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常识的这种非批判的态度很容易成为阻碍人类知识进步的观念障碍和思想惰性力。与这种非批判态度不同,哲学是以“思想”为内容的,它必然要把“常识”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因而真正的哲学必然要对常识采取一种自觉的批判态度。[6]当然,哲学对常识的批判不是以常识为敌,更不是把常识都看成是非真理性的东西予以抛弃。......
2023-11-20
哲学之所以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生存于生活世界之中,而哲学是人把握这个世界的基本方式。生活中,我们常用“人生在世”四个字来述说人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实际上“人生”的基本存在状态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在世”,即“在世界之中”。既然生存于世界之中,人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的存在物,而是必然要同周围世界中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物打交道。因此,要成功地生活在世界中并成功地创造自己的人生,就必须成功地获得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说到底,就是因为求知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从孩童时代起就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追问那些令他感到惊异的事情,这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被称之为“求知欲”。无论是个体的生命历程还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求知欲”。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然而求知的路途又是如此曲折坎坷。既求知,就要求得真知,即获得真理性的知识,但在人类的求知过程中,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真理的获得不仅艰难曲折,而且漫长久远,以至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发出这样的感慨:“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面对求知的困境,人类的求知欲不仅指向生活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而且也指向了“求知”本身,亦即对求知本身进行反思,探究人类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真理性知识,追问人类获得知识的方法或途径。这种对求知本身的探索,在哲学上就是认识论(Epistemology)或知识论(The Theory of Knowledge)的工作。
求知是一种探索,对求知本身的追问同样是一种探索。1693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人类理解论》,该书是认识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1854年,英国哲学家费雷(I.E.Fernier)在其《形而上学基构》(Institutes of Metaphysics)一书中明确地提出“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并将认识论与本体论(Ontology)并作哲学的基础学问。从词源上看,“Epistemology”由两个词合并构成。一个是“episteme”,一个是“logos”。前者有“学识”、“智能”等含义,后者则有“理论”、“言辞”、“论述”与“理性”等含义,侧重于指称一种与神话或象征性叙事相区别的言说方式,或者说是指一种逻辑严谨的理论。两个词的合成就是说,认识论是关于知识本身的一种理论,或者说,是探讨人们如何获取知识的理论学说。(www.chuimin.cn)
由于人的求知过程或认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因而哲学认识论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繁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沿着哲学认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认识的本质和来源问题;(2)人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3)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或真理的标准问题。哲学认识论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当然没有囊括认识论问题的全部,但从这三方面问题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哲学认识论所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及其是如何被哲学家们研究的。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不断地对认识论的这些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工作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推动了认识论沿着某条道路发展下来。
有关哲学概论的文章
对于常识的这种非批判的态度很容易成为阻碍人类知识进步的观念障碍和思想惰性力。与这种非批判态度不同,哲学是以“思想”为内容的,它必然要把“常识”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因而真正的哲学必然要对常识采取一种自觉的批判态度。[6]当然,哲学对常识的批判不是以常识为敌,更不是把常识都看成是非真理性的东西予以抛弃。......
2023-11-20
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向我们提供的各个门类的自然知识,构成了人类的自然知识体系。因此人类不仅向自然和社会发问,而且也向自己的“发问”发问,也就是向自己的认识活动发问。自然、社会和精神这是我们的生活世界的三个基本领域,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精神—思维知识,则是我们人类知识体系的三个基本领域。......
2023-11-20
所谓“高度抽象”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哲学家沉湎于“纯思”的自我陶醉,而是人类理性担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不是向人们宣布真理的地方,而是人们探索真理的地方。只有那种自认为把握了绝对真理,并强迫人们去接受这种“真理”的哲学,才是欺世盗名的伪哲学,它给文明带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活力,而是一种足以毁灭一切的死的精神。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
2023-11-20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化的世界观起之于对世界的追问。这些神话传说固然是“不经之谈”,但它们却体现出古代先民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界说作为科学假说,固然不是终极的,而是有待于进一步确证、进一步发展的,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基本上排除了用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种种不经之谈,是我们至今唯一可以信赖的答案。......
2023-11-20
在古埃及人那里,用表示“好的”、“优良的”的词来表示“美”的内涵。当然,这最初的追求往往是同生活的功用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早在原始人的生活中“美”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感受,并指引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活动,因而它和“真”与“善”一样很早就进入到哲学家的理性思索中,由此开始了哲学的美学历程。......
2023-11-20
哲学的常识批判、思想前提批判以及自我批判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理性地把握人与周围世界的一般关系。而哲学的反思性、超验性和批判性是推进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契机,有助于我们形成、深化和扩展改变世界的种种理念。这就是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批判。它鼓励人们勇敢地创造生活世界,同时它又从来不把人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理解为生活世界的终极状态。......
2023-11-20
自古以来,哲人们就对文明社会的起源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在17、18世纪,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影响的欧洲进步思想家和哲学家,大都对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和文明社会的起源做出过理论上的探索,以期说明道德、法律、国家产生的根源和实质,由此构想出“合理的政府”和“良好的社会”所应遵循的原则。其中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理论和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