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秀水江南,独具江南水乡之美

秀水江南,独具江南水乡之美

【摘要】:据统计,在秀水历史街区内,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文保点的有吴宅、桂花厅、鹤年坊、孙宅、林宅等,以及其他较有价值的文物若干处。一秀水街吴宅为晚清民宅,占地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91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牌楼式大门、明堂、硬山顶七开间的大厅。在明清的宁波城中,秀水街区位于城市西北,东临和义门,西近永丰门,北侧紧竟宁波老城墙和姚江,南侧是宁波的府治、府学和孔庙。

张落雁

细数秀水街区的历史遗存,竟如此之多。看似平常的老屋中,冷不丁就能看到一块牌匾,上书: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在秀水历史街区内,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文保点的有吴宅、桂花厅、鹤年坊、孙宅、林宅等,以及其他较有价值的文物若干处。

秀水街吴宅为晚清民宅,占地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91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牌楼式大门、明堂、硬山顶七开间的大厅。明堂和重檐硬山式后楼的东西两侧,有面向东西的厢房,分别为客厅、书房、居室、厨房及杂屋,前后两进组成一座相当规模的建筑群,前后左右廊子相通,上置卷棚式轩,轩的构件上有各类花草的图案。宅之东首尚保留一座小花园,整个建筑总体布局对称平衡,用材硕大,构件的艺术装饰古朴端庄,玲珑精巧,具有晚清时期宁波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桂花厅位干桂芳巷17、18号,坐北朝南,单檐硬山式,覆小青瓦。梁用材硕大,截面较圆,柱础为鼓蹬状,分隔墙采用竹蔑泥作。整个厅堂无雕饰,素面,具有明代建筑型制的特征。该建筑原系雨上望族倪氏介石园内花厅。倪氏自宋移居邺县,元时家产颇富。明末钱肃乐抗清复明起兵时,倪氏子弟懋喜、元楷从之。

鹤年坊位于横河街44、50、56号,为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共由三进风格一样的建筑组成。整体建筑坐西朝东,每进北侧外墙上开设大门,上面分别写有“鹤年坊一弄”、“鹤年坊二弄”、“鹤年坊三弄”。一弄面阔六开间、二弄面阔七开间、三弄面阔八开间,都无檐廊。现房子保存较完整,布局独特,是现存较少的又较有特色的民国时期建筑。

孙宅,位于广仁街40号、孙家巷12号,为清晚期传统建筑。广仁街40号现存建筑平面呈“工”字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朝南,门楣上有砖雕。主楼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楼房,左右各是面阔七开间的楼房,七脊马头山墙,前廊为卷棚轩,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梁前端呈爵头状,雕刻精致。孙家巷12号由两个院落组成,都为重檐硬山式楼房,现房子保存完好,用材考究。

教会学校旧址系清同治七年(1868)由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戈柏、禄赐始建于贯桥头,初为义塾。光绪二年(1876),传教士霍约瑟主持教务,改为书院,取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定名“三位一”,后移迁于孝闻坊。光绪七年(1881),又建新校舍于李衙桥侧(原广仁街宁波八中校址)。学生多系教会子弟,人数甚少,主持书院者称监院,先后由霍约瑟、慕华德担任。教学内容主要为圣经、英文,两科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亦不能毕业。星期日必须到教堂参加礼拜,学风保守。1916年改为三一中学。1952年改为宁波市第八中学。

秀水街民居 Civilian Houses of Xiushui Street

这一天,阳光很明媚,连风儿吹在身上都是暖洋洋的,原来,春天真的已经到了。

走过秀水街,走过广仁街,再走过横河街……每一条属于秀水街区的蜿蜒小巷,都这样静静的,似乎生怕惊扰了春梦。从小到大,曾无数次从这里经过,此情此景并无太多改变,所以从未驻足细观。可这一天,当我沉静心情欣赏时,却陡然发现了不一样的景致。

那一片街区大多是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每一瓦每一砖都透着历史沉积的味道,冒冒失失地推开已斑驳不堪的大门,走进四合院落,便是一片似乎与世隔绝的天地。天井中晒着被子和衣服,煤炉上烧着水,正“滋滋”地冒着烟。院子中的老人,悠闲地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对于陌生人的打扰并不介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冷不防的,一只猫从身边蹿过,又藏进了屋子中阴暗的角落。

一户户走过去,却发现每走一步就得停顿下来,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院落都是文物保护点。横河街38号、44号、50号、56号……一串串门牌号看过去,这些看似陈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在阳光下一点点地散发着沉静隽永的味道。

走街串巷找了几位久居此间的老人聊天,他们平静的回忆,总让我有一种时光倒错的感觉,仿佛回到了百年前,这里水系纵横,是典型的江南秀色。(www.chuimin.cn)

秀水街区形成于宋代。街区南侧在宋代为贡院,与街区的东侧,即现在中山广场处的郡学和孔庙合为一体。在明清的宁波城中,秀水街区位于城市西北,东临和义门,西近永丰门,北侧紧竟宁波老城墙和姚江,南侧是宁波的府治、府学和孔庙。

目前,秀水街区的格局与1924年地图上的基本一致。

早在元代,街区南侧的贡院开始为一倪姓大族所居。倪氏在此居住了700年,占据了街区南侧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如今,明代倪氏家族的桂花厅依然存在,南侧的桂芳巷也因倪氏桂芳第而得名。

明清时期,吴宅的吴氏和孙宅的孙氏成为世居此地的大族。孙宅占了广仁街以北近一半的土地,吴宅则占据了广仁街南侧大片土地。

民国时期,新兴民族资本家和商人开始聚居于以林宅、陈宅、徐宅、鹤年坊为代表的建筑,给街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秀水街区还有数条蕴含了丰富历史内涵的街巷,如孙家巷,南起广仁街,北至横河街。长132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巷侧为居民住宅。《鄞县通志》载:“广仁街,旧名白衣寺跟,大池头之东西。”大池头系大桥头之误。旧时,府学前河有渠达白衣寺,上有大桥、李衙桥、启文桥。街因旧有广仁坊得名。“文革时曾改称勤俭街,1981年地名普查复原名。有市第八中学、市工业科学研究所、广仁居委会。

链接:秀水街,原名秃(塌)水桥下,清嘉庆年间因灰桥名不雅,而取字形近似为“秀水桥”,民国时道路改建以桥为名,定名为秀水街。现秀水街内保存有大批传统民居及吴宅、鹤年坊、孙宅等宅第,为宁波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横河街,东起解放北路,西至孝闻街。全长612米,宽3 - 4米,混凝土路面。据《鄞县通志》载:“横河街,旧名双池头、横河头。”清光绪、咸丰《鄞县志》作赏河头巷。因旧街南侧有黉河河流经,故名。康熙《宁波府志》载:“黉河,府治西北百步,四周学宫。"民国时,改黉为横,谐音,并将“双池东西一段并入之”。

今年66岁的沈先生在秀水街的吴宅内已经住了60多年。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街区四周到处能见到水,还有桥,隐约记得大桥街东侧、广仁街南侧、秀水街西侧都有河流,水系纵横。

“这里的居民大都依水而住,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小船了。那时候,盐啊,粮食啊,都是用船载来的。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去钓鱼,收获总是很丰富。要么就在小巷中捉迷藏,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找到一个人还真不容易呢!到了夏天,我们就在桥上乘凉,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的生活别提多优哉了。上世纪50年代,开始填河造路,于是一条条河就逐渐变成了如今的路,虽然能依稀看得出填痕,但纵横的水系是不复存在了。年少时,我最爱的运动便是到附近的体育场踢足球,尽情挥洒汗水,总会到夕阳西下时才满身是汗地回家。还有记忆中的陈糖,每次听到有人摇拨浪鼓的声音,我就兴奋地余若牙膏皮冲出去换糖吃,捧着金黄色的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了。”

在社区干部裘洁静看来,这些年,社区面貌变化不大,不过慢慢也有些改善。一些居民楼外墙翻新了,不少老房子,尤其文保点的旧电路进行了整改,居民们住得更安全了。

“老社区、老房子,并不总是暮气沉沉,我们社区老年人多,参加社区活动,个个积极性很高。这几年,林林总总的文艺队伍成立了十来支,有新联戏曲队、巾帼腰鼓队、追梦舞蹈队等。社区旁的中山广场是最好的排练场所,每天早晚,这些正在排练的中老年人,也成了广场一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这些文艺队伍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加入健身行列。我们社区的这些文艺队伍,曾到许多地方表演,在一些比赛中也得了不少奖,说起这个,我也挺自豪,平日的辛苦没白费。希望这个老社区,能够越来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