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古希腊哲学中,还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政治问题的哲学思考都属于伦理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在古代哲人看来,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也来自于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道德上的正直和政治上的正义均是“道义”本身的基本内涵。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更注重人的道德品性与政治的关系。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是最为卓越的。......
2023-11-20
在欧洲传统政治学说中,确信“善”与“正义”、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始终占据主流地位。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和封建王权的强权统治结合,使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即作为“至善”的神是王权或国家权力的全部根据。然而,到了中世纪末期,教权的腐败、王权的专制、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以及宫廷内部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等等,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看到,也越来越难以相信政治统治的良善本性,并逐渐对“政治根植于道德”这一传统观念产生怀疑。
最先对这一传统政治观念提出挑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86]。他在《君主论》一书中干脆把政治统治与道德本性剥离开来,提出来一种“用目的的正当性来说明手段的正当性”的政治原则。马基雅维利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从政治理想上说,他崇尚共和政体,认为共和政体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个人才能,培养公民美德。但面对意大利人性堕落、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的状态,他认为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只要能够达到目的,无须考虑手段的道德性质。残酷与仁慈、吝啬与慷慨,都要从实际出发,即所谓“明智之君宁蒙吝啬之讥而不求慷慨之誉”。所以他在《君主论》中说,君主“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当君主认为“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也就不必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着办了却能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87]这就是说,政治统治的正义是用其最终目的和效果来说明的,一切与此无关的道德都应该被抛弃。基于这种观点,马基雅维利明确地把政治学当作一门实践学科,将政治和伦理分开,把国家看作纯粹的权力组织。可以说,他是近代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的思想家,因而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
当然,在近代政治哲学中,马基雅维利的这种比较极端的政治学观点并不多见。多数政治哲学家并不否认政治合法性本身所蕴含的道义原则。这特别体现在近代法学和政治学有关自然法的讨论中。所谓自然法不外是一些最基本的道义原则,如“各有其所有,各偿其所负”(格劳修斯),“既受他人恩施之惠,就应努力使他不因施惠而自悔”(霍布斯)等。当然,自然法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但不管怎样,自然法所涉及的就是一些最基本的道义原则,法律和政治行为如果不符合自然法的要求,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因为“自然法”本身就被理解为维系社会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尺度,没有这些基本要求或不符合这些基本要求,社会生活就建立不起来,即便建起来了也维持不下去。
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自然法成为共同的生活准则而不致被个人的任意性所破坏?人性中是否具有足以使自然法得到贯彻的道德根基?对于这样的问题,近代思想家则比较普遍地表现出对人的德性能力的不信任,即便不否认道德良善的重要性,但也不把政治正义的实现寄希望于人的道德品性。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从人性本恶的基本立场出发,干脆否认了人凭其本性执行自然法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尽管自然法是理性法则,但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私本性使人倾向于不愿接受自然法的约束,因此,要使自然法行之有效,就必须依靠具有强制力的政治权力。他说:
正义的性质在于遵守有效的信约,而信约的有效性则要在足以强制人们守约的社会权力建立以后才会开始,所有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88]
按照霍布斯的这一观点,政治的正义与其说是根源于人性的善,不如说是为了防范人性的恶。(www.chuimin.cn)
稍晚于霍布斯的英国哲学家洛克不同意人性本恶的说法,而是认为人天生就是要过社会生活,这就决定了最初的“自然状态”应当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状态,一个自由、平等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行动,并受理智的约束,在理性的范围内,其行动服从自然的道德律,这就是“自然法”。洛克还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有根据自然法来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的权利和要求犯罪人做出赔偿的权利。这就是所谓自然权利。由此看来,洛克既肯定了自然法是一种道德律,又肯定了个人执行自然法的正当权利,但他同样认为,政治的正义不可能直接从这种自然法和自然权利中产生。因为,尽管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行为是受理性的自然法约束的,但人们的行为却常常是非理性的,这就造成了自然状态的种种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确定的、规定了的、众所周知的法律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和裁决纠纷的共同尺度。这就使有些人由于利害关系而心存偏见,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理解和运用自然法。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每个人以自然法的裁判者和执行者自居,而又偏袒自己,这就使他们的裁决因情感和报复之心而超越正当的范围。第三,在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凡是因不公平而受到损害的人,只要他们有能力,总会用强力来纠正他们所受到的损害;这种反抗往往会使惩罚行为发生危险,而且时常使那些企图执行惩罚的人遭受损害。这就是说,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无法解决在理解和执行自然法方面所产生的分歧,这就易于导致战争状态。要避免可能发生的战争状态,就必须走出自然状态,组成公民社会和公民政府,把每个人执行自然法的自然权利交给这样的政府,通过颁布和执行确定的、众所周知的、大家共同接受的法律,来维护自然法和自然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他说:
虽然他在自然状态中享有那种权利,但这种享有是很不稳定的,有不断受别人侵犯的威胁。既然人们都像他一样有王者的气派,人人同他都是平等的,而大部分人又并不严格遵守公道和正义,他在这种状态中对财产的享有就很不安全、很不稳妥。这就使他愿意放弃一种尽管自由却是充满着恐惧和经常危险的状况;因而他并非毫无理由地设法和甘愿同已经或有意联合起来的其他人们一起加入社会,以互相保护他们的生命、特权和地产,即我根据一般的名称称之为财产的东西。[89]
霍布斯和洛克的上述观点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诸多学派中是很普遍的。近代欧洲正处在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而市场经济是以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最大限度地追求私人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这就必然要求个人的私有财产权利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护。不管这种私人财产权利被理解为来自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如霍布斯),还是被理解为来自于人的劳动(如洛克),或者被理解为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物(如卢梭),私人财产权利都是不能被取消的,不能被侵犯的。这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家竭力予以肯定的自由、平等权利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近代政治思想家看来,要保护私有财产权利,防止相互侵犯,靠人们的善良意志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将私有财产权利以法理的形式确立下来,并使之得到有强制力的国家的保护。因而在近代大多数政治哲学家看来,道德的良善和政治的正义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后者总是在前者不起作用的地方才能发生。在私有财产权利不受侵犯的前提下,人们所能获得的自由只能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由,即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立和维护个人独立、自主、自由地追求私人利益的合法性,平等也只能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即以法理的形式肯定每个人在私有财产方面的平等权利。这样,思想家们在人们角逐私利的行为中难以相信道德意识本身可以产生积极的政治后果,同时又在自由平等的理想之下寻求实现正义的政治途径。
道德与政治之间的这种疏离使政治思想家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政治生活或国家政府之类的问题当作独立的研究领域,探讨政治过程、政治生活、政治制度、政治策略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各门社会科学的普遍兴起,政治问题的研究也逐渐被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轨道。1880年10月,在美国学者J.W.柏吉斯的倡导下,美国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所”,开始培养政治学博士和进行具有学科意义的政治学研究,这标志着作为科学的政治学的诞生。
有关哲学概论的文章
无论是在古希腊哲学中,还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政治问题的哲学思考都属于伦理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在古代哲人看来,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也来自于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道德上的正直和政治上的正义均是“道义”本身的基本内涵。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更注重人的道德品性与政治的关系。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是最为卓越的。......
2023-11-20
即便是政治学家也很难对政治的科学研究采取中立的态度。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政治哲学就是研究政治理念以及构成政治现实的那些东西是否符合政治理念,从而具有“合理性”。这也是政治哲学存在的必要性之基本依据。正是出于对政治合理性的思考,出于对政治正义的追求,政治哲学在经历了多年的沉寂后再度复兴。......
2023-11-20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2023-12-03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e。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h。复归于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雄守雌”是老子的基本处世哲学,要求人们在矛盾关系中,对于“雄”要有透彻的了解,并处于“雌”的一方。运用“知雄守雌”的原则修身处世,乃至治理国家是恰当的选择。春秋后期,政局动荡引发了社会混乱,不断纷扰使得人们深受其害,面对这样的状况,老子提出“知雄守雌”的处世原则。......
2023-10-17
第三章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试析杜威道德哲学的一个侧面杜威的伦理学是其哲学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因此,杜威比许多其他伦理学家更关注情境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杜威在考察道德情境时发现,我们无法回避自我与情境的相互影响。在康德那里,自我即是最高的独一无二的道德目的。杜威还用砖与房子的关系来解释道德自我与道德后果的关系。......
2023-11-26
持不同见解者将体育活动同德育、智育和政治、生产对立起来,加以批评、反对。外来体育活动泼寒胡戏不符合中国的政治观念、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不断受到抨击而最终取缔。体育活动还用以判断和黜陟相关人员。本文对唐代的体育活动同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揭示当时体育活动的政治倾向,以及人们对待体育活动所持的政治标准和引申出的政治意义。这体现了政治目的。......
2024-07-03
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是晚明东亚政治关系史的大事件。参战明将军事活动研究方面,吴如功文章考证了万历援朝战争期间明将陈璘与萨摩藩日将岛津义弘(石曼子)交战的史实。2016年专论古代中日、中琉之间政治交往以及对外观念的文章如下。近年来,有关中琉往来的研究热度逐年递增,2016年这一趋势依然持续。......
2023-08-07
在神文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统治合法性来自天/神,人只是天或者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笔者的“神文”的含义有二:其一,谶言往往“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谶书“立言于前,有征于后”,作为谶知识和思想重要来源的纬书,也带有强烈的神学色彩。这些文献,可谓“神文”,近乎“sacred texts”。......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