚有被踩踏得光滑无棱的阶沿条石。向周围老人打听,方知这原是“荣禄第”的门厅,是1999年马衙街拓宽时才被拆。从目前的房屋布局来看,中轴线上的厅堂建筑虽没有了,现存所建为临时建筑,但其东西两侧尚有观音兜山墙,依稀可见当时的规模。当我们敲开东侧马衙街30号的大门,进门就是主楼的檐廊,两开间,屋前天井有临时建筑。但主体建筑的楼板搁柵特别紧凑,这立刻引起我的注意,房主告诉我们这二楼的地板是用砖铺成的。难怪楼板搁棚布置得那么紧。干是我跑到楼上仔细察看,楼板地面全是20厘米见方的砖块铺成。共产自苏州、松江等地。若有45厘米见方,就成了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金砖。其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合格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述了“金砖”的制作过程:选料要选可塑性适当,颗粒细、杂质少的优质易熔黏土,然后浸水将黏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稠密的泥团。接着将泥团“填满木匡之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加压使泥土成形,使砖坯密实而均匀。砖坯阴干后,再装入窑中经过高温烧制而成。这样,质地坚硬、敲打有金石之声的“金砖”就烧成了。这时有一老伯告诉我,那西侧的观音兜山墙的房子里面也曾是这样的“方砖”铺地的,可惜拆除光了。

房主还告诉我,在前檐廊东山墙里还有个宝贝,说着撕去糊在墙上的报纸,露出镶在墙上的两方石碑,石碑已被石灰刷平。我用刀刮去石灰,“亡儿厚建事略”几字,——显现。这是父亲悼念儿子的悼文,谁写的呢?我急忙先刮碑尾部文字上的石灰:

“成丰九年己未十有艺月中澣。伴石老人李维镛挥泪志,时年七十有一。同里陈景崧书丹,寿松镌铭。”据此我知道了这是李涵都督的后人李维镛所记.从该碑文中我们可获知不少信息:一、李维镛本人世袭祖上爵位,也是在军队谋职,曾受弹劾奔走京师,与两江总督交往甚密,但当广东、定海有战事时,总有他的身影。当甬城被围,面对居城威胁时,宁波知府也向他求救解危之策。这说明从康熙到光绪间,李家一直从事军事工作。二、其子李建厚是位有着江湖义气、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将领,深得友僚好评,前鄞县县令愿将女儿许配给他。说共有文,其”已能作时艺(习字写文)。戊戌秋,先慈弃养,丧居,亲课,读《易》.《书》、«诗》、‘三传‘、‘三礼‘、‘四子书’,每六十日背诵一周,无许字忘”.“旋以职监生应乡试,中己酉科第十七名举人”。说其能武,其能“身率壮再,讲击刺进退法”,说其智,其敢遣间谍设计诱捕贼副帅张金山,说其勇,为了捕捉通敌的一美国人、一英国人,其敢“率勇渡江围其屋,二人持刀出斗,不胜,跳而走,追之,及沟岸,群击之,力竭就擒”。“乃囚解上海,斩之。以循夷人正国法,前此所未有也”。三、记载了东钱湖陶公山的史致芬欲攻城被李厚建杀退,以及其后厚建中计战死的经过,为宁波方志提供了一份翔实的佐证资料。

再往东就是闻天官第的东厅,后改为“李尚书第”。此李氏不是彼李氏。李氏世居孝闻坊,后建第于大梁街,到李康先做礼部右侍郎时再迁到马衙街。李康先,系明万历丁未(1607)进土,改庶吉士。(所谓“庶吉土”,即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

历官礼部右侍郎、国子监祭酒。后因得罪魏忠贤被罢官。崇祯改元(1628)后,以原官起用,进礼部尚书,加宫保。终与内阁温体仁不协,削籍归里。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振矶因与鲁王有涉下狱,小儿子李振圮竭所有营救得免,家由此败落。“李尚书第”现改为徽商的“江氏宗祠”,主体建筑改向为坐西朝东,面向月湖。目前尚存前后两大殿。

当年的马衙街曾是多么风光与显赫!可这一切已成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我想,作为历史街巷,其“青山依旧在",我们若能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就仍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照样能够夕阳红!

链接:马衙街,因街内有形如马眼与月湖相通的河漕,故原地点为马眼(牙)漕。民国时,因该地有明初明州卫指挥同知马胜的衙署,又取原名近音改名为马衙街。现马衙街上有泰氏支祠、闻家祠堂、陈家祠堂等史迹,而马眼漕水底传说有城下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