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甬城街巷的古代砖刻艺术珍品

宁波甬城街巷的古代砖刻艺术珍品

【摘要】:戎爱武一林宅,是浙东地区现存的古代砖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雕刻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坐北向南,南依紫金巷,北靠三支街,东近镇明路,西面毗邻民居。仪门砖瓦盖顶,木结构三叠斗拱,有力支撑深达1.5米的出檐,以满雕的云蝠为肩线,门枋及门梁施以精雕,但所有木结构又全都不施漆画彩,显得幽雅淡泊。

戎爱武

林宅,是浙东地区现存的古代砖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雕刻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坐北向南,南依紫金巷,北靠三支街,东近镇明路,西面毗邻民居。200多年前,该地段名日王家墩,临月湖东南,处城内三支水流会合的“三支街”南,在西湖与南湖、南水关流通域内,这一块面南高地,草木葱茏,共东其北仓桥头、三市、望湖桥均为闹市通衢。择这样闹中取静的城南僻地建宅,其主人意在避世藏幽与返璞归真。

为领略浙东一带传雕艺术家巧夺天工的手艺,寻觅“明清时期民间宅第的精典之作”的韵味,深秋的午后,我们踏上了寻访林宅之路。

驻足镇明路三支街口,面南不足百米是俗称大庙的灵应庙;沿三支街西行,路经吴氏支祠,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单檐硬山式建筑,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从吴氏支祠向西南方向不远处,一道约30米长的青砖高墙颇引人注目。走近观之,原来这是三怵并列独立院落的拼用外墙。三幢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南立面上有三道西式石库门,各通院落,三个石库门装饰了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线脚山花和雕刻忍冬草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显得华美典雅。这群现处三支街48、54、62号的院落是民国时期朱姓、邹姓商贾大户所建,故称作“朱宅一邹宅”,1999年9月被列为宁波市级文保点。

林宅 Lin's Residence

“朱宅一邹宅”的东侧即梅园巷入口,紫金巷与梅园街垂直相连,沿着紫金巷往东,两旁是密集的居民楼,接近巷口——镇明路紫金巷30号,在一道青灰色高墙的簇拥下,守护着一段150多年沧桑历史的林宅静静地伫立于此。

林宅的正门辟在南墙东侧,主体建筑陷藏干五米高墙内,对称于中轴线,大门外观为标志“冠带”的牌楼式官帽石库门,左右前后五岳五马风火墙昂然向天。大门的构造虽无森严巍然的气势,却有“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之态。据民间文物研究者杨古城先生介绍,林宅高墙围护,正门侧辟,意在“深”和“藏”,体现主人陷逸内敛的性格特征和封建土大夫“隐者高明,省事平安”的处世哲学。封建土大夫“藏”与“露”的微妙心态居然能在建筑外观上得到如此巧妙体现,真是独具匠心!

正门是一座精雕细琢的牌楼砖式门楼,翘檐由高达6米的歇山顶斗拱纱帽式砖刻组成,扶门额篆书“庆云崇霭”,门额左右上下的砖刻上刻有“天女献花”、“岁寒三友”、“鸾风和鸣”、“文土聚会”、“喜上眉梢”、“家眷和睦”等喜庆吉祥的图像,寓意不言而喻。反观檐壁,除了栩栩如生的图案、错落有致的排列,映入眼帘的便是“春风得意”四个篆体字。

“吱呀呀”推开头门,迎面便是一堵高4米,长12米的墙。墙肩上三块深雕砖刻,居中的“双凤朝阳”自古就是文人的自喻,一左一右“太狮少狮”与“双狮戏球”烘托出主人祈愿门族丁嗣昌盛,兴旺发达之心愿。头门内的第一明堂(也称天井),长10米,宽3米。而门洞上的长2.5米、高0.3米整幅长卷砖刻“八骏图”颇具视觉冲击力,石刻上奔腾的骏马呼之欲出,随风舞动的玉佩、流苏动感十足,让人叹为观止。

头门右折,东边的隔墙开一扇八角形洞门,可通前偏室,或为守门人的居室。头门左折,是一道偌木结构二门——仪门,即“礼仪之门”,仪门意义非同一般,此门于林宅而言仿若静谧与喧嚣,内野与外朝的隔阻之门。据杨古城先生介绍:“宅内人一般不出门,特别是女眷们到此为止,而来访宾客经主人允许进入仪门,主人在此相迎。”仪门砖瓦盖顶,木结构三叠斗拱,有力支撑深达1.5米的出檐,以满雕的云蝠为肩线,门枋及门梁施以精雕,但所有木结构又全都不施漆画彩,显得幽雅淡泊。

人仪门,又是一天井。南侧以5米之墙为屏,用以“聚气”,俗称“影壁”。影壁上一幅幅砖雕刻的是“八仙"、“福禄寿”、“九老图"、“二十四孝子”等图,周围饰以奇草异卉,亭台楼阁,细细一看,仿佛人在画中游,情景交融,美不胜收。天井北面称“轿厅”,三开间,左右两厢当为轿夫或侍者住地,或辟为小茶厅“明轩”之类。

当时镇明路、三支街、紫金街一带地貌,宛若意大利威尼斯,水网交织、河道纵横。南护城河横卧过梅园巷,仓桥大河(平桥河)匍匐于镇明路西,自南门外经仓桥头直逼鼓楼,说是仓桥大河,其实河道也只五六米,仅可供两船交错而过,而两三米宽的小河则纵横交错遍布这一带。南护城河、仓桥大河及附近许许多多小河四通八达形成域内水网,可谓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www.chuimin.cn)

那时的林宅无疑是一块珍藏在千年古城、梦里水乡中的瑰宝,静静地泛着水样柔和的光。只可惜经济社会寸土寸金,如今这一带的大小河道早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林宅的周边不再是清波流动、林木昌荣,而是火柴盒似的居民楼、车水马龙的柏油路、人声鼎沸的大卖场,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纯粹与清静。低头深思,我们在拥有经济高速增长、坐享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却要付出摧残环境.破坏历史文化.侵害民族传统和城市风貌的的巨大代价,真不知是喜是悲。所幸林宅以北,一路相隔即是碧波长堤、芳草飞柳的月湖风景区,东面的灵应大庙也正在修缮中,说是要还其原有风貌.现在,人们在物质富足之余已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这略略让人感到欣慰.

再让我们回首百年前,当时的林宅门前小河蜿蜒、碧波涟涟。林宅“兰亭”水池所在位置,最是靠近河流,水池是林氏一族生活用水的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在园的一侧壁上嵌有明代画家董其昌临摹《兰亭集序》的碑刻,淡园的水池也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湍急,映带左右”的格局修葺。由此,诠释出林氏对大自然恬淡安详的渴望与追求。

林宅的第三个门,实为穿堂,又称过厅,尺高地栿似是主人高贵身份的象征,门厅的上下虹梁、檎枋和牛腿上,又是一·批奇花异卉的巧夺天工的雕琢,只是依旧不施漆饰,仅刷几道清油,至今仍延续原有风貌。

跨入三门,便是近300平方米的中庭,这是林氏家族的核心活动场所,不仅承揽起婚丧嫁娶、年节庆典、族礼祭祀等隆重的礼仪活动,还是林家老少货花弄月、共享天伦的休闲娱乐佳地。明堂三面两层楼的道地内,有四扇模制的砖刻花窗,还有刻有“渔樵耕读”、“敬老携幼”、“采桑牧牛”、“纺纱教子”、“白头偕老”、“玉堂富贵”、“黄甲传胪”、“和合献瑞”、“加官进爵”、“鹤舞鹿鸣”、“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等工艺精湛的砖雕,这些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渗透着浓浓的儒家思想,如一幅幅经典的画卷生动形象地提醒和告诫着后人。

宛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穿过狭长幽暗的弄堂,又有两个明堂忽然呈现在眼前,屈指算来这已是第四、第五个明堂了。其中,占地约百平方米的第四明堂中,有两道高约3米的花格墙,透空的漏窗上部,各有两条长达4米的砖刻长卷,刻的似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戏曲故事,画面上才子佳人笑意盈盈、眉目含情。在这座庭院深深大宅内,在满宅伦理族规的约束之中,长卷的砖刻透出殷殷春意,“幽藏深闺人未识”的才子佳人,梦寐以求的是“春风及第”。

砖雕是宁波“四雕”艺术(木雕、砖雕.石雕.灰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宅内集中了170多幅精美绝伦的砖雕,50余幅木雕、石雕艺术作品,是浙东地区极具艺术、科学、文物价值的建筑艺术代表作之一。

砖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起源较早.据史料记载,中国砖雕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元代,基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用砖雕,镂雎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干空气流通。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

砖雕不同干木雕,它的制作虽不及石雕困难,但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砖雕的制作,若从大处上分,大致可分为制坯、烧制、雕刻三环节。若从细处分,又可分为造泥、制坯、晾干、烧制、冷却、打磨等环节。砖雕的质量要求严格,而用来烧制砖雕的泥土要比普通砖的细腻,一般还要经过水洗、沉淀,使其纯洁度与整合力提高。制坯则大致分为取土、过谑、捣烂、成形的步骤。烧制的关键在于火候,火候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作品的失败。而雕刻则是把砖美化的过程,在雕刻技法上,砖雕主要有阴刻、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砖雕通常饰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做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竹、兰、菊、荷花和鲤鱼等为题材的寓意吉祥的图案。

作为浙东地区现存的砖雕艺术最集中、最精致,雕刻内容最丰富的建筑,林宅砖雕传承了江南独有的清秀雅致、典雅绮丽的风格,内容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林宅的砖雕在工艺技法上采用立体感极强的多层次镂雕,图案四周还配以玲珑剔透、典雅隽秀的各种吉祥纹饰,如回纹、卷草纹等,给人一种祥和、舒适的精神享受。林宅的砖雕把各式人物、背景镌刻得十分完美。其刀法流畅,画面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的艺术才华。

从整体上来讲,林宅并没有富丽堂皇的高调与张扬,宅内的砖雕侧重于“渔樵耕读”,讲究返璞归真,体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之意境,从“岁寒三友”、“文土聚会”、“喜上眉梢”、“家庭和睦”、“放牧图”、“耕织图”等题材中可以看出林氏兄弟的儒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抚摸着这些精美的砖雕艺术,感受百年沧桑,那一幅幅精致的作品背后,透露的是淡定与内敛,浮华散尽,皆是幽远、宁静、祥和,由此看来,这不正是的林宅最独特、最宝贵的艺术价值吗?

链接:紫金街,原地名王家墩、王家墩巷。民国时因巷南有紫金桥而名紫金街。其北为三支街,因其东原有尚书桥,故又名尚书桥巷、三支弄等。该地位于月湖南岸,现存林宅、朱宅、邹宅、吴家祠堂等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