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观念

【摘要】:我们知道,系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重要,而且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没有一个根本性的存在概念,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存在学说。朱熹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理在气先”。

与古希腊人相似,中国古人也是很早就在思考终极存在的问题,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回答。中国古人没有发展出类似于古希腊形而上学的一套概念系统。我们知道,系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重要,而且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没有一个根本性的存在概念,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存在学说。但是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探讨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因为对于万物的根本原因和存在根据的问题,中国古人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贡献了丰富的智慧。

1.道家学说中的本体论思想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道家学说是最具本体论意味的理论。道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道”。但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从未给“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老子的心目中,“道”根本不同于有名有实的事物,它不可言说、不可命名,甚至用“道”这个字来表示也是很勉强的。因而《道德经》开篇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一章》)

他在《道德经·二十五章》又进一步解释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

这就是说,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创生万物,支配万物的变化,但又隐而不见,只能从万物的生成变化中加以观察体悟。

老子进而用道来解释万物的生成。首先,“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这里所谓的“无”不是说绝对的空无,而大致是指“道”创生万物之前的“无物”状态。接下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因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三十四章》)

“道”既然创生万物又衣养万物,因而“道”是无所不在的。对于“道”的无所不在,庄子做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说明: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尿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也是“万理”的终极依据。关于这一点,先秦哲学家韩非子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解释。他说: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韩非子·解老》)(www.chuimin.cn)

可以看出,道家学说在本体论方面是相当深刻、相当系统的,在整个世界的哲学文库中,也是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源。

2.朱熹的理气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也产生了高度思辨的体系性的形而上学学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朱熹[19]的“理气论”。在朱熹的哲学中,所谓的“理”就是指无形体、无方所的抽象精神,很类似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所谓的“气”就是指有形有象、能“结聚”、能“造作”、能运动变化的东西,也就是指构成事物的原始材料,大致相当于物质元素的概念。

朱熹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理在气先”。朱熹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

然而,朱熹又反复强调,在现实事物中理气是不可分割的,“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无无气之理”。因此,理在气先并不是指时间上的先后。按朱熹的解释,“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理比气更根本。也就是说,理在气先是一种形而上的推论,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在先”。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则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朱子语类》)

此本无先后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一物,即存乎是气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朱子语类》)

可见,朱熹不像柏拉图那样把理念同具体事物截然分为两个世界,而是强调“理在气中”,万事万物都是气的结聚造作,其运动变化错综复杂,但其中又都是有规则、有秩序的,这个规则和秩序就是“理”,所以理支配了万物的生成与变化。

在解释万物生成运动方面,朱熹把他的理气说同之前的“太极说”、“阴阳说”和“五行说”等综合起来。他认为“太极”就是理的原始状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阴阳又互为前提,其运动变化无始无终,即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运动变化过程中,起初阴阳之气浑沦未判,混合幽暗,以后逐渐中间宽阔明朗,从而“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两仪即天地。进而“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便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由这五种材料又构成了世间一切可感知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