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本体论观念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本体论观念

【摘要】:对本原问题的最初探讨起之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自然哲学对“本源”的探讨显然包含着一种努力,即摆脱原始宗教观念那种对自然的超自然理解,而力求从自然本身来理解和解释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可能体现在原子论学派的思想中。

古希腊哲学中,最初的哲学问题就是万物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所谓“本源”(archē)又被称为“始基”,我们有时候也将其翻译为“本原”。它是指万物的来源,或者是指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因素,又可以指万物的原因、原理。对本原问题的最初探讨起之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这种自然哲学侧重于用自然的物质和过程来解释世界,研究自然物质的构成因素,力求在自然界本身中找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因,从而排除对自然界的超自然理解。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回顾了古希腊人对“本源”问题的探索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哲学的产生和最初的发展过程。虽然最初的哲学家们在本源问题上的理论思索还没有达到亚里士多德那样的高度抽象的水平,但他们提出的本源问题却规定着后来的形而上学探讨。所以我们考察形而上学,就要从最初的形而上学问题开始,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哲学问题。

1.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有关“本源”的诸种观点

古希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哲学家、米利都人泰勒斯推测“水”是万物的“始基”,用水的本性解释万物的生成与毁灭,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他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在他看来万物的生息都含有“湿”的成分,而水又是一种本身没有固定形态的东西,它可以渗透于任何事物之中。泰勒斯的一个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则称“气”是万物的始基,“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气的浓厚化或稀薄化而产生”[7]。在冷热交互作用下,气发生稀薄和凝聚,由此产生了水、火、土、气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泰勒斯的另一个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发展了他的老师的思想。他认为能够构成万物始基的东西不应当是某种有形体的东西,而应当是没有形体的但却能构成一切形体的东西。他把这个东西称之为“无限”。

古希腊自然哲学对“本源”的探讨显然包含着一种努力,即摆脱原始宗教观念那种对自然的超自然理解,而力求从自然本身来理解和解释自然。古希腊爱菲索学派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主张“火”是万物的本原,他很明确地坚持世界的自然性和规律性,他说: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8]

所谓分寸,大致是指规律性的东西,赫拉克利特也将之称为“命运”或“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遵照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9]同时,他还把“逻各斯”理解为人的理性所共有的东西。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可能体现在原子论学派的思想中。如属于该学派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根(水、火、土、气)说”,就是力图用四种元素的不同比例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特性。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则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种子。种子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种子不仅数量无限,而且种类无限。种子的比例不同,构成的事物也不同。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学说当属留基波—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该理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或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原子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有形状、次序、位置的区别。虚空是原子运动的空间,是无实体的空,但同样是本原的东西。德谟克利特还把原子在虚空中的“漩涡运动”称之为“必然性”,并认为“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

不难看出,古希腊自然哲学探讨“本源”问题的一个基本特征就在于把某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视为构成万物的“基元”或“始基”,而将其他自然物理解为这种基元的各种转化形态,从而使那些作为基元的东西成为解释世界的终极根据,而万物转化和向本体的复归也构成了对世界的自然统一性的界说。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自然观才是一种哲学。

2.“本源”问题的内涵

显然,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水平来看,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观点实在是太幼稚、太朴素了,但是在这些质朴的、看似荒谬的思想中却包含着哲学思维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对本源的理解中。本源(arche)一方面指万物的来源,或者说万物的根;而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指万物的原因、原理。初看起来,这两方面的意思区别并不大,但其中的细微差异却对后来的形而上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本源是万物的来源,万物都是通过它变化而成的。因此在没有万事万物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这样,本源就意味着最初、最古老的东西。这种思考往往使人们从时间的先在性、创始性和永久性上来理解“本原”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推测,泰勒斯之所以说水是万物的本源,乃是因为在希腊神话里创世之神往往指水为誓,因此水是创世的最早见证物。[10]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是不难理解的。其实,我们也常常将古老的事物与真实性这个概念联系起来。事物的古老,至少表明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时间的流逝中仍保持自身的稳定。例如,我们往往会相信一些古老的箴言,认其为真理;又如,我们会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最直接的感觉,或者说是事物第一时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而经过转述、加工的信息会被认为不可靠。总而言之,我们会很自然地倾向于相信最先出现并且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事物。对最初的哲学家而言,这些最先存在的事物就意味着对这个世界提问的终点,也就是从眼前事物开始的不断向前追溯所能达到的终点。(www.chuimin.cn)

其次,本源还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因为它而得到解释,因此它也就是世界的原因或原理,其标志性特征就是普遍性和抽象性。很显然,泰勒斯提出本源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这个或者那个事物,而是解释所有事物。因此它就可以被理解为所有具体事物都与之发生关系的那种东西,或者所有事物都具有的共同的东西。如果本源这个概念不能解释所有事物,那么它就是不合格的。在这个意义上,本源这个概念也体现了人类理性的另一方面的兴趣,那就是追求普遍的真理,而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正是最普遍的真理。为了获得这种普遍性,本源就要尽可能地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体的限制。例如,我们说世上的万物来源于水,就比说来源于石头更有说服力,因为水比石头更加灵活和富于变化,受具体事物形态的限制就更少。关于这一点,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把本源设定为“无限”,表现出他对本源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如亚里士多德所评述的那样:

任何一件东西,若不是始基,就是从一个始基里产生出来的;然而“无限”没有它的始基,因为说“无限”有它的始基就是说它有限。无限之为始基,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消灭,而一切毁灭都是有限的。因此“无限”没有始基,而它本身就是其他事物的始基。它包容万物,并且支配万物。[11]

由此可见,自然哲学对本原的探索包含着对无限性、必然性的追求。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开始。人类越是追求普遍的解释力,就越要求高度的抽象性。

如果深究下去,本源概念的这两个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万物的来源,本源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的概念,它意味着最早的那个起点;但作为最抽象和最普遍的东西,本源却是排斥时间的,或者说是在时间之外的,它的有效性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表明本源这个概念是包含着某种矛盾的,这或许也是人类理性思维本身包含着的矛盾。

但是最初的那些哲学家却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或者说,这种矛盾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可以容忍的。这就不得不涉及他们探讨世界本源的特定视角了。自然哲学家对本源的探讨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从自然本身中找到解释自然的根据。因而,他们的思考通常会集中在自然物中之哪一种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这使他们的思想带有“构成论”和“元素论”的特征。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初期哲学家大都认为万物唯一的原理就是在物质本性。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他们因而称之为元素,并以元素为万物原理。[12]

“构成论”和“元素论”实际上都是从物质材料或“质料”的角度来探讨世界本源的。质料这个概念能够很好地将本源概念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一方面,质料——在早期哲学家那里就是水、火、气等——是构成事物的原料,因此在事物还没有成型之前,材料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事物产生和形成的开始,因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东西;另一方面,质料又不是具体的事物,而只是事物的潜在状态,我们可以用同一种材料做成不同的东西,但材料却是不变的。可以说,在质料这个概念上,最初的存在和最普遍的、最抽象的存在是统一的;越是原始的材料,就能够解释越多的事物,也就越具有普遍性。

3.自然哲学“本源论”的局限性

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原理,但当其把“本源”最终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时,就已经暗含了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最高的普遍性必然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具有不可感知的性质;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做出怎样的界说,终究不能脱去可感知的属性。例如,德谟克利特认为,构成万物的原子是不可见的微小颗粒,并因其不可见而能充塞于所有事物中。这表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确有一种超出感性知觉而达及思维抽象的努力。但由于他把原子设定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或“质料”,他又不能不从大小、形状、次序、位置等空间形式上规定原子,而这些属性意味着它最终还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被看见的。既然原子不可见仅仅因为它太小,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德谟克利特拥有一台倍数足够大的显微镜,也许他就能看到他所说的原子了。但是,如果原子真的成了可感知的实体,那么它本身就成为需要被解释的有限物,而不再是解释世界的终极根据。这说明原子本身还是不够抽象,它的可感特性影响了它的抽象性。

此外,自然本体论用物质材料或元素来解释万物的生成也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可以设想,一块木头和一块金属之间的差异也许就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以及其结构之间的差异,但是我们如何通过这种差异来理解一张木桌子和一张木椅子的差异呢?又如何解释一张木桌子和一张铁桌子都叫“桌子”呢?显然,自然哲学只是解释了事物的材料,而对事物的形式却无法解释。例如,我们通常说,我看到了一张桌子。但仔细想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无非是桌子的颜色、材质、高矮、大小而已,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属性而将它称为桌子。一个工匠也不会仅仅凭这些属性而造出一张桌子,更重要的是他脑子里有一个桌子的形式。任何事物均有使该事物成其为该事物的形式。如果这个形式不能从物质材料中得到解释,那么它又来自于什么?实际上,任何物质性的东西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没有离开质料的形式,也没有离开形式的质料。但是,自然哲学家们显然忽视了事物的“形式”方面,这就使他们的自然本体论成为一种片面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