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哲学概论:哲学自我批判的意义与动力

哲学概论:哲学自我批判的意义与动力

【摘要】:哲学的这种自我批判既表现为不同哲学派别、思潮之间的相互论战,也表现为哲学家或某一哲学派别、思潮对自身理论的批判。当然,哲学的自我批判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哲学自身的发展。哲学的自我批判也就是思想前提批判,这种批判,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环节和动力。

哲学亦是思想理论,哲学对思想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必然也就包含着哲学对自身的批判,或哲学的自我批判。哲学的这种自我批判既表现为不同哲学派别、思潮之间的相互论战,也表现为哲学家或某一哲学派别、思潮对自身理论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就是哲学自身的生命和活力。

我们已经知道,哲学与科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科学始终是在人类经验范围以内的求知活动,凡是科学的命题一定是含有经验内容并能够在经验中得以证实或否证的命题,凡是不能在经验中或者说不能在科学实验中加以证实或否证的问题,科学就拒绝做出任何回答。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把科学称之为“实验科学”或“经验科学”的原因。而哲学则具有超验性,亦即哲学的理论思维超越了经验的有限性而表现为对事物之全体的把握,超越了科学的局域性、特殊性而表现为对世界之整体的理解。正是由于这一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才能为科学的理论思维乃至人们日常的理论思维提供具有最高普遍性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则和思维前提。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哲学的命题或观念大都不能在经验中得到证实或否证。例如,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这两个命题截然对立,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对世界整体的论断,因而很难从经验科学中找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是非判断的根据。经验科学无论怎样发展,都是局域性的、有限的,它不可能为有关世界整体的论断提供最终的判据。这样,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论战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具有无休无止的特征。每个哲学派别所能做到的就是从自己设定的最基本命题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套理论体系,并努力去发现与自身不同的、特别是与自身对立的其他哲学派别在理论上所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有自相矛盾之处,是否会导致荒谬的结论,能否解释某种应当得到解释的经验事实等等。

但是不管哲学派别之间、哲学观念之间如何对立,哲学论战总是表现为人类理性的自觉运用。因而可以把哲学论战理解为人类理性思维的辩证运动。在这个辩证运动中,不只是存在着相互批判、相互驳斥、相互揭露,而是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推进。每个哲学派别在遭受其他哲学派别的批判的时候,就易于发现自身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批判其他哲学的时候,也易于发现其他哲学理论的优长之处,并将其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这样,人类理性的这种辩证运动,就能有效地抵制理论上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和独断论,使哲学理论的发展保持充分的活力,并由此推进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www.chuimin.cn)

当然,哲学的自我批判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哲学自身的发展。哲学的理论虽然具有超验性,但并没有脱离经验,它所研究的那些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恰恰是人类科学思维和日常理论思维的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和基本前提,是人类经验得以形成的思维范式,因此哲学的自我批判实际上也就是前面所说到的思想前提的批判。哲学不管怎样超越经验而表现为对整个世界的思考,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类经验之所用。此外,哲学的超验性也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苦思冥想,而是以经验为基础和依据的,因而它也必然谋求经验的证明,也就是谋求经验事实对理论的佐证。一种哲学理论能否在人类理性的辩证运动中占据优势地位,主要地取决于它所提供的思维形式和原则能否有效地统摄迄今为止在人类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涌现出来的巨量经验,取决于这种哲学的产生以及它的理论是否具有充分的经验基础和对经验的理论解释力。

人类的经验以及人类的思想理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一定的思想前提,这种思想前提为我们从理论上形成经验和把握经验提供基本的思维形式和原则;另一方面又不能局限在某个思想前提的强制性作用中,因为新的经验、新的问题往往可能同原有的思想前提发生矛盾。哲学的自我批判也就是思想前提批判,这种批判,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环节和动力。这种批判为我们依据新经验、新问题改变或更新思维前提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或者把原有的思想前提置于理论思维的锤炼之中使之更为可靠,从而让思想能够适应和把握不断变化的情况。