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哲学概论:人的感性活动塑造现存感性世界基础

哲学概论:人的感性活动塑造现存感性世界基础

【摘要】: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世界”不是指外在于我们的、与我们的生活或活动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世界”不是指外在于我们的、与我们的生活或活动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本身。

感性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人们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来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时,他们也就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嵌入到自然物的因果联系中,改变自然物的既定形态,赋予它新的存在形式,使它的变化具有人的目的性。因此,人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必然会在自然界引起单凭自然界本身的运动所不能发生的变化,亦即通过实践创造出“人化的自然”。生产活动越是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自然界也就越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脱离自在状态,成为“人化自然”。这样,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作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的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1]

自然界被历史进程所改变这一基本事实表明,只有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把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理解为人们的历史活动的产物和结果,才是真正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才能真正解决人对自然的关系,从而也是社会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自然和社会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也就必然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具有新的历史水平。例如,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在自己的“感性世界”中所能看到的只是农田、草地或荒野等,而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发达的工业、商业和大都市。感性世界的这种变化表明,人的自觉活动在自然界引起的变化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的不断深化和扩大,体现着人类智力和能力的历史性积累和扩展,体现着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情趣、价值追求和信仰。因此,这种变化不是自然界自在的变化,而是体现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程度的变化,是内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历史的自然”。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指出:(www.chuimin.cn)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