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哲学概论:追求知识的契机

哲学概论:追求知识的契机

【摘要】:无论是个体的生命历程还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求知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然而求知的路途又是如此曲折坎坷。由于人的求知过程或认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因而哲学认识论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繁复多样的。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不断地对认识论的这些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工作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推动了认识论沿着某条道路发展下来。

哲学之所以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生存于生活世界之中,而哲学是人把握这个世界的基本方式。生活中,我们常用“人生在世”四个字来述说人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实际上“人生”的基本存在状态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在世”,即“在世界之中”。既然生存于世界之中,人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的存在物,而是必然要同周围世界中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物打交道。因此,要成功地生活在世界中并成功地创造自己的人生,就必须成功地获得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说到底,就是因为求知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从孩童时代起就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追问那些令他感到惊异的事情,这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被称之为“求知欲”。无论是个体的生命历程还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求知欲”。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然而求知的路途又是如此曲折坎坷。既求知,就要求得真知,即获得真理性的知识,但在人类的求知过程中,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真理的获得不仅艰难曲折,而且漫长久远,以至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发出这样的感慨:“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面对求知的困境,人类的求知欲不仅指向生活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而且也指向了“求知”本身,亦即对求知本身进行反思,探究人类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真理性知识,追问人类获得知识的方法或途径。这种对求知本身的探索,在哲学上就是认识论(Epistemology)或知识论(The Theory of Knowledge)的工作。

求知是一种探索,对求知本身的追问同样是一种探索。1693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人类理解论》,该书是认识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1854年,英国哲学家费雷(I.E.Fernier)在其《形而上学基构》(Institutes of Metaphysics)一书中明确地提出“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并将认识论与本体论(Ontology)并作哲学的基础学问。从词源上看,“Epistemology”由两个词合并构成。一个是“episteme”,一个是“logos”。前者有“学识”、“智能”等含义,后者则有“理论”、“言辞”、“论述”与“理性”等含义,侧重于指称一种与神话或象征性叙事相区别的言说方式,或者说是指一种逻辑严谨的理论。两个词的合成就是说,认识论是关于知识本身的一种理论,或者说,是探讨人们如何获取知识的理论学说。(www.chuimin.cn)

由于人的求知过程或认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因而哲学认识论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繁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沿着哲学认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认识的本质和来源问题;(2)人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3)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或真理的标准问题。哲学认识论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当然没有囊括认识论问题的全部,但从这三方面问题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哲学认识论所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及其是如何被哲学家们研究的。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不断地对认识论的这些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工作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推动了认识论沿着某条道路发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