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即人的认识能否以及如何超越自身的内在性去把握那原本不在思维或自我意识范围内的自在的事物,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启动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两大哲学潮流的发展历程。
1907年胡塞尔在哥廷根大学执教时曾对现象学的进程和思路进行了梳理,他说:“认识批判的方法是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是一般的本质学说,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也包含在其中。”[63]他明确地区分了关于认识的两种思维,即自然的思维和哲学的思维,两种思维的区别是“生活和科学中的自然的思维对认识的可能性的问题是漠不关心的——而哲学的思维则取决于对认识可能性问题的态度。”而有关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人是如何能够确信自己与自在的事物一致,如何能够“切中”这些事物?自在事物同我们的思维活动和那些给它们以规则的逻辑规律是一种什么关系?[64]
或者进一步说:
认识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它如何能够切中在意识框架内无法找到的存在?[65]
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以同样明确的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人这种物体身上,认识不是现成的,不能像肉体属性那样从外部加以规定,因而认识一定是“内在的”,问题在于:(www.chuimin.cn)
这个正在进行认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出来并进入“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认识究竟怎么能有一个对象,必须怎样来设想这个对象才能使主体最终认识这个对象而且冒跃入另一个范围之险?
换句话说,“认识究竟如何能够从这个‘内在范围’‘出去’,如何获得‘超越’?”[66]
这个问题不仅是现象学认识批判的起点问题,而且也隐含在分析哲学的语言批判中。如在科学陈述的检验问题上,人们一直围绕着“陈述是否必须与事实比较”这一问题争论不休。逻辑实证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卡尔纳普在他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真理与验证》中对此做出了评析。他反对用“比较”这个词,而主张用“对照”这个词来描述陈述与事实的关系,认为使用“比较”的表述谈论“事实”或“实在”,容易使人们滑向一种关于实在的绝对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假定实在的性质是固定不变的,不依赖于为描写它所选择的语句。“然而,关于实在问题的答案不仅取决于这个‘实在’或取决于事实,而且也取决于描写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以及概念的集合)。”[67]从卡尔纳普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尽管逻辑经验论者总是力图通过经验的证实或否证来解决陈述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但是既然科学陈述所涉及的事实或实在“依赖于为描写它所选择的语句”,“取决于描写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这就等于说,关于事实或实在的知识(科学陈述)并没有超出意识的内在范围,“我们的认识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如何能够切中在意识框架内无法找到的存在”这一问题就不会因对实证经验的强调而彻底地消失。为此,卡尔纳普不能不承认:“经验科学的陈述具有这样的性质,即它们永远不能被确定地接受或拒斥,它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验证或否证。”[68]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描述了两个对称的系统,即由事实构成的本体论系统和由命题构成的逻辑系统,并把两个系统的关系理解为“图像”与“实在”(或事实)的关系,或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提出“命题是实在的图像”这一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图像,进一步说,命题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才能成为事态的图像,而图像的逻辑结构必须与实在的结构有共同之处,才能描绘实在。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作为命题的图像如何能够与作为事实的实在相吻合?用现象学的话说,命题如何能够“切中”实在?维特根斯坦径直宣称命题与实在或语言与世界之间具有同构关系,因而语言能够描述世界并且也确实成功地描述了世界(如科学)。但同时,他又认为语言与世界的逻辑同构性本身又是不可被陈述的,或者说不能被直接论证,而只能自身显示。因此,他不得不说:“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69]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之所以对自己早期的“图像论”进行严肃的批判,也主要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把语言视为世界的图像,那么一系列本体论问题(什么才是真实存在的)和认识论问题(图像如何以及能否正确地反映世界)就会随之产生。
可以看出,对认识之可能性问题的思考,构成了西方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交接点,因而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可以说,绕开这个问题,绝无可能对现代哲学有深入准确的把握。
有关哲学概论的文章
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所谓“高度抽象”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哲学家沉湎于“纯思”的自我陶醉,而是人类理性担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不是向人们宣布真理的地方,而是人们探索真理的地方。只有那种自认为把握了绝对真理,并强迫人们去接受这种“真理”的哲学,才是欺世盗名的伪哲学,它给文明带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活力,而是一种足以毁灭一切的死的精神。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
2023-11-20
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人对自身认知能力的一次反思。在科学认识中,作为认识对象的感性世界和感性对象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人们感知、认识到这个感性世界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人们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对象本身的知识。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科学家毫不怀疑认识的可能性。人们的认识能否切中这些客观存在?......
2023-11-20
在古埃及人那里,用表示“好的”、“优良的”的词来表示“美”的内涵。当然,这最初的追求往往是同生活的功用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早在原始人的生活中“美”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感受,并指引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活动,因而它和“真”与“善”一样很早就进入到哲学家的理性思索中,由此开始了哲学的美学历程。......
2023-11-20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化的世界观起之于对世界的追问。这些神话传说固然是“不经之谈”,但它们却体现出古代先民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界说作为科学假说,固然不是终极的,而是有待于进一步确证、进一步发展的,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基本上排除了用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种种不经之谈,是我们至今唯一可以信赖的答案。......
2023-11-20
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具有独断论的特征,不是说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有着十分清醒的独断论意识,而是说他们从来就不怀疑人的理性有能力把握那些作为世界的“本原”、“始基”或“本质”的真理。......
2023-11-20
第四章“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今天,“后现代”成了国际学术界频频使用的时髦术语之一。但我认为,简克斯对“后现代”概念的规定最为明确和具体。然而,后人在运用“后现代”概念时大多忽视了简克斯的定义,而是采用了利奥塔的模糊解释。令人遗憾的是,利奥塔本人对“后现代”概念的解释并不像维尔希教授所说的那样明确。1985年前后,利奥塔不断遭到各种批评,但他对“后现代”概念仍然痴心不改。......
2023-11-26
哲学和科学都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学问,都是用概念和原理来系统地回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和科学同样都是在理论思维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思考和界定这些基本范畴的含义以及这些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这是十分正确的,但由此否认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